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混凝土叠合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2144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22:40
本申请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预制混凝土叠合板,包括预制混凝土底板以及设于预制混凝土底板顶侧的混凝土肋;预制混凝土底板的顶侧开设有多个用于相邻两预制混凝土底板拼接的凹槽,各凹槽沿预制混凝土底板的顶侧一周边缘按预设要求分布,且各凹槽均分别贯穿预制混凝土底板的边缘。本申请提供的预制混凝土叠合板,通过在预制混凝土底板上设置混凝土肋及凹槽,从而使得该预制混凝土叠合板可以实现双向受力,且能够保证其在结构安全的前提下,使其便于生产和施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预制混凝土叠合板
本申请属于建筑结构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预制混凝土叠合板。
技术介绍
国内民用装配式建筑楼盖体系大多采用预制桁架钢筋叠合板,当楼板跨度大于2.5m时,预制桁架钢筋叠合板在施工时板下必须设置支撑。目前,有些工程采用了一种预制预应力带肋的叠合板,此楼板适用于跨度较大、单向受力的情况,但需要进行张拉预应力筋,且难以实现双向受力,生产施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混凝土叠合板,以解决传统技术中存在的预制混凝土叠合板无法实现双向受力且生产施工不便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预制混凝土叠合板,包括预制混凝土底板以及设于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顶侧的混凝土肋;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的顶侧开设有多个用于相邻两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拼接的凹槽,各所述凹槽沿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的顶侧一周边缘按预设要求分布,且各所述凹槽均分别贯穿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的侧边缘。在可能的实施例中,贯穿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同一侧边的所述凹槽按中间密两端疏的形式分布。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第一截面呈矩形、半圆形或倒梯形;其中,所述第一截面与所述凹槽的长度延伸方向垂直,所述凹槽的长度延伸方向为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边缘向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内部水平延伸的方向。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中分布有交错设置的纵向受力钢筋和横向受力钢筋。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纵向受力钢筋的中心与所述凹槽的底面重合,所述横向受力钢筋固定设于所述纵向受力钢筋的下方。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纵向受力钢筋的两端均截止于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的内部,且所述横向受力钢筋的两端均截止于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的内部。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的顶侧周缘和/或底侧周缘形成有倒角型坡口。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肋沿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的纵向延伸,所述混凝土肋的第二截面呈矩形、T型、梯形或倒梯形;其中,所述第二截面与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的纵向垂直。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肋上分布有底端延伸至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内以与所述纵向受力钢筋及所述横向受力钢筋连接的吊装件。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预制混凝土叠合板还包括两端分别设于相邻两预制混凝土底板的凹槽中以连接相邻两预制混凝土底板的连接钢筋,浇筑于各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上方的楼板现浇层,以及交错设于所述楼板现浇层中的纵向面筋及横向面筋。本申请提供的预制混凝土叠合板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混凝土叠合板,通过在预制混凝土底板上设置混凝土肋,使得预制混凝土叠合板具有整体性强、抗裂性好、承载力高和跨度适用范围大等优势,且节约钢筋和混凝土用量,降低造价、经济性好。并在预制混凝土底板的顶侧分布凹槽,从而使得该预制混凝土叠合板能够适用于跨度在2m~4.5m跨度内施工不需要支撑,生产过程中不需要预应力钢筋张拉,可以实现双向受力,且能够保证其在结构安全的前提下,使其便于生产和施工,并适用于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组合结构等多种结构体系,从而促进国内装配式建筑健康快速发展。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混凝土底板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图1中预制混凝土底板的侧面示意图;图3为图1中预制混凝土底板的平面配筋图;图4为图1中预制混凝土底板的横向剖视示意图;图5为图1中预制混凝土底板的横向配筋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混凝土叠合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0、预制混凝土底板;11、凹槽;12、坡口;20、混凝土肋;30、吊装件;40、纵向受力钢筋;50、横向受力钢筋;60、连接钢筋;70、楼板现浇层;80、纵向面筋;90、横向面筋。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混凝土叠合板进行说明。该预制混凝土叠合板包括预制混凝土底板10以及混凝土肋20,其中,混凝土肋20设于预制混凝土底板10的顶侧。预制混凝土底板10的顶侧开设有多个凹槽11,各凹槽11沿预制混凝土底板10的顶侧一周边缘按预设要求分布,且各凹槽11均分别贯穿预制混凝土底板10的侧边缘,多个凹槽11用于相邻两预制混凝土底板10拼接。请参阅图1,预制混凝土底板10的顶侧分布有两个混凝土肋20,两个混凝土肋20间隔设置。可以理解地,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混凝土肋20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三个、四个或四个以上,此处不做唯一限定。请参阅图1,预制混凝土底板10呈矩形,其具有顶侧、底侧和四个侧边,则各凹槽11分布于预制混凝土底板10的顶侧,且各凹槽11分别对应贯穿预制混凝土的四个侧边,这样,在进行相邻两预制混凝土底板10拼接时,可通过将连接钢筋60的两端分别设于相邻两预制混凝土底板10对应的凹槽11中,从而能够将相邻两预制混凝土底板10形成钢筋连接,使得该预制混凝土叠合板能够实现双向受力。可以理解地,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实际设计需求,预制混凝土底板10也可以呈方形或圆形等其他形状。本实施例中的预制混凝土叠合板,通过在预制混凝土底板10上设置混凝土肋20,使得预制混凝土叠合板具有整体性强、抗裂性好、承载力高和跨度适用范围大等优势,且节约钢筋和混凝土用量,降低造价、经济性好。通过在预制混凝土底板10的顶侧分布凹槽11,从而使得该预制混凝土叠合板能够适用于跨度在2m~4.5m跨度内施工不需要支撑,生产过程中不需要预应力钢筋张拉,可以实现双向受力,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制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混凝土底板以及设于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顶侧的混凝土肋;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的顶侧开设有多个用于相邻两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拼接的凹槽,各所述凹槽沿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的顶侧一周边缘按预设要求分布,且各所述凹槽均分别贯穿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的侧边缘。/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混凝土底板以及设于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顶侧的混凝土肋;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的顶侧开设有多个用于相邻两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拼接的凹槽,各所述凹槽沿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的顶侧一周边缘按预设要求分布,且各所述凹槽均分别贯穿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的侧边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贯穿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同一侧边的所述凹槽按中间密两端疏的形式分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第一截面呈矩形、半圆形或倒梯形;
其中,所述第一截面与所述凹槽的长度延伸方向垂直,所述凹槽的长度延伸方向为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边缘向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内部水平延伸的方向。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混凝土底板中分布有交错设置的纵向受力钢筋和横向受力钢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受力钢筋的中心与所述凹槽的底面重合,所述横向受力钢筋固定设于所述纵向受力钢筋的下方。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占琦李晓丽王洪欣樊则森邱勇王宁方园王庆华韩嘉辉曹茜茜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