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破碎岩体隧道工程支护快速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2174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2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下破碎岩体隧道工程支护快速支撑装置,包括移动轮、底座、基座、支撑结构、联动机构,所述移动轮安装在底座上,基座安装在底座上;支撑结构包括壳体、第一液压支撑杆、支护板;所述联动机构包括两个位于壳体内的同步驱动组,同步驱动组包括第一滑槽、第二滑槽、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一齿轮、第二齿轮。本发明专利技术设置支撑结构和联动机构,通过液压杆的伸缩性,将支护板快速支撑起来,以实现对隧道壁的支护,支护板由若干块组成,通过铰接可以实现收放与打开,在隧道空间具备高移动性,适用于不同高度不同宽度的隧道壁支护,适用性较强,收放自如,支护快度,支撑稳定,可重复使用,为隧道临时支护提供新方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破碎岩体隧道工程支护快速支撑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工程支护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地下破碎岩体隧道工程支护快速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在地下破碎岩体隧道施工过程中,当进入稳定性较差的软弱围岩段时,为抑制围岩变形、保证隧道的施工安全,开挖时一般采用临时支护以增加破碎岩体的整体刚度,在隧道壁施工完成后,隧道壁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再拆卸临时支护,进行分段开挖。目前的临时支护主要为搭建脚手架及钢板,操作复杂,在隧道狭小的空间内操作不便,施工速度慢。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地下破碎岩体隧道工程支护快速支撑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一种地下破碎岩体隧道工程支护快速支撑装置,包括移动轮、底座、基座、支撑结构、联动机构,所述移动轮安装在底座上,基座安装在底座上;所述支撑结构设置在基座上,基座的宽度小于隧道截面的宽度,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壳体、第一液压支撑杆、支护板,所述第一液压支撑杆安装在基座宽度向的中点,第一液压支撑杆位于壳体内,壳体设有供其杆头伸出的孔,所述壳体的截面宽度小于隧道截面宽度,所述支护板是弧形的板,位于壳体外,支护板为若干个,且该若干支护板能拼接呈半圆弧或优弧,该半圆弧或优弧的形状与隧道截面形状相同,相邻的支护板铰接;所述联动机构包括两个位于壳体内的同步驱动组,同步驱动组包括第一滑槽、第二滑槽、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一齿轮、第二齿轮,所述第一滑槽设置在第二滑槽下方,所述第一支撑杆在第一滑槽内限位移动,第二支撑杆在第二滑槽内限位移动,所述第一支撑杆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二齿轮与第二支撑杆、第一液压支撑杆啮合,所述第一滑槽、第二滑槽的末端伸出壳体外壁,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伸出壳体与支护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液压支撑杆的杆头与支护板转动连接;所述两个同步驱动组以基座宽向中点对称布置,在第一液压支撑杆伸出壳体时,第一液压支撑杆驱动第二齿轮,以使第二齿轮驱动第二支撑杆伸出壳体、驱动第一齿轮致使第一支撑杆伸出壳体,进而导致若干支护板形成半圆弧或优弧。进一步地,所述基座通过第二液压支撑杆与底座连接,第二液压支撑杆为若干个且均不设置,所述第一液压支撑杆、第二液压支撑杆均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设置在底座上。进一步地,所述支护板为四个,且呈对称分布,所述第一液压支撑杆的杆头与对称点左右两个支护板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均与某一个支护板转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支护板为钢性板,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均设有转动头,所述支护板设有供转动头滑动和转动的滑轨,滑轨为弧形。进一步地,所述移动轮为履带,所述第一液压支撑杆通过支撑座与支护板铰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设置支撑结构和联动机构,通过液压杆的伸缩性,将支护板快速支撑起来,以实现对隧道壁的支护,支护板由若干块组成,通过铰接可以实现收放与打开,在隧道空间具备高移动性,适用于不同高度不同宽度的隧道壁支护,适用性较强,收放自如,支护快度,支撑稳定,可重复使用,为隧道临时支护提供新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附图说明附图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液压支撑杆伸出状态下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液压支撑杆收回状态下结构示意图。图中:1-移动轮,2-基座,31-壳体,32-第一液压支撑杆,33-支护板,34-支撑座,41-第一滑槽,42-第一支撑杆,43-第一齿轮,44-第二齿轮,45-第二支撑杆,46-第二滑槽,5-控制器,6-底座,7-第二液压支撑杆。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专利技术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概念。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一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地下破碎岩体隧道工程支护快速支撑装置,包括移动轮1、底座6、基座2、支撑结构、联动机构,所述移动轮1安装在底座6上,基座2安装在底座6上,本例中移动轮1为履带,履带的稳定性更优。其中,支撑结构设置在基座2上,基座2的宽度小于隧道截面的宽度。支撑结构包括壳体31、第一液压支撑杆32、支护板33,第一液压支撑杆32安装在基座2宽度向的中点,第一液压支撑杆32位于壳体31内,壳体31设有供其杆头伸出的孔,附图1中示出的顶部。壳体31的截面宽度小于隧道截面宽度,这里壳体31的截面宽度也小于基座2的宽度,见图1示出。支护板33是弧形的板,位于壳体31外,支护板33为若干个,且该若干支护板33能拼接呈半圆弧或优弧,本例中支护板33为四个,拼接呈半圆弧。若为半圆弧时,半圆弧的直径与隧道截面宽度相同,若为优弧时,优弧的弧线形状与隧道截面形状一致。若干个支护板33,两两相邻的支护板33铰接在一起。这里的联动机构包括两个位于壳体31内的同步驱动组,同步驱动组包括第一滑槽4、第二滑槽46、第一支撑杆42、第二支撑杆45、第一齿轮43、第二齿轮44。第一滑槽4设置在第二滑槽46下方,所述第一支撑杆42在第一滑槽4内限位移动,第二支撑杆45在第二滑槽46内限位移动,本例中滑槽限制支撑杆直线移动。第一支撑杆42与第一齿轮43啮合,第一齿轮43与第二齿轮44啮合,第二齿轮44与第二支撑杆45、第一液压支撑杆32啮合,互相啮合实现传动,参见附图1示出支撑杆与齿轮之间的传动关系。第一滑槽4、第二滑槽46的末端伸出壳体31外壁,第一支撑杆42、第二支撑杆45伸出壳体31与支护板33转动连接,第一液压支撑杆32的杆头与支护板33转动连接;这里的两个同步驱动组以基座2宽向中点对称布置,即左右对称布置。在第一液压支撑杆32伸出壳体31时,第一液压支撑杆32驱动第二齿轮44,以使第二齿轮44驱动第二支撑杆45伸出壳体31、驱动第一齿轮43致使第一支撑杆42伸出壳体31,进而导致若干支护板33形成半圆弧或优弧。即在第一液压支撑杆32伸出壳体31是,驱动了第二齿轮44转动,第二齿轮44转动时驱动第二支撑杆45伸出壳体31,并且第二齿轮44同时驱动第一齿轮43转动,第一齿轮43转动时驱动第一支撑杆42伸出壳体31,最终将支护板33撑起来,形成半圆弧或优弧,以贴合隧道壁并对其进行支撑。反之,在第一液压支撑杆32收回时,第一支撑杆42、第二支撑杆45均收回。如此,实现利用液压杆的伸缩对支护板33收放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破碎岩体隧道工程支护快速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轮、底座、基座、支撑结构、联动机构,所述移动轮安装在底座上,基座安装在底座上;/n所述支撑结构设置在基座上,基座的宽度小于隧道截面的宽度,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壳体、第一液压支撑杆、支护板,所述第一液压支撑杆安装在基座宽度向的中点,第一液压支撑杆位于壳体内,壳体设有供其杆头伸出的孔,所述壳体的截面宽度小于隧道截面宽度,所述支护板位于壳体外,支护板为若干个,且该若干支护板能拼接呈半圆弧或优弧,该半圆弧或优弧的形状与隧道截面形状相同,相邻的支护板铰接;/n所述联动机构包括两个位于壳体内的同步驱动组,同步驱动组包括第一滑槽、第二滑槽、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一齿轮、第二齿轮,所述第一滑槽设置在第二滑槽下方,所述第一支撑杆在第一滑槽内限位移动,第二支撑杆在第二滑槽内限位移动,所述第一支撑杆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二齿轮与第二支撑杆、第一液压支撑杆啮合,所述第一滑槽、第二滑槽的末端伸出壳体外壁,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伸出壳体与支护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液压支撑杆的杆头与支护板转动连接;/n所述两个同步驱动组以基座宽向中点对称布置,在第一液压支撑杆伸出壳体时,第一液压支撑杆驱动第二齿轮,以使第二齿轮驱动第二支撑杆伸出壳体、驱动第一齿轮致使第一支撑杆伸出壳体,进而导致若干支护板形成半圆弧或优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破碎岩体隧道工程支护快速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轮、底座、基座、支撑结构、联动机构,所述移动轮安装在底座上,基座安装在底座上;
所述支撑结构设置在基座上,基座的宽度小于隧道截面的宽度,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壳体、第一液压支撑杆、支护板,所述第一液压支撑杆安装在基座宽度向的中点,第一液压支撑杆位于壳体内,壳体设有供其杆头伸出的孔,所述壳体的截面宽度小于隧道截面宽度,所述支护板位于壳体外,支护板为若干个,且该若干支护板能拼接呈半圆弧或优弧,该半圆弧或优弧的形状与隧道截面形状相同,相邻的支护板铰接;
所述联动机构包括两个位于壳体内的同步驱动组,同步驱动组包括第一滑槽、第二滑槽、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一齿轮、第二齿轮,所述第一滑槽设置在第二滑槽下方,所述第一支撑杆在第一滑槽内限位移动,第二支撑杆在第二滑槽内限位移动,所述第一支撑杆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二齿轮与第二支撑杆、第一液压支撑杆啮合,所述第一滑槽、第二滑槽的末端伸出壳体外壁,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伸出壳体与支护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液压支撑杆的杆头与支护板转动连接;
所述两个同步驱动组以基座宽向中点对称布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雍伟勋张向阳王凯朱辉董恒文王良牛经明王夙唐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