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1722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22: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导管,具体是留置针的导引针外周的导管结构,是由内、中、外三层结构构成,其中内层采用聚四氟乙烯材质,中层为聚氨酯材质,内层与中层通过共挤工艺复合而成;外层为超滑涂层,超滑涂层是涂布在中层的外表面上的。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了表面亲水性和润滑性,大大降低了静脉留置针植管阻力大和凝血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导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导管结构,属于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临床上静脉留置针应用广泛,其导管通常采用PE/PVC/PU等单一材质,但其植管润滑性不够,导致穿刺困难、导管表面容易导致凝血等问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的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导管结构及其表面改性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之一是: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导管,具体是留置针的导引针外周的导管结构,是由内、中、外三层结构构成,其特征在于,其中内层采用聚四氟乙烯材质,中层为聚氨酯材质,内层与中层通过共挤工艺复合而成;外层为超滑涂层,超滑涂层是涂布在中层的外表面上的。进一步,所述超滑涂层的材质为丙烯酸系亲水性自润滑聚合物改性剂。进一步,所述丙烯酸系亲水性自润滑聚合物改性剂具体为以共聚物CSU-1为基料的改性剂,其中以共聚物CSU-1为基料的改性剂的制备方法,具体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1)选用低分子量的环氧树脂,加入胺类催化剂,在100~150℃下不断搅拌进行环氧扩链反应0.5~1.5h,其中胺类催化剂与环氧树脂的用量比,以重量计为:1:1~2;(2)往经过环氧扩链反应获得的混合物中加入溶剂和引发剂,混合均匀后往混合液中逐渐滴加丙烯酸类单体,在100~150℃下不断搅拌进行接枝聚合反应2~4h,从而获得共聚物CSU-1,其中溶剂、引发剂、环氧树脂的用量比,以重量计为:1~3:0.2~0.5:10-40,丙烯酸单体与环氧树脂的用量比,以重量计为:1:0.5~0.9;(3)往上述获得的共聚物CSU-1中加入助剂后,充分混匀,从而制得。进一步,所述环氧树脂的分子量为200~600。进一步,所述丙烯酸系亲水性自润滑聚合物改性剂具体为以共聚物CSU-2为基料的改性剂,其中以共聚物CSU-2为基料的改性剂的制备方法,具体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1)将聚乙烯醇与去离子水进行混合均匀,得到PVA的水溶液,其中PVA的浓度为5-10%;(2)往制备的PVA水溶液中加入引发剂、丙烯酸类单体的水溶液,充分混匀,得共聚物CSU-2,其中丙烯酸类单体、引发剂和聚乙烯醇的用量比,以重量计为:3~9:0.05~0.5:2~6。(3)往上述获得的共聚物CSU-2中加入助剂后,充分混匀,从而制得。进一步,所述共聚物CSU-1或共聚物CSU-2与助剂的用量比,以重量计为5~15:3~5。进一步,所述助剂选用交联剂、粘度调节剂、表面活性剂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两种组合或三种组合。具体是根据实际需要添加。上述共聚物CSU-1制备中所用到的溶剂具体选用丙二醇甲醚等,引发剂选用过氧化苯甲酰等;胺类催化剂具体选用如三正丁胺、双酚A等;丙烯酸类单体选用如MAA、HEA等中的任意一种。上述共聚物CSU-2制备中所用到的引发剂具体选用APS;丙烯酸类单体选用如MMA、HEMA等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按任意比例混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备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将留置针的导管设计成三层不同材质的结构,其中聚四氟乙烯作为导管最内层基材,与导引针接触阻力低,同时也提供了优良的综合机械性能;中层采用极性聚氨酯材料,增加了外部涂层的结合力;外层采用丙烯酸系亲水性自润滑聚合物改性剂,提高了表面亲水性和润滑性,大大降低了静脉留置针植管阻力大和凝血安全隐患;(2)本专利技术的外层具体选用以共聚物CSU-1为基料的改性剂或以共聚物CSU-1为基料的改性剂,其中CSU-1外观为带蓝光的乳液,固体份为2%~70%,pH值4.2~10.5,粘度为13s~120s;CSU-2外观为透明溶液,固体份为2%~60%,pH值为3.5~7.0,粘度(涂-4杯)为12s~120s,这两种亲水性改性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均匀涂布在极性聚氨酯材料外后,在湿润状态下,动摩擦系数在0.5以下,且在水中浸泡一个月后,动摩擦系数没有明显变化,解决了静脉留置针植管阻力大和凝血安全隐患,延长了留置针临床应用的留置时间。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实施实例中的方法未经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常规方法。本专利技术中未经特别说明的生物试剂,均来自TAKARA公司。现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以下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但并不是限制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依据。实施例一本实施例的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导管结构,具体是留置针的导引针外周的导管结构,是由内、中、外三层结构构成,其中内层采用聚四氟乙烯材质,中层为聚氨酯材质,内层与中层通过共挤工艺复合而成;外层为超滑涂层,超滑涂层是涂布在中层的外表面上的。上述超滑涂层的材质为丙烯酸系亲水性自润滑聚合物改性剂,具体为以共聚物CSU-1为基料的改性剂,其中以共聚物CSU-1为基料的改性剂的制备方法,具体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1)选用分子量为200~600的低分子量的环氧树脂,加入胺类催化剂(如三正丁胺或双酚A等),在100~150℃下不断搅拌进行环氧扩链反应0.5~1.5h,其中胺类催化剂与环氧树脂的用量比,以重量计为:1:1~2;(2)往经过环氧扩链反应获得的混合物中加入溶剂(如丙二醇甲醚)和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混合均匀后往混合液中逐渐滴加丙烯酸类单体(MAA或HEA),在100~150℃下不断搅拌进行接枝聚合反应2~4h,从而获得共聚物CSU-1,其中溶剂、引发剂、环氧树脂的用量比,以重量计为:1~3:0.2~0.5:10-40,丙烯酸单体与环氧树脂的用量比,以重量计为:1:0.5~0.9;(3)往上述获得的共聚物CSU-1中加入助剂(表面活性剂如AMP-95、交联剂如氨基树脂)后,充分混匀,从而制得。上述实施例一中的超滑涂层的材质——以共聚物CSU-1为基料的改性剂的具体制备实例如下:将环氧树脂E-4420kg与双酚A10kg投入反应釜,升温至110℃,不断搅拌进行环氧扩链反应1h;然后加入0.3kg过氧化苯甲酰和2kg丙二醇甲醚,混合均匀后,匀速滴加丙烯酸单体(MAA/HEA)23kg,在110℃下不断搅拌的条件下进行接枝聚合反应,丙烯酸单体滴加完毕用时约2h;然后保温反应2h;接着滴加表面活性剂如AMP-952kg,在30min内加完,滴加的过程中不断搅拌;最后加入交联剂如氨基树脂4.5kg,混合均匀制得以共聚物CSU-1为基料的亲水性自润滑聚合物改性剂。实施例二本实施例的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导管结构,具体是留置针的导引针外周的导管结构,是由内、中、外三层结构构成,其中内层采用聚四氟乙烯材质,中层为聚氨酯材质,内层与中层通过共挤工艺复合而成;外层为超滑涂层,超滑涂层是涂布在中层的外表面上的。本实施例中的超滑涂层的材质为丙烯酸系亲水性自润滑聚合物改性剂,具体为以共聚物CSU-2为基料的改性剂,其中以共聚物CSU-1为基料的改性剂的制备方法,具体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导管,具体是留置针的导引针外周的导管结构,是由内、中、外三层结构构成,其特征在于,其中内层采用聚四氟乙烯材质,中层为聚氨酯材质,内层与中层通过共挤工艺复合而成;外层为超滑涂层,超滑涂层是涂布在中层的外表面上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导管,具体是留置针的导引针外周的导管结构,是由内、中、外三层结构构成,其特征在于,其中内层采用聚四氟乙烯材质,中层为聚氨酯材质,内层与中层通过共挤工艺复合而成;外层为超滑涂层,超滑涂层是涂布在中层的外表面上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滑涂层的材质为丙烯酸系亲水性自润滑聚合物改性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酸系亲水性自润滑聚合物改性剂具体为以共聚物CSU-1为基料的改性剂,其中以共聚物CSU-1为基料的改性剂的制备方法,具体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
(1)选用低分子量的环氧树脂,加入胺类催化剂,在100~150℃下不断搅拌进行环氧扩链反应0.5~1.5h,其中胺类催化剂与环氧树脂的用量比,以重量计为:1:1~2;
(2)往经过环氧扩链反应获得的混合物中加入溶剂和引发剂,混合均匀后往混合液中逐渐滴加丙烯酸类单体,在100~150℃下不断搅拌进行接枝聚合反应2~4h,从而获得共聚物CSU-1,其中溶剂、引发剂、环氧树脂的用量比,以重量计为:1~3:0.2~0.5:10-40,丙烯酸单体与环氧树脂的用量比,以重量计为:1:0.5~0.9;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校康潘春跃刘青山田杰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平安医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