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极模数化接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5248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单极模数化接触器,包括壳体和电磁系统、触头系统、设置在电磁系统两侧且与电磁系统电连接的线圈接线端子组件、设置在触头系统两侧且与触头系统电连接的主接线端子组件,壳体包括相互拼接的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之间形成用于放置线圈接线端子组件的第一连接腔和用于放置主接线端子组件的第二连接腔,第一连接腔与第二连接腔之间形成分隔壁,且相邻第一连接腔和第二连接腔呈错位设置,壳体的两个侧面的下端形成主接线孔,第一侧盖的两个侧面均向内形成凹口,凹口上形成与第一连接腔相同的线圈接线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单极模数化接触器具有体积小、内部部件设置合理、额定电流大的优点,也便于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极模数化接触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接触器,尤其涉及一种单极模数化接触器。
技术介绍
接触器的工作方式是给接触器的线圈通电,线圈得电产生磁场,磁场使静铁芯和动铁芯均产生磁力并相互吸引,使常开触点闭合,来控制负载的导通,当线圈失电后,静铁芯和动铁芯之间的磁力消失,在弹簧作用下动铁芯复位,常开触点断开。接触器的通常会有额定电流为16A、20A、25A、40A、63A的规格,而决定接触器额定电流的因素有动静触头的触点容量(触头能够承受的长期工作电流)、主接线端子的规格(主接线端子能够承受的长期工作电流)、接触器内部导电部件之间电气间隙的要求等因素。由于上述动静触头的触点容量和主接线端子的规格的要求,在单极模数化接触器(主接线端子的极数为1极的接触器)空间有限的壳体结构内,只能做到额定电流为16A、20A、25A的规格,无法实现更大的额定电流。这样的缺陷使得在只需主接线端子极数为1极的接触器且额定电流较大的应用场合,要安装额定电流更大的多极接触器或体积更大的单极接触器来适配,这样就会造成资源浪费或占用安装空间大的技术问题。<br>
技术实现思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极模数化接触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电磁系统、设置在壳体内的触头系统、设置在电磁系统两侧且与电磁系统电连接的线圈接线端子组件、设置在触头系统两侧且与触头系统电连接的主接线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相互拼接的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所述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之间形成用于放置线圈接线端子组件的第一连接腔和用于放置主接线端子组件的第二连接腔,所述第一连接腔与第二连接腔之间形成分隔壁,且相邻第一连接腔和第二连接腔呈错位设置,所述壳体的两个侧面的下端形成主接线孔,所述第一侧盖的两个侧面均向内形成凹口,所述凹口上形成与第一连接腔相同的线圈接线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极模数化接触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电磁系统、设置在壳体内的触头系统、设置在电磁系统两侧且与电磁系统电连接的线圈接线端子组件、设置在触头系统两侧且与触头系统电连接的主接线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相互拼接的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所述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之间形成用于放置线圈接线端子组件的第一连接腔和用于放置主接线端子组件的第二连接腔,所述第一连接腔与第二连接腔之间形成分隔壁,且相邻第一连接腔和第二连接腔呈错位设置,所述壳体的两个侧面的下端形成主接线孔,所述第一侧盖的两个侧面均向内形成凹口,所述凹口上形成与第一连接腔相同的线圈接线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极模数化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腔设置在靠近第一侧盖的一侧,第二连接腔设置在靠近第二侧盖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极模数化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系统包括线圈骨架、绕制在线圈骨架上的线圈、静铁芯、动铁芯、连接在线圈骨架上的指示件,所述指示件上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第二侧盖上正对复位弹簧的位置形成侧装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极模数化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盖上形成与侧装孔对应的弹簧槽,所述指示件上形成凸柱,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指示件的凸柱上,复位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弹簧槽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建宇林建光高孟克钱锌浩
申请(专利权)人:乐清市邦建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