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内科患者中医诊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5683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3: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神经内科患者中医诊疗装置,包括床板,床板底部铰接有角度调节机构,角度调节机构包括铰接于床板底部两侧的一对液压升降柱,床板上固定有隔板,隔板的左侧固定有检查垫板,检查垫板的右端固定有颈部垫枕,检查垫板的两侧对称固定有滑移调节支座和脉象检查机构,滑移调节支座上固定有超声波脉冲雾化器,检查垫板的右侧床板上固定有舌面检查机构,隔板的右侧放置有控制主机,角度调节机构、滑移调节支座、脉象检查机构和舌面检查机构均与控制主机连接。该装置兼具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功能,且在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更加人性化,无需患者变换位置以及体位即可完成中医四诊以及熏蒸治疗。

A TC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device for patients in neurology depart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神经内科患者中医诊疗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医诊疗
,具体涉及一种神经内科患者中医诊疗装置。
技术介绍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辩证、诊断的一种方法。中医诊断学包括“四诊”-望、闻、问、切,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传统的中医诊断方法依靠个人从医的经验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该方式也对于中医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光大也带来极大的阻碍。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中医四诊仪也随之出现,利用机器的定量标准对患者进行病情的诊断,及时从医年限较短的医务人员也能够在该仪器的辅助诊断下判断处患者的病情。现有的中医四诊仪将中医舌诊、面诊、脉诊和问诊整合在一起,可提供中医诊断信息。然而现有的中医四诊仪在对神经内科患者的诊断应用中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的中医四诊仪需要患者坐立于各分开的检查仪器前,每检查完一项时需要挪至下一位置进行检查,由于部分神经内科患者的腿部功能丧失以及下肢偏瘫的患者来说,现在的中医四诊仪的诊断方式极不方便;2、现有的中医四诊仪仅能对患者进行诊断,功能较为单一,不具有治疗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设计了一种神经内科患者中医诊疗装置,该装置兼具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功能,且在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更加人性化,无需患者变换位置以及体位即可完成中医四诊以及熏蒸治疗,该装置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操作简单,远程操作即可完成诊断过程并得到诊断结果。为了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神经内科患者中医诊疗装置,包括床板,床板底部铰接有角度调节机构,角度调节机构包括铰接于床板底部两侧的一对液压升降柱,床板上固定有隔板,隔板的左侧固定有检查垫板,检查垫板的右端固定有颈部垫枕,检查垫板的两侧对称固定有滑移调节支座和脉象检查机构,滑移调节支座上固定有超声波脉冲雾化器,检查垫板的右侧床板上固定有舌面检查机构,隔板的右侧放置有控制主机,角度调节机构、滑移调节支座、脉象检查机构和舌面检查机构均与控制主机连接;所述的滑移调节支座包括动力箱、转动电机、齿轮轴、齿轮盘、第一丝杠、固定支座和限位板,转动电机固定于动力箱中,齿轮轴与转动电机的转子固定连接,齿轮盘设有2个且分别设置于齿轮轴的两侧,每个齿轮盘上固定有一个第一丝杠,固定支座上开有两个螺纹通孔,第一丝杠从固定支座的螺纹通孔中穿出,第一丝杠的端部固定于限位板的滚珠轴承上;所述的脉象检查机构包括升降箱,升降箱包括立柱箱和顶箱,立柱箱的一侧设有数据采集接口和数据传输接口,顶箱的前端设有第二丝杠,第二丝杠的上设置有手臂按压板,手臂按压板上固定有脉象采集传感器,立柱箱底部固定有手臂承托板,所述的顶箱前端开有工作通道,顶箱的顶板端部固定有转动电机,转动电机的转子上固定有齿轮轴,一对齿轮盘分别设置于齿轮轴的两侧,第二丝杠固定于齿轮盘的中心处并从工作通道处伸出,手臂按压板上固定有螺母,螺母下方开有通孔,第二丝杆穿过螺母和通孔,第二丝杆的底部设有限位片,手臂承托板上开有弧形凹槽,所述的立柱箱上开有容置腔,容置腔中数据处理器,脉象采集传感器器与数据处理器连接,数据处理器与控制主机连接,转动电机与控制主机连接;所述的舌面检查机构包括升降平台,升降平台的盖板上固定有电动升降杆,电动升降杆与控制主机连接,升降平台上开有工作通道,电动升降杆经工作通道伸出,电动升降杆的端部法兰连接有舌面拍照箱,所述的舌面拍照箱包括固定底座和遮挡边框,遮挡边框固定于固定底座的外周,固定底座上固定有两个摄像头,分别为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第一摄像头包括封装底座和封装盖板,封装底座上固定有第一微处理器、数据传输模块、电源模块、存储模块和摄像头模组,摄像头模组、数据传输模块、电源模块和存储模块均与第一微处理器连接,第一微处理器通过数据传输模块与控制主机连接;所述的数据处理器包括箱体和电路板,电路板上固定有第二微处理器、选择开关模块、放大模块、滤波模块、模数转换模块、电源模块、存储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脉象采集传感器与选择开关模块连接,选择开关模块与放大模块连接,放大模块与滤波模块连接,滤波模块与模数转化模块连接,模数转换模块、电源模块、存储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均与第二微处理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检查垫板和颈部垫枕上埋设有PTC恒温电热片,PTC恒温电热片与控制主机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数据传输模块采用USB串行接口模块。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兼具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功能,且在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更加人性化,无需患者变换位置以及体位即可完成中医四诊以及熏蒸治疗,该装置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操作简单,远程操作即可完成诊断过程并得到诊断结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神经内科患者中医诊疗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所述的角度调节机构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图3是所述的脉象检查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所述的脉象检查机构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图5是所述的舌面检查机构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图6是所述的舌面拍照箱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图7是所述的第一摄像头的封装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所述的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床板,2-脉象检查机构,3-舌面检查机构,4-控制主机,5-超声波脉冲雾化器,6-检查垫板,7-颈部垫枕,8-滑移调节支座,9-隔板,10-动力箱,11-转动电机,12-齿轮轴,13-齿轮盘,14-第一丝杠,15-固定支座,16-螺纹通孔,17-限位板,18-升降箱,19-数据传输接口,20-数据采集接口,21-手臂承托板,22-手臂按压板,23-脉象采集传感器,24-第二丝杠,25-顶板,26-容置腔,27-数据处理器,28-升降平台,29-盖板,30-电动升降杆,31-上法兰,32-下法兰,33-舌面拍照箱,34-固定底座,35-第一摄像头,36-第二摄像头,37-遮挡边框,38-第一微处理器,39-电源模块,40-存储模块,41-数据传输模块,42-摄像头模组,43-选择开关模块,44-放大模块,45-模数转换模块,46-滤波模块,47-第二微处理器,101-液压升降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实施例中的脉象采集传感器23选用HK-2000A型压电式脉搏传感器,第一微处理器38和第二微处理器47选用STM32f103型处理芯片,电源模块39选用ASM1117-3.3V电源芯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神经内科患者中医诊疗装置,包括床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床板底部铰接有角度调节机构,角度调节机构包括铰接于床板底部两侧的一对液压升降柱,床板上固定有隔板,隔板的左侧固定有检查垫板,检查垫板的右端固定有颈部垫枕,检查垫板的两侧对称固定有滑移调节支座和脉象检查机构,滑移调节支座上固定有超声波脉冲雾化器,检查垫板的右侧床板上固定有舌面检查机构,隔板的右侧放置有控制主机,角度调节机构、滑移调节支座、脉象检查机构和舌面检查机构均与控制主机连接;/n所述的滑移调节支座包括动力箱、转动电机、齿轮轴、齿轮盘、第一丝杠、固定支座和限位板,转动电机固定于动力箱中,齿轮轴与转动电机的转子固定连接,齿轮盘设有2个且分别设置于齿轮轴的两侧,每个齿轮盘上固定有一个第一丝杠,固定支座上开有两个螺纹通孔,第一丝杠从固定支座的螺纹通孔中穿出,第一丝杠的端部固定于限位板的滚珠轴承上;/n所述的脉象检查机构包括升降箱,升降箱包括立柱箱和顶箱,立柱箱的一侧设有数据采集接口和数据传输接口,顶箱的前端设有第二丝杠,第二丝杠的上设置有手臂按压板,手臂按压板上固定有脉象采集传感器,立柱箱底部固定有手臂承托板,所述的顶箱前端开有工作通道,顶箱的顶板端部固定有转动电机,转动电机的转子上固定有齿轮轴,一对齿轮盘分别设置于齿轮轴的两侧,第二丝杠固定于齿轮盘的中心处并从工作通道处伸出,手臂按压板上固定有螺母,螺母下方开有通孔,第二丝杆穿过螺母和通孔,第二丝杆的底部设有限位片,手臂承托板上开有弧形凹槽,所述的立柱箱上开有容置腔,容置腔中数据处理器,脉象采集传感器器与数据处理器连接,数据处理器与控制主机连接,转动电机与控制主机连接;/n所述的舌面检查机构包括升降平台,升降平台的盖板上固定有电动升降杆,电动升降杆与控制主机连接,升降平台上开有工作通道,电动升降杆经工作通道伸出,电动升降杆的端部法兰连接有舌面拍照箱,所述的舌面拍照箱包括固定底座和遮挡边框,遮挡边框固定于固定底座的外周,固定底座上固定有两个摄像头,分别为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第一摄像头包括封装底座和封装盖板,封装底座上固定有第一微处理器、数据传输模块、电源模块、存储模块和摄像头模组,摄像头模组、数据传输模块、电源模块和存储模块均与第一微处理器连接,第一微处理器通过数据传输模块与控制主机连接;/n所述的数据处理器包括箱体和电路板,电路板上固定有第二微处理器、选择开关模块、放大模块、滤波模块、模数转换模块、电源模块、存储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脉象采集传感器与选择开关模块连接,选择开关模块与放大模块连接,放大模块与滤波模块连接,滤波模块与模数转化模块连接,模数转换模块、电源模块、存储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均与第二微处理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神经内科患者中医诊疗装置,包括床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床板底部铰接有角度调节机构,角度调节机构包括铰接于床板底部两侧的一对液压升降柱,床板上固定有隔板,隔板的左侧固定有检查垫板,检查垫板的右端固定有颈部垫枕,检查垫板的两侧对称固定有滑移调节支座和脉象检查机构,滑移调节支座上固定有超声波脉冲雾化器,检查垫板的右侧床板上固定有舌面检查机构,隔板的右侧放置有控制主机,角度调节机构、滑移调节支座、脉象检查机构和舌面检查机构均与控制主机连接;
所述的滑移调节支座包括动力箱、转动电机、齿轮轴、齿轮盘、第一丝杠、固定支座和限位板,转动电机固定于动力箱中,齿轮轴与转动电机的转子固定连接,齿轮盘设有2个且分别设置于齿轮轴的两侧,每个齿轮盘上固定有一个第一丝杠,固定支座上开有两个螺纹通孔,第一丝杠从固定支座的螺纹通孔中穿出,第一丝杠的端部固定于限位板的滚珠轴承上;
所述的脉象检查机构包括升降箱,升降箱包括立柱箱和顶箱,立柱箱的一侧设有数据采集接口和数据传输接口,顶箱的前端设有第二丝杠,第二丝杠的上设置有手臂按压板,手臂按压板上固定有脉象采集传感器,立柱箱底部固定有手臂承托板,所述的顶箱前端开有工作通道,顶箱的顶板端部固定有转动电机,转动电机的转子上固定有齿轮轴,一对齿轮盘分别设置于齿轮轴的两侧,第二丝杠固定于齿轮盘的中心处并从工作通道处伸出,手臂按压板上固定有螺母,螺母下方开有通孔,第二丝杆穿过螺母和通孔,第二丝杆的底部设有限位片,手臂承托板上开有弧形凹槽,所述的立柱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开娜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市中医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