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移动跑点投篮训练装置,包括可旋转的机体,机体上设有电机、投篮传动机构、四连杆机构和接球抛球框,电机固定安装于机体上,并由电机控制器控制工作,电机的输出端经投篮传动机构与四连杆机构传动连接,以驱动四连杆机构的连杆运动,接球抛球框的初始位置位于篮球架的篮框的正下侧,四连杆机构的连杆的延长杆向上与接球抛球框连接,以带动接球抛球框运动;接球抛球框内侧面上设有压力传感器,以在篮球落入接球抛球框中时产生压力信号并发送给电机控制器,电机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压力信号,控制电机工作,进而驱动接球抛球框运动,抛出接到的篮球。该装置有利于实现多种抛球方式,丰富训练模式,提供训练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跑点投篮训练装置
本技术属于篮球训练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跑点投篮训练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篮球投篮训练装置大体采用简单的弹射装置,且只满足定点投篮的需求,训练较为单一,且调整定位点投篮需要人工去旋转投篮训练装置,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运动员体力,且训练单一,运动员接球与篮球竞技场景不符,训练效果大打折扣。为了使运动员投篮训练时,可以多点位进行投篮训练,投篮训练装置也在不断的创新,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4056437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篮球投篮训练装置,这种投篮训练装置虽然解决了部分传统投篮训练装置的单点位投篮训练的弊端,无需人工去移动装置便可达到换点投篮训练的效果,但是该方式不能彻底解决换任意点进行投篮训练的目的,只是单一的通过五个输出口,对0°、45°、90°、135°、180°进行弹射,这与篮球竞技场景的投篮范围并不完全相符,训练过于单一,在训练效果上会有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跑点投篮训练装置,该装置有利于实现多种抛球方式,丰富训练模式,提供训练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移动跑点投篮训练装置,包括可旋转的机体,所述机体上设有第一电机、投篮传动机构、四连杆机构和接球抛球框,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安装于机体上,并由第一电机控制器控制工作,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经投篮传动机构与四连杆机构传动连接,以驱动四连杆机构的连杆运动,所述接球抛球框的初始位置位于篮球架的篮框的正下侧,所述四连杆机构的连杆的延长杆向上与接球抛球框连接,以带动接球抛球框运动;所述接球抛球框内侧面上设有压力传感器,以在篮球落入接球抛球框中时产生压力信号并发送给第一电机控制器,所述第一电机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压力信号,控制第一电机工作,进而驱动接球抛球框运动,抛出接到的篮球。进一步地,所述投篮传动机构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驱动齿轮和第一减速增距齿轮,所述第一驱动齿轮与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减速增距齿轮的中部转轴经轴承与机体转动连接;所述四连杆机构包括曲柄、连杆、摇杆和机架杆,所述曲柄设于第一减速增距齿轮上并与其同步旋转,所述连杆一端与曲柄铰接,中部与摇杆铰接,另一端的延长杆向上与接球抛球框外部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机体下侧设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二电机和旋转传动机构,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安装于底座上,并由第二电机控制器控制工作,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旋转传动机构传动连接,所述旋转传动机构的输出端向上与机体固定连接,以驱动机体旋转。进一步地,所述旋转传动机构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二驱动齿轮和第二减速增距齿轮,所述第二驱动齿轮与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减速增距齿轮中部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下端经轴承与底座转动连接,上端与机体固定连接,以驱动机体旋转。进一步地,所述旋转轴中心线与接球抛球框中心、篮框中心重合并垂直地面。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于篮框下的篮球减速套,所述篮球减速套内侧具有摩擦减速结构,以对通过篮框下落的篮球进行减速,然后再落入接球抛球框。进一步地,所述篮球减速套的外周部为织网镂空结构,以让未投中篮框而偏出的篮球依然能够进入篮球减速套,改变掉落方向并进行减速。进一步地,所述接球抛球框内侧面具有缓冲结构,以防止落入接球抛球框中的篮球反弹出接球抛球框。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提供了一种可以实现定点投篮或跑点投篮的训练装置,该装置解决了以往只能进行固定点投篮或需人力去调节发球位置的问题,能够实现多种抛球方式,可以模拟多种训练模式,使训练模式更加多元化,模拟的移动跑点接球模式更加符合篮球竞技时状态,不仅可以训练运动员的投篮,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运动员的体能进行训练,提高了训练效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机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移动跑点投篮训练装置,如图1、2所示,包括可旋转的机体7,所述机体7上设有第一电机1、投篮传动机构2、四连杆机构3和接球抛球框4,所述第一电机1固定安装于机体7上,并由第一电机控制器10控制工作,所述第一电机1的输出端经投篮传动机构2与四连杆机构3传动连接,以驱动四连杆机构3的连杆运动,所述接球抛球框4的初始位置位于篮球架15的篮框16的正下侧,所述四连杆机构3的连杆31的延长杆向上与接球抛球框4连接,以带动接球抛球框4运动。所述接球抛球框4为类半圆形,其内侧面上设有压力传感器8,以在篮球落入接球抛球框4中时产生压力信号并发送给第一电机控制器10。所述第一电机控制器10根据接收到的压力信号,控制第一电机1工作,进而驱动接球抛球框4运动,抛出接到的篮球。当第一电机控制器10接收到压力传感器8发来的信号,证明有篮球落入接球抛球框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投篮传动机构2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驱动齿轮21和第一减速增距齿轮22,所述第一驱动齿轮21与第一电机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减速增距齿轮22的中部转轴经轴承与机体7转动连接。所述四连杆机构3包括曲柄32、连杆31、摇杆和机架杆,所述曲柄32设于第一减速增距齿轮22上并与其同步旋转,所述连杆31一端与曲柄32铰接,中部与摇杆铰接,另一端的延长杆向上与接球抛球框4外部固定连接。当第一减速增距齿轮22运动时,与减速增矩齿轮22固连的曲柄32随之运动,进而驱动连杆31带动接球抛球框4运动,将篮球掷出。第一电机1接收到第一电机控制器10的信号进行旋转工作,通过减速增扭后,通过四连杆机构上的接球抛球框4,将扭矩转化为直线向上的力,将篮球抛出。将篮球抛出后,第一电机控制器10控制第一电机1使四连杆机构3迅速回到初始位置。为了实现机体7的旋转,所述机体7下侧设有底座12,所述底座12上设有第二电机5和旋转传动机构6,所述第二电机5固定安装于底座12上,并由第二电机控制器11控制工作,所述第二电机5的输出端与旋转传动机构6传动连接,所述旋转传动机构6的输出端向上与机体7固定连接,以驱动机体7旋转。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旋转传动机构6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二驱动齿轮61和第二减速增距齿轮62,所述第二驱动齿轮61与第二电机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减速增距齿轮62中部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下端经轴承与底座12转动连接,上端与机体7固定连接,以驱动机体7旋转。为了保证机体旋转过程中,所述旋转轴中心线与接球抛球框4中心、篮框16中心重合并垂直地面。第二电机控制器11可以通过控制第二电机5正反转,带动与机体7固连的第二减速增矩齿轮62运转,使机体7在0~180°区间规律旋转。在本实施例中,本装置还包括连接于篮框16下的篮球减速套9,所述篮球减速套9内侧具有摩擦减速结构13,以对通过篮框下落的篮球进行减速,然后再落入接球抛球框4。所述摩擦减速结构13可以为均布于篮球减速套内周部的布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跑点投篮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旋转的机体,所述机体上设有第一电机、投篮传动机构、四连杆机构和接球抛球框,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安装于机体上,并由第一电机控制器控制工作,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经投篮传动机构与四连杆机构传动连接,以驱动四连杆机构的连杆运动,所述接球抛球框的初始位置位于篮球架的篮框的正下侧,所述四连杆机构的连杆的延长杆向上与接球抛球框连接,以带动接球抛球框运动;所述接球抛球框内侧面上设有压力传感器,以在篮球落入接球抛球框中时产生压力信号并发送给第一电机控制器,所述第一电机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压力信号,控制第一电机工作,进而驱动接球抛球框运动,抛出接到的篮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跑点投篮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旋转的机体,所述机体上设有第一电机、投篮传动机构、四连杆机构和接球抛球框,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安装于机体上,并由第一电机控制器控制工作,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经投篮传动机构与四连杆机构传动连接,以驱动四连杆机构的连杆运动,所述接球抛球框的初始位置位于篮球架的篮框的正下侧,所述四连杆机构的连杆的延长杆向上与接球抛球框连接,以带动接球抛球框运动;所述接球抛球框内侧面上设有压力传感器,以在篮球落入接球抛球框中时产生压力信号并发送给第一电机控制器,所述第一电机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压力信号,控制第一电机工作,进而驱动接球抛球框运动,抛出接到的篮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跑点投篮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投篮传动机构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驱动齿轮和第一减速增距齿轮,所述第一驱动齿轮与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减速增距齿轮的中部转轴经轴承与机体转动连接;所述四连杆机构包括曲柄、连杆、摇杆和机架杆,所述曲柄设于第一减速增距齿轮上并与其同步旋转,所述连杆一端与曲柄铰接,中部与摇杆铰接,另一端的延长杆向上与接球抛球框外部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跑点投篮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下侧设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二电机和旋转传动机构,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安装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查云飞,郑寻,李文博,郭荣辉,于淼,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工程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