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用可二次张拉锚具及张拉装置和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预应力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张拉端用单孔锚具,工程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预应力损失或结构增加荷载而需要二次张拉时,可利用此锚具及配套二次张拉装置实现预应力钢绞线的二次张拉和预应力值提高。
技术介绍
无粘结预应力筋在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无粘结预应力筋在施工结束后其端部是通过夹片锚具和承压板固定在混凝土的端面,预应力筋切筋后端部露出锚具,按规范规定不小于30mm,一般也不大于50mm。但是,许多建筑工程在使用若干年后因为要改变使用功能,或者是由于长期的预应力损失,已经不能达到设计要求的预应力值,需要对预应力进行二次张拉,提高预应力值。通常用的无粘结预应力筋为直径15.2mm的钢绞线,截面积为140mm2,预应力大小一般为14吨~20吨,现有的千斤顶进行预应力张拉至少要留有200mm钢绞线才可以实现,因此,现有的千斤顶无法直接张拉端部露出锚具的30mm~50mm钢绞线,要进行预应力筋二次张拉是非常困难的,目前还没有有效的二次张拉方法。另外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用可二次张拉锚具,安装在混凝土结构(1)端面露出的预应力钢绞线(2)端部,所述预应力钢绞线(2)上套设有与所述混凝土结构(1)端面贴合的承压板(3);其特征在于,包括:二次张拉锚具(4)和二次张拉外环(5);/n所述二次张拉锚具(4)包括二次张拉锚环(41)和二次张拉楔形夹片(42);所述二次张拉锚环(41)套设在所述预应力钢绞线(2)端部,且外部具有螺纹;所述二次张拉楔形夹片(42)涨紧在所述预应力钢绞线(2)侧壁和二次张拉锚环(41)之间;/n所述二次张拉外环(5)的内壁具有内螺纹,且其内壁与所述二次张拉锚环(41)的外壁螺纹连接;所述二次张拉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用可二次张拉锚具,安装在混凝土结构(1)端面露出的预应力钢绞线(2)端部,所述预应力钢绞线(2)上套设有与所述混凝土结构(1)端面贴合的承压板(3);其特征在于,包括:二次张拉锚具(4)和二次张拉外环(5);
所述二次张拉锚具(4)包括二次张拉锚环(41)和二次张拉楔形夹片(42);所述二次张拉锚环(41)套设在所述预应力钢绞线(2)端部,且外部具有螺纹;所述二次张拉楔形夹片(42)涨紧在所述预应力钢绞线(2)侧壁和二次张拉锚环(41)之间;
所述二次张拉外环(5)的内壁具有内螺纹,且其内壁与所述二次张拉锚环(41)的外壁螺纹连接;所述二次张拉外环(5)朝向所述承压板(3)的一端与所述承压板(3)顶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用可二次张拉锚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张拉外环(5)远离所述承压板(3)的一端至其中部具有所述内螺纹。
3.一种配合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用可二次张拉锚具使用的张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连接锚具(6)、张拉用钢绞线(7)、外连接锚具(8)和施力组件(9);
所述内连接锚具(6)包括内锚环(61)和内楔形夹片(62);所述内锚环(61)套设在所述预应力钢绞线(2)端头,且外部具有螺纹;所述内楔形夹片(62)涨紧在所述预应力钢绞线(2)端头侧壁和内锚环(61)之间;
所述张拉用钢绞线(7)的端头与所述预应力钢绞线(2)的端头对应,且同轴布置,并向所述混凝土结构(1)的反方向延伸;
所述外连接锚具(8)包括外锚环(81)和外楔形夹片(82);所述外锚环(81)套设在所述张拉用钢绞线(7)端头,且端头内部具有螺纹,并与所述内锚环(61)螺纹连接;所述外楔形夹片(82)涨紧在所述张拉用钢绞线(7)端头侧壁和外锚环(81)之间;
所述施力组件(9)位于所述混凝土结构(1)端面且与延伸出的所述张拉用钢绞线(7)连接,并用于向所述张拉用钢绞线(7)施加远离所述混凝土结构(1)端面的拉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配合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用可二次张拉锚具使用的张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组件(9)包括反力架(91)和张拉千斤顶(92);所述反力架(91)穿过所述张拉用钢绞线(7)并与所述混凝土结构(1)端面贴合;所述张拉千斤顶(92)穿过所述张拉用钢绞线(7)且顶紧所述反力架(91),所述张拉千斤顶(92)与所述张拉用钢绞线(7)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配合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用可二次张拉锚具使用的张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力架(91)包括圆钢管(911)、力扩散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尚仁杰,曾滨,程国强,荣华,许庆,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南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