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一体化垃圾中转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6175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3: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一体化垃圾中转站,涉及垃圾处理技术领域。该智能一体化垃圾中转站包括密封外壳、垃圾压缩存储模块、污水收集处理模块、臭气处理模块和集成控制系统,所述污水收集处理模块设置于垃圾压缩存储模块底部,所述臭气处理模块设置于垃圾压缩存储模块顶部;所述垃圾压缩存储模块由垃圾存储压缩舱、压缩垃圾存储舱、推板舱构成;所述垃圾存储压缩舱位于压缩垃圾存储舱和推板舱之间,所述垃圾存储压缩舱由投送机构、压缩机构、压缩舱构成,所述投送机构设置在压缩舱正面。该智能一体化垃圾中转站,密封性能好,臭气处理效果佳,不会污染周围环境空气,污水处理无残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一体化垃圾中转站
本专利技术涉及垃圾处理
,具体为一种智能一体化垃圾中转站。
技术介绍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行,不管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城镇还是人口分散但分布广阔的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一直是困扰我国城镇和农村卫生文明发展的一个难题。现如今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巨大,然而传统的垃圾存储清运方式为:以社区、村庄、巷道、集市、校企机关等为单位,用大的垃圾收集桶收集,然后通过转运车辆运输至转运站,在转运站集中后,再转运至集中处理点进行焚烧处理。在这过程中为了保证垃圾能每天被及时清运,转运车辆可能要时刻奔走与各个垃圾箱堆积点之间,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而在人口分布广阔,人口分散的农村,垃圾转运车时长要一定周期才能到集中点转运一次,在这过程中垃圾时常会暴露在外界,臭气和污水四溢;而且在垃圾转运过程中,垃圾中水分多,经常会有污水流出,洒落于运输途中,污染路面。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一体化垃圾中转站,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智能一体化垃圾中转站,包括密封外壳、垃圾压缩存储模块、污水收集处理模块、臭气处理模块和集成控制系统,所述污水收集处理模块设置于垃圾压缩存储模块底部,所述臭气处理模块设置于垃圾压缩存储模块顶部;所述垃圾压缩存储模块由垃圾存储压缩舱、压缩垃圾存储舱、推板舱构成;所述垃圾存储压缩舱位于压缩垃圾存储舱和推板舱之间,所述垃圾存储压缩舱由投送机构、压缩机构、压缩舱构成,所述投送机构设置在压缩舱正面,所述压缩机构设置在压缩舱上方,所述投送机构由进料架和下料舱构成,所述下料舱为弧形管道,底部与压缩舱的上部连通,所述下料舱的一侧通过管道与臭气处理模块中的臭气吸附装置连接,所述进料架上端架设在下料口的一侧,下部与设置在地面的垃圾箱停放架连接,所述进料架为弧形。优选的,所述进料架上设置滑道和提升机构,提升机构由提升机、链条、提升爪构成,提升机位于进料架的最上端,提升爪沿着进料架上下滑动,所述垃圾停放架上设置光栅传感器,提升机处设置有红外传感器。优选的,所述压缩舱的上部侧边与进料架的连通位置平行处设置有喷头,喷头通过管道、压力泵与臭气处理模块中水箱连通,同时压缩舱的舱壁上设置有位置传感器,所述压缩舱的底面与压缩垃圾存储舱、推板舱的底面接缝处设置污水汇流槽,接缝处为开口状,污水汇流槽设置在压缩舱的下部,污水汇流槽通过法兰与污水收集处理模块连通。优选的,所述压缩机构为四柱液压机。优选的,所述臭气处理模块由臭气吸附装置和水箱构成,所述水箱与压缩舱内的喷头连接,所述臭气吸附装置由吸附舱、主排气管和副排气管构成,所述吸附舱底面与压缩垃圾存储舱的顶面连通。优选的,所述吸附舱的顶面开设有两个孔,两个孔分别连接主排气管和副排气管,所述主排气管和副排气管中都设置有负压风机,所述主排气管中的风机功率大于副排气管中的风机,所述副排气管的顶端与主排气管的上端连通,连通位置位于主排气管内的风机之上,所述主排气管顶部的排气口设置在密封外壳外部,同时吸附舱通过管道与下料舱连通。(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一体化垃圾中转站。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智能一体化垃圾中转站,密封性能好,臭气处理效果佳,不会污染周围环境空气,污水处理无残留。(2)、该智能一体化垃圾中转站,智能化程度高,有监控云平台,可实现远程监控,故障报警,大数据功能。(3)、该智能一体化垃圾中转站,外观美观度高,功能性丰富,使垃圾中转站不再是美丽城镇、乡村发展的难题。(4)、该智能一体化垃圾中转站,运转效率高,使得垃圾清运及终端处理资源的调配和使用精准度更强,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主体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主体外观图。图中:1密封外壳、2垃圾压缩存储模块、21垃圾存储压缩舱、211投送机构、2111进料架、2112下料舱、212压缩机构、213压缩舱、22压缩垃圾存储舱、23推板舱、3污水收集处理模块、4臭气处理模块、41臭气吸附装置、411吸附舱、412主排气管、413副排气管、42水箱、5集成控制系统、6垃圾箱停放架、7污水汇流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一体化垃圾中转站,由密封外壳1、垃圾压缩存储模块2、污水收集处理模块3、臭气处理模块4和集成控制系统5构成,污水收集处理模块3设置于垃圾压缩存储模块2底部,臭气处理模块4设置于垃圾压缩存储模块2顶部;垃圾压缩存储模块2由垃圾存储压缩舱21、压缩垃圾存储舱22、推板舱23构成;垃圾存储压缩舱21位于压缩垃圾存储舱22和推板舱23之间,垃圾存储压缩舱21由投送机构211、压缩机构212、压缩舱213构成,投送机构211设置在压缩舱213正面,压缩机构212设置在压缩舱213上方,投送机构211由进料架2111和下料舱2112构成,下料舱2112为弧形管道,底部与压缩舱213的上部连通,下料舱2112上部设置下料口,下料口上设置活动盖板,下料舱2112的一侧通过管道与臭气处理模块4中的臭气吸附装置41连接,进料架2111上端架设在下料口的一侧,下部与设置在地面的垃圾箱停放架6连接,进料架2111为弧形,其上设置滑道和提升机构,提升机构由提升机、链条、提升爪构成,提升机位于进料架2111的最上端,提升爪沿着进料架2111上下滑动,垃圾停放架6上设置光栅传感器,提升机处设置有红外传感器。压缩舱213的上部侧边与进料架2111的连通位置平行处设置有喷头,喷头通过管道、压力泵与臭气处理模块4中水箱42连通,同时压缩舱213的舱壁上设置有位置传感器。压缩舱213的底面与压缩垃圾存储舱22、推板舱23的底面接缝处设置污水汇流槽7,接缝处为开口状,污水汇流槽7设置在压缩舱213的下部,污水汇流槽7通过法兰与污水收集处理模块3连通。压缩机构212为四柱液压机。推板舱23内设置推板,推板的上下左右四面与舱内四壁紧密接触,推板的正面平整光滑。臭气处理模块4由臭气吸附装置41和水箱42构成,水箱42与压缩舱213内的喷头连接,其内灌注生物质除臭制剂,为喷头的喷雾除臭提供原料;臭气吸附装置41由吸附舱411、主排气管412和副排气管413构成,吸附舱411底面与压缩垃圾存储舱22的顶面连通,吸附舱411的舱壁底部为一圈多孔状设计,吸附舱411的内部充满活性炭,吸附舱411的侧边设置有活性炭添加口和活性炭更换口,吸附舱411的顶面开设有两个孔,直径较大的孔连接主排气管412,直径较小的孔连接副排气管4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一体化垃圾中转站,包括密封外壳(1)、垃圾压缩存储模块(2)、污水收集处理模块(3)、臭气处理模块(4)和集成控制系统(5),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收集处理模块(3)设置于垃圾压缩存储模块(2)底部,所述臭气处理模块(4)设置于垃圾压缩存储模块(2)顶部;/n所述垃圾压缩存储模块(2)由垃圾存储压缩舱(21)、压缩垃圾存储舱(22)、推板舱(23)构成;所述垃圾存储压缩舱(21)位于压缩垃圾存储舱(22)和推板舱(23)之间,所述垃圾存储压缩舱(21)由投送机构(211)、压缩机构(212)、压缩舱(213)构成,所述投送机构(211)设置在压缩舱(213)正面,所述压缩机构(212)设置在压缩舱(213)上方,所述投送机构(211)由进料架(2111)和下料舱(2112)构成,所述下料舱(2112)为弧形管道,底部与压缩舱(213)的上部连通,所述下料舱(2112)的一侧通过管道与臭气处理模块(4)中的臭气吸附装置(41)连接,所述进料架(2111)上端架设在下料口的一侧,下部与设置在地面的垃圾箱停放架(6)连接,所述进料架(2111)为弧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一体化垃圾中转站,包括密封外壳(1)、垃圾压缩存储模块(2)、污水收集处理模块(3)、臭气处理模块(4)和集成控制系统(5),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收集处理模块(3)设置于垃圾压缩存储模块(2)底部,所述臭气处理模块(4)设置于垃圾压缩存储模块(2)顶部;
所述垃圾压缩存储模块(2)由垃圾存储压缩舱(21)、压缩垃圾存储舱(22)、推板舱(23)构成;所述垃圾存储压缩舱(21)位于压缩垃圾存储舱(22)和推板舱(23)之间,所述垃圾存储压缩舱(21)由投送机构(211)、压缩机构(212)、压缩舱(213)构成,所述投送机构(211)设置在压缩舱(213)正面,所述压缩机构(212)设置在压缩舱(213)上方,所述投送机构(211)由进料架(2111)和下料舱(2112)构成,所述下料舱(2112)为弧形管道,底部与压缩舱(213)的上部连通,所述下料舱(2112)的一侧通过管道与臭气处理模块(4)中的臭气吸附装置(41)连接,所述进料架(2111)上端架设在下料口的一侧,下部与设置在地面的垃圾箱停放架(6)连接,所述进料架(2111)为弧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一体化垃圾中转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架(2111)上设置滑道和提升机构,提升机构由提升机、链条、提升爪构成,提升机位于进料架(2111)的最上端,提升爪沿着进料架(2111)上下滑动,所述垃圾停放架(6)上设置光栅传感器,提升机处设置有红外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一体化垃圾中转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宝家徐志伟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境之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