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秦杉皓专利>正文

一种计算机网络工程用束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5344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1: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束线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计算机网络工程用束线装置,包括第一束线层、第二束线层、上壳体、下壳体、管路分区、卡紧部、活动节和外接部,第一束线层与第二束线层结构相同且通过第二螺栓相连接,下壳体设有第二螺纹孔并与第二螺栓相匹配,下壳体上表面设置的定位销与上壳体下表面设置的定位孔相配合,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通过卡紧部连接,上壳体与下壳体配合内部形成管路分区,其中,管路分区包括左弯区域、直行区域和右弯区域,各区域端口处设有活动节,与管路分区对应的壳体外表面设有外接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计算机网络工程用束线装置能够有效避免线路混乱,方便用户对线路规整,有保护线路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扩展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计算机网络工程用束线装置
本技术涉及束线装置
,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计算机网络工程用束线装置。
技术介绍
计算机网络铺设需要用到许多组网线,工作人员在进行网络布线时需要将杂乱的网线进行规整和分类,目前,传统多用尼龙扎带捆绑和将网线放置于铁线槽内的方式来进行束线,第一方面,当网络出现故障时工作人员需要根据线路走向来确定故障线路,传统的束线方式不利于工作人员寻找故障线路,给工作人员带来负担;第二方面,传统的束线方式对网线的保护作用不到位,容易造成线路的磨损,减少了网线的使用时间,第三方面,扎带与铁线槽对网线数量的容纳量有限,当网线数量较多时无法进行扩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申请的一种计算机网络工程用束线装置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网络工程用束线装置,包括:第一束线层、第二束线层、上壳体、下壳体、管路分区、卡紧部、活动节和外接部;所述第一束线层与所述第二束线层结构相同且通过第一螺栓相连接,所述下壳体设有第二螺纹孔并与第二螺栓相配合,所述上壳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计算机网络工程用束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束线层(1)、第二束线层(2)、上壳体(3)、下壳体(4)、管路分区(5)、卡紧部(6)、活动节(7)和外接部(8);/n所述第一束线层(1)与所述第二束线层(2)结构相同且通过第一螺栓(9)相连接,所述下壳体(4)设有第二螺纹孔(402)并与第二螺栓(10)相配合,所述上壳体(3)与所述下壳体(4)之间通过所述卡紧部(6)固定连接,所述上壳体(3)与所述下壳体(4)配合后内部形成所述管路分区(5),其中,所述管路分区(5)包括左弯区域(501)、直行区域(504)和右弯区域(507),所述左弯区域(501)、所述直行区域(504)和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计算机网络工程用束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束线层(1)、第二束线层(2)、上壳体(3)、下壳体(4)、管路分区(5)、卡紧部(6)、活动节(7)和外接部(8);
所述第一束线层(1)与所述第二束线层(2)结构相同且通过第一螺栓(9)相连接,所述下壳体(4)设有第二螺纹孔(402)并与第二螺栓(10)相配合,所述上壳体(3)与所述下壳体(4)之间通过所述卡紧部(6)固定连接,所述上壳体(3)与所述下壳体(4)配合后内部形成所述管路分区(5),其中,所述管路分区(5)包括左弯区域(501)、直行区域(504)和右弯区域(507),所述左弯区域(501)、所述直行区域(504)和所述右弯区域(507)端口处均设有所述活动节(7),所述外接部(8)设置在所述第一束线层(1)和所述第二束线层(2)的外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计算机网络工程用束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4)上表面设有三组定位销(401),所述上壳体(3)下表面设有三组定位孔(301),所述定位销(401)与所述定位孔(301)滑动连接;
所述上壳体(3)设有第一螺纹孔(302),所述第一螺纹孔(302)与所述第二螺纹孔(402)中心线位于同一条铅垂线,所述第一束线层(1)与地面或墙壁通过所述第二螺栓(1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计算机网络工程用束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弯区域(501)由第一管路(502)和第二管路(503)组成,所述第一管路(502)与所述第二管路(503)向左侧弯曲;所述直行区域(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杉皓
申请(专利权)人:秦杉皓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