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背板、光伏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5258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导电背板、光伏组件,涉及光伏技术领域。导电背板包括:连接层和背膜层,以及位于所述连接层和所述背膜层之间的导电层;所述连接层具有用于电连接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电极与所述导电线路的导电区、和用于阻断相邻所述导电区的绝缘区;所述连接层包括绝缘基膜、以及分散在所述绝缘基膜内的导电粒子;所述导电粒子位于所述导电区。导电背板中仅连接层一层就同时实现了电连接和绝缘,无需开孔再设置导电材料,工艺简单,同时没有开孔,不会损坏连接层的完整性,进而导电背板稳定可靠性高,且绝缘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电背板、光伏组件
本技术涉及光伏
,特别是涉及一种导电背板、光伏组件。
技术介绍
背接触太阳能电池通常通过导电背板进行导电互联,以形成光伏组件。目前的导电背板中,绝缘层上与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开孔。后续在使用过程中,在开孔中设置导电材料,实现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电极以及导电线路层的导电线路的导电连接,其余位置的绝缘层实现绝缘作用。但是,现有的导电背板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在开孔中设置导电材料,工艺复杂,且稳定可靠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导电背板及生产方法、光伏组件及生产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的导电背板需要在开孔中设置导电材料,工艺复杂,且稳定可靠性差的问题。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导电背板,所述导电背板包括:接层、背膜层、以及位于所述连接层和所述背膜层之间的导电线路层;所述导电线路层具有导电线路;所述连接层具有用于电连接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电极与所述导电线路的导电区、和用于阻断相邻所述导电区的绝缘区;所述连接层包括绝缘基膜、以及分散在所述绝缘基膜内的导电粒子;所述导电粒子位于所述导电区。上述导电背板的连接层中的导电区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电极以及导电背板中的导电线路层的导电线路的电连接,通过导电背板的连接层中的绝缘区实现了绝缘作用,也就是说导电背板中仅连接层一层就同时实现了电连接和绝缘,无需开孔再设置导电材料,工艺简单,同时没有开孔,不会损坏连接层的完整性,进而导电背板稳定可靠性高,绝缘效果好。可选的,所述导电粒子的材料选自:银颗粒、铜颗粒、铝颗粒、锡颗粒、铟合金颗粒、锡合金颗粒、银包铜颗粒、银包覆热塑性聚合物的颗粒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导电粒子的形状为球形、类球形、不规则形状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导电粒子的平均粒径为0.1-100um。可选的,在所述银包覆热塑性聚合物的颗粒中,银的厚度小于300nm,所述热塑性聚合物的颗粒的平均粒径为50-80um。可选的,所述绝缘基膜的材料选自: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氟树脂、聚砜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氰基丙烯酸酯、聚乙烯醇、聚二甲基硅氧烷、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乙烯-辛烯共聚物、聚乙烯醇缩丁醛或硅胶中的至少一种。可选的,所述连接层的厚度为50-500um;整个所述连接层的透光率小于或等于90%;所述绝缘区的透光率大于90%。可选的,所述导电区分为用于电连接太阳能电池发射极处的背面电极的第一导电区、和用于电连接太阳能电池场区处的背面电极的第二导电区,所述第一导电区和所述第二导电区间隔分布;所述第一导电区的跨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导电区的跨度。可选的,所述导电区的形状为连续的条带状或不连续的点状。可选的,所述导电粒子在受热和/或受压过程中具有可变形性。可选的,所述导电粒子的受热和/或受压之后展宽率为1.2至1.8倍。可选的,在受热和/或受压之后,所述导电区与所述导电线路层在垂直方向上的接触电阻率小于或等于2Ω·cm2。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导电背板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连接层;所述连接层具有用于电连接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电极与导电线路的导电区、和用于阻断相邻所述导电区的绝缘区;所述连接层包括绝缘基膜、以及分散在所述绝缘基膜内的导电粒子;所述导电粒子位于所述导电区;提供背膜层和导电线路层;将所述连接层、所述导电线路层、所述背膜层依次层叠,并热压贴合。该导电背板生产方法具有与前述导电背板相同或类似的有益效果,为了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可选的,所述提供连接层的步骤包括:在绝缘基膜前体熔液中局部添加导电粒子,然后挤出、流延成型、冷却后形成所述连接层。通过在绝缘基膜前体熔液中添加多个导电粒子,得到导电区前体熔液,将导电区前体熔液挤出、流延成型、冷却后形成导电区,得到连接层的过程中,都不需要对绝缘基膜设置开口,避免了开口的复杂操作,工艺简单,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也避免了开口过程对连接层材料的损伤,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层的强度远高于常规使用的设有数量庞大的开口的绝缘层,因此能够提高导电背板与太阳能电池之间的结合力和可靠性。同时,由于避免了开口过程对连接层材料的损伤,因此绝缘区的绝缘效果较好。可选的,热压温度为60-120℃,压力为0.01-0.2MPa,热压时间为1-30min。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包括多个太阳能电池,所述太阳能电池具有背面电极,采用如前任一所述的导电背板中的导电区,电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电极以及所述导电背板的导电线路。可选的,所述导电背板中连接层的导电区的投影位于背面电极的投影内。该光伏组件具有与前述导电背板相同或类似的有益效果,为了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根据本技术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如前任一所述的导电背板;提供太阳能电池,所述太阳能电池具有背面电极;将所述太阳能电池与所述导电背板叠放并层压,以使所述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电极与所述导电背板中的导电区电性连接。该光伏组件生产方法具有与前述导电背板相同或类似的有益效果,为了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根据本技术的第五方面,提供了另一种光伏组件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连接层;所述连接层具有用于电连接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电极与所述导电线路的导电区、和用于阻断相邻所述导电区的绝缘区;所述连接层包括绝缘基膜、以及分散在所述绝缘基膜内的导电粒子;所述导电粒子位于所述导电区;提供背膜层;提供导电线路层;提供太阳能电池,所述太阳能电池具有背面电极;将所述太阳能电池、所述连接层、所述导电线路层、所述背膜层依次叠放并层压,以使所述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电极与所述连接层中的导电区电性接触。该光伏组件生产方法达到上述导电背板相同或相似的有益效果,同时,对组成导电背板的连接层、导电线路层、背膜层并没有专门进行热压贴合,而是借助形成光伏组件的过程中的层压,完成连接层、导电线路层、背膜层三者的热压贴合,减少了热压步骤,进而减少了生产步骤,提升了生产效率,且减少了能源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导电背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导电线路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一种绝缘基膜挤出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附图编号说明:1-背膜层,2-导电线路层,3-连接层,4-太阳能电池,4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电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背板包括:连接层、背膜层、以及位于所述连接层和所述背膜层之间的导电线路层;所述导电线路层具有导电线路;/n所述连接层具有用于电连接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电极与所述导电线路的导电区、和用于阻断相邻所述导电区的绝缘区;所述连接层包括绝缘基膜、以及分散在所述绝缘基膜内的导电粒子;所述导电粒子位于所述导电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电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背板包括:连接层、背膜层、以及位于所述连接层和所述背膜层之间的导电线路层;所述导电线路层具有导电线路;
所述连接层具有用于电连接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电极与所述导电线路的导电区、和用于阻断相邻所述导电区的绝缘区;所述连接层包括绝缘基膜、以及分散在所述绝缘基膜内的导电粒子;所述导电粒子位于所述导电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粒子为:银颗粒、铜颗粒、铝颗粒、锡颗粒、铟合金颗粒、锡合金颗粒、银包铜颗粒、银包覆热塑性聚合物的颗粒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导电粒子的形状为球形、类球形、不规则形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导电粒子的平均粒径为0.1-100u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电背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银包覆热塑性聚合物的颗粒中,银的厚度小于300nm,所述热塑性聚合物的颗粒的平均粒径为50-80u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层的厚度为50-500um;
整个所述连接层的透光率小于或等于90%;
所述绝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继宇李华
申请(专利权)人: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