一种单尖轨的三线套轨道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6502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3: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尖轨的三线套轨道岔,包括只设置于共用道轨工作边一侧且能够离开和贴合共用道轨的尖轨、带动尖轨离合共用道轨的转辙机、组合式曲线辙叉和将尖轨、基本轨与组合式曲线辙叉连接的连接部分,所述尖轨采用曲线型尖轨且尖轨的圆心位于转向标准轨的转向侧,所述组合式曲线辙叉包括设置于主线米轨和侧线标准轨相交处的翼轨,所述翼轨具有一定开合角度且通过连接轨分别与尖轨和米轨道轨连接,所述翼轨的内侧设置有心轨,包括位于侧线标准轨方向上的短心轨和位于主线米轨方向上的长心轨,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将米轨/标准轨三线套轨变为直行米轨和转向标准轨,通过速度高,运行平稳,不易发生脱轨事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尖轨的三线套轨道岔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单尖轨的三线套轨道岔,用于将米轨/标准轨三线套轨变为直行米轨和转向标准轨。
技术介绍
目前世界上比较常见的轨距有762毫米、1000毫米、1435毫米、1520毫米和1676毫米几种。采用窄轨的国家主要有印度尼西亚、多米尼加和巴拿马等;采用宽轨的国家主要有俄罗斯、印度等。而世界上超过60%的国家都在使用标准轨铁路(1435mm的标准轨距)。近几年,我国与东盟各国交流与合作加深,双边贸易日益增长,加快铁路建设已经成为促进东盟各国共同发展的助推器。虽然铁路运输有着许多的优点,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制约着铁路运输在国际贸易间发展的因素。现东南亚各国铁路轨距多为米轨(轨距为1000mm),与我国标准轨铁路联网有一定困难,不同轨距的列车车辆只能在特定轨距的线路上运行,当轨距变化时,就必须进行换装作业或换轮作业才能保证车辆的继续运行。换装作业需要较长的时间,对货物的运输时间影响较大,且基本通过人工搬运的方式进行,不仅效率低,而且耗费大量人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货运能力,并且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换轮作业主要是针对旅客列车进行的。为解决换轨站的换装问题,将与周边国家连接的部分铁路线路建为米轨/标准轨三线套轨——铺设3条钢轨,既可行驶标准轨距车列也可行驶米轨距车列。采用米轨/标准轨套轨,能减少列车因换装作业和换轮作业停留的时间,减少列车的运行时间的同时也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又节约了土地和建设资金,有效地提高了铁路运输能力。为确保标准轨距列车和米轨距列车能在套轨线路无障碍安全行驶,迫切需要解决套轨线路的转辙问题。如图1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道岔包含两个尖轨,并且连接部分的钢轨为8根,包括4根曲股钢轨:l3、l4、l7、l8,4根直股钢轨:l1、l2、l5、l6,但是现有技术中的道岔不能适用三线套轨。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单尖轨的三线套轨道岔,实现对不同轨距列车的运行监测和进路的选择,从而更加便捷、快速实现通关交流。专利CN93207760.9一种铁路道岔中虽然也是设置一个单尖轨,但是该单尖轨必需是柔性的,尖轨动程较大,需要从一股钢轨移动到另一股钢轨,对道岔要求较高,不具备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单尖轨的三线套轨道岔,直向过岔速度达到90km/h,侧向过岔速度达到50km/h,通过速度高,并且仅含有一个尖轨,结构简单、运行平稳,不易发生脱轨事故。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尖轨的三线套轨道岔,所述三线套轨为一侧为共用道轨、另一侧为米轨道轨和标准轨道轨的米轨/标准轨三线套轨,将米轨/标准轨三线套轨变为直行米轨和向非共用轨方向转向的标准轨,包括只设置于共用道轨工作边一侧且能够离开和贴合共用道轨的尖轨、带动尖轨离合共用道轨的转辙机、组合式曲线辙叉和将尖轨、基本轨与组合式曲线辙叉连接的连接部分,所述尖轨采用曲线型尖轨且尖轨的圆心位于转向标准轨的转向侧,所述组合式曲线辙叉包括设置于主线米轨和侧线标准轨相交处的翼轨,所述翼轨具有一定开合角度且通过连接轨分别与尖轨和米轨道轨连接,所述翼轨的内侧设置有心轨,包括位于侧线标准轨方向上的短心轨和位于主线米轨方向上的长心轨,所述组合辙叉还包括两根护轨,一根护轨安装于直行米轨外股道轨的工作边一侧,另一根护轨安装于转向标准轨外股道轨的工作边一侧。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组合式曲线辙叉为不对称辙叉,即短心轨与翼轨之间的轮缘槽宽度大于长心轨与翼轨之间的轮缘槽宽度。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组合式曲线辙叉的最小趾长nmin的计算公式为其中,t——辙叉咽喉轮缘槽宽,取值68mm;α0——辙叉理论角度;lh——鱼尾板长度,取值820mm;20——鱼尾板端部至咽喉的预留空隙。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组合式曲线辙叉的最小跟长mmin的计算公式为其中,B——钢轨轨底宽,取值150mm;b——钢轨轨头宽,取值73mm;α0——辙叉理论角度。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组合辙叉理论角度α0的计算公式其中,R——导曲线外轨工作边的半径,取值350717.5mm;S1——米轨前接头处轨距,取值1000mm。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长心轨(7)的轨头需要进行刨切,在刨切起点前需要对长心轨(7)进行必要的弯折,弯折点至尖轨尖端的长度xb计算公式:其中,R——导曲线外轨工作边的半径,取值350717.5mm;S1——米轨前接头处轨距,取值1000mm;b——钢轨轨头宽,取值73mm;α0——辙叉理论角度。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接部分只设置4根钢轨:2根直股钢轨,分别为钢轨l1+l2、l5+l6,2根曲股钢轨,分别为钢轨l3+l4、l7+l8。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钢轨l1+l2的长度为16966mm,钢轨l3+l4的长度为14218mm,钢轨l5+l6的长度为14190mm,钢轨l7+l8的长度为16871mm。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尖轨(4)为矮型特种断面爬坡式半切线型曲线尖轨,且尖轨(4)的下端设置有滑床板(10),所述尖轨(4)采用60kg/m的矮型特种断面钢轨进行轨头水平刨切和轨头垂直刨切,且轨头垂直刨切:轨头宽5mm处的降低值为14.5mm,轨头宽20mm处的降低值为3mm,轨头宽50mm处的降低值为0mm;所述轨头水平刨切的步骤为:S1、以直线CE为弯曲基线,根据横距和弯曲支距沿AB线进行刨切;S2、以直线BF为弯曲基线,根据横距和弯曲支距沿AC线进行直线刨切;所述横距为尖轨轨头宽5mm、20mm、30mm及50mm处的控制断面至尖轨尖端的距离,分别为x5、x20、x30、x50,其中,β1——道岔的始转辙角,取值0°51′55″;R——导曲线外轨工作边的半径,取值350717.5mm;步骤S1中各控制断面的弯曲支距分别为:其中,AA′——矮型特种断面尖轨尖端处的轨腰中心离开基本轨工作边的最小数值,取值21mm;b——钢轨轨头宽,取值73mm;步骤S2中各控制断面的弯曲支距分别为:y1′=by′2=b-5y′3=b-20y′4=b-30y′5=b-50其中,b——钢轨轨头宽,取值73mm。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l1为尖轨非工作边轨头的水平刨切起点至尖轨尖端的距离,计算公式为其中,β1——道岔的始转辙角,取值0°51′55″;R——导曲线外轨工作边的半径,取值350717.5mm;b——钢轨轨头宽,取值73mm。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尖轨的三线套轨道岔,所述三线套轨为一侧为共用道轨(1)、另一侧为米轨道轨(2)和标准轨道轨(3)的米轨/标准轨三线套轨,其特征在于:将米轨/标准轨三线套轨变为直行米轨和向非共用轨方向转向的标准轨,包括只设置于共用道轨(1)工作边一侧且能够离开和贴合共用道轨(1)的尖轨(4)、带动尖轨(4)离合共用道轨(1)的转辙机(9)、组合式曲线辙叉和将尖轨(4)、基本轨与组合式曲线辙叉连接的连接部分,所述尖轨(4)采用曲线型尖轨且尖轨(4)的圆心位于转向标准轨的转向侧,所述组合式曲线辙叉包括设置于主线米轨和侧线标准轨相交处的翼轨(5),所述翼轨(5)具有一定开合角度且通过连接轨分别与尖轨(4)和米轨道轨(2)连接,所述翼轨(5)的内侧设置有心轨,包括位于侧线标准轨方向上的短心轨(6)和位于主线米轨方向上的长心轨(7),所述组合辙叉还包括两根护轨(8),一根护轨(8)安装于直行米轨外股道轨的工作边一侧,另一根护轨(8)安装于转向标准轨外股道轨的工作边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尖轨的三线套轨道岔,所述三线套轨为一侧为共用道轨(1)、另一侧为米轨道轨(2)和标准轨道轨(3)的米轨/标准轨三线套轨,其特征在于:将米轨/标准轨三线套轨变为直行米轨和向非共用轨方向转向的标准轨,包括只设置于共用道轨(1)工作边一侧且能够离开和贴合共用道轨(1)的尖轨(4)、带动尖轨(4)离合共用道轨(1)的转辙机(9)、组合式曲线辙叉和将尖轨(4)、基本轨与组合式曲线辙叉连接的连接部分,所述尖轨(4)采用曲线型尖轨且尖轨(4)的圆心位于转向标准轨的转向侧,所述组合式曲线辙叉包括设置于主线米轨和侧线标准轨相交处的翼轨(5),所述翼轨(5)具有一定开合角度且通过连接轨分别与尖轨(4)和米轨道轨(2)连接,所述翼轨(5)的内侧设置有心轨,包括位于侧线标准轨方向上的短心轨(6)和位于主线米轨方向上的长心轨(7),所述组合辙叉还包括两根护轨(8),一根护轨(8)安装于直行米轨外股道轨的工作边一侧,另一根护轨(8)安装于转向标准轨外股道轨的工作边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尖轨的三线套轨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式曲线辙叉为不对称辙叉,即短心轨(6)与翼轨(5)之间的轮缘槽宽度大于长心轨(7)与翼轨(5)之间的轮缘槽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单尖轨的三线套轨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式曲线辙叉的最小趾长nmin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t——辙叉咽喉轮缘槽宽,取值68mm;
α0——辙叉理论角度;
lh——鱼尾板长度,取值820mm;
20——鱼尾板端部至咽喉的预留空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单尖轨的三线套轨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式曲线辙叉的最小跟长mmin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B——钢轨轨底宽,取值150mm;
b——钢轨轨头宽,取值73mm;
α0——辙叉理论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单尖轨的三线套轨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辙叉理论角度α0的计算公式



其中,R——导曲线外轨工作边的半径,取值350717.5mm;
S1——米轨前接头处轨距,取值1000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单尖轨的三线套轨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心轨(7)的轨头需要进行刨切,在刨切起点前需要对长心轨(7)进行必要的弯折,弯折点至尖轨尖端的长度xb计算公式:



其中,R——导曲线外轨工作边的半径,取值350717.5mm;
S1——米轨前接头处轨距,取值1000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启武邢明照黄晶李剑姚彬于高荣李青邹岩朱青轩王建西黄守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石家庄铁道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