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翻转收纳镜头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1680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翻转收纳镜头组。该可翻转收纳镜头组包含构成摄像装置的第一、第二及第三透镜组。其中,该第三透镜组包括第三透镜组,沿光轴运动的外框,支撑第三透镜组的内框,驱动外框沿光轴运动或驱动内框沿垂直光轴的一转动轴转动的驱动部。当该可翻转收纳镜头组于拍摄状态时,驱动部驱动外框沿光轴运动,进而带动支撑第三透镜组的内框沿光轴运动;当该可翻转收纳镜头组于非拍摄状态时,驱动部驱动内框沿垂直光轴的一转动轴转动,进而使第三透镜组翻转至光轴外,并位于第一、第二透镜组的一侧。(*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翻转收纳镜头组,特别涉及一种使靠近成像端的透镜组沿光轴运动及绕垂直光轴的转动轴翻转运动的可翻转收纳机构。
技术介绍
光学装置如数字相机的可伸缩摄影(成像)镜头通常都属变焦镜头,即借助多组镜组彼此相对位置的改变来达到变焦的目的。这类镜头在光学装置关闭时可完全缩回机身,而打开时则伸出机身,因此相对于体积较大的固定变焦镜头而言,其具有轻薄、便携的优点。在公知的可伸缩摄影镜头中,其中的一组或多组可移动的镜组仅可以沿摄影光轴的方向移动。然而,此种可伸缩镜头在缩回之后,其长度不可能小于所有光学元件的总厚度,也因此使机身的厚度无法进一步减小。有鉴于此,日本公开公报特开平07-199019,揭露一种可缩短镜头长度的镜头镜筒。图1并是概要表示揭露于特开平07-199019的公知镜头镜筒。在图1中,当镜头于收缩状态时,内转换透镜11会远离光轴,以垂直光轴的转轴将内转换透镜11翻转至第2透镜5的一侧。图2A是概要表示该公知镜头镜筒于广角拍摄状态的剖面图;图2B是概要表示该公知镜头镜筒位于中焦点拍摄状态的剖面图;图2C是概要表示该公知镜头镜筒位于长焦点拍摄状态的剖面图。该内转换透镜11会以垂直光轴的转轴翻转至光轴上,并位于第1透镜1及第2透镜5之间。然而,于拍摄状态时,插入或移出该内转换透镜11会造成影像暂时中断;并且该内转换透镜11插入第1透镜1与第2透镜5之间时,必须与第1透镜1、第2透镜5之光轴同轴对准,握持该内转换透镜11的握持部12b于操作时若未能使其同轴,将造成拍摄影像模糊。故,为克服上述公知技艺存在的缺陷,有必要提供一种创新的光学元件收纳机构,其可减小可伸缩式光学装置的长度与厚度,以达到轻薄、短小之目的,且其结构简单、装配简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翻转收纳镜头组及其翻转方法。当摄像装置于拍摄影像时,邻近成像端的透镜组于光轴上移动以便调焦;当摄像装置于沉胴状态时,邻近成像端的透镜组绕与光轴垂直的转轴翻转,收纳于光轴外。从而使可伸缩镜头系统在回缩位置时尺寸短小、结构紧凑。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同时调节镜头焦距并可绕垂直光轴的转轴翻转邻近成像端的透镜组至光轴外的翻转收纳机构,其整体结构简单、装配简便。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可翻转收纳镜头组的摄像装置,其可根据需要伸出或收纳镜头组,并在收纳状态时,摄像装置的尺寸短小、结构紧凑。依据本技术之目的而提供之可翻转收纳镜头组,自物端至成像端包含沿光轴方向运动的第一透镜组、沿光轴方向运动并可绕垂直光轴的转轴翻转的第二透镜组、驱动该第二透镜组沿光轴方向运动并绕转轴翻转的驱动部及承载驱动部的底座。其中,当拍摄物体影像时,第一透镜组及第二透镜组位于光轴上,并借助驱动部驱动第二透镜组沿光轴运动以便调节焦距;当不拍摄物体影像时,借助驱动部驱动第二透镜组绕垂直光轴的转轴翻转,使得第二透镜组远离光轴并位于第一透镜组的一侧。根据以上所述,该第二透镜组包括一移动框、一第二透镜组、固定该第二透镜组的一内框及一扭簧。该移动框的一框边具有平台,平台具有沿光轴方向贯穿的一第一穿孔及垂直光轴方向贯穿的一第二穿孔。该内框自框壁延伸至少一支臂,并于该支臂末端形成垂直该支臂的枢轴;枢轴穿过该扭簧并插入该穿孔并借助该穿孔握持后,内框可以绕枢轴的轴线方向转动。第二透镜组至少包括一透镜,并固定于内框上。根据以上所述,该驱动部包括一马达、与该马达啮合且装设于底座的齿轮组、与该齿轮组结合的导螺杆、将导螺杆套于其中的压簧及与导螺杆螺纹配合的掣动螺母。导螺杆的一端与装设于底座上的齿轮组结合后,依次将压簧、移动框的平台的第一穿孔及掣动螺母套入导螺杆。于本技术中,利用压簧及掣动螺母可将移动框的平台夹挤于其中;进一步,当马达驱动齿轮组且传递至导螺杆转动后,夹挤于掣动螺母及压簧之间的移动框平台将因为掣动螺母的转动移动而移动。根据以上所述,该底座具有一轨道框架,该轨道框架沿光轴方向与底座垂直结合,或者,底座与轨道框架系一体成型且互为垂直。此外,轨道框架的一框边具有沿光轴方向延伸的直进沟;导螺杆系垂直于底座,其一端固定于轨道框架且另一端固定于底座。掣动螺母具有一突出部,且掣动螺母与导螺杆螺接后,掣动螺母的突出部系卡合于直进沟中;当导螺杆转动时,轨道框架限制掣动螺母沿光轴方向运动而不能转动。根据以上所述,底座具有凸块,该凸块具有一轨迹面,其中轨迹面的一端与底座平行且另一端与底座垂直,并借助一弧形面连接两端。内框具有一凸轮块,且该凸轮块大体与轨迹面抵接。掣动螺母具有一压迫部,且该压迫部与该内框的框架抵接。当掣动螺母与底座之间的距离高于一既定高度H时,该掣动螺母之压迫部抵接该内框之框架,且该掣动螺母与压簧夹挤移动框;因此,经由齿轮组传递,马达驱动导螺杆转动,借助掣动螺母及压簧带动移动框及内框沿光轴方向运动。当掣动螺母与底座之间的距离低于该既定高度H时,该掣动螺母之压迫部于光轴方向压迫该内框的框架;当导螺杆继续驱动掣动螺母朝向底座方向运动时,内框的凸轮块抵接着轨迹面,并自轨迹面与底座平行的一端,沿着弧形面滑动至轨迹面与底座垂直的一端。同时地,掣动螺母继续与压簧带动移动框朝向底座方向运动,而借助移动框的穿孔握持的内框的枢轴,带动内框以枢轴的轴线方向翻转。进一步,初始与光轴垂直的内框的框平面翻转至光轴外。根据以上所述,该底座具有一孔洞,内设影像捕捉元件。根据以上所述,该第二透镜组还包括一低通滤光片。根据以上所述,该平台具有沿光轴方向贯穿的一第三穿孔;与光轴方向平行的一主轴穿过第三穿孔,并借助轨道框架固定该主轴。此外,底座具有沿光轴方向延伸设置的副轴;于移动框的另一框边,如选择与具有平台的框边对立的移动框框边,具有一握持部并利用该握持部将副轴套住。藉此,该移动框借助主轴、副轴作为稳定地沿光轴方向运动的导向件。根据以上所述,该扭簧具有一对支撑末端,一支撑末端固定于内框且另一支撑末端固定于移动框。当内框的框平面与光轴垂直时,该对支撑末端之间的夹角为最大值;当内框的框平面翻转至光轴外时,扭簧受到扭转压缩使得该对支撑末端之间的夹角发生最小值。附图说明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的影像感测组件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概要表示揭露于特开平07-199019的公知镜头镜筒;图2A是概要表示该公知镜头镜筒于广角拍摄状态的剖面图;图2B是概要表示该公知镜头镜筒位于中焦点拍摄状态的剖面图;图2C是概要表示该公知镜头镜筒位于长焦点拍摄状态的剖面图;图3是概要表示本技术的可翻转收纳镜头组的分解图;图4是概要表示本技术的可翻转收纳镜头组的底座及第3透镜组的分解图;图5是概要表示驱动部与第3透镜组结合后的立体图;图6是概要表示该底座之局部放大立体图;图7A与图7B系以不同角度表示该底座之立体图;图8是概要表示移动框沿光轴方向移动的运动图;图9是概要表示扭簧与内框及移动框结合的组立图;图10是概要表示内框翻转过程的扭簧动作图。具体实施方式图3是概要表示本技术的可翻转收纳镜头组的分解图。参阅图3,靠近被摄物体端的第1透镜筒20与第2透镜筒30分别装设于直进筒40再套入操作筒50内,借助操作筒50的转动运动改变第1透镜筒20与第2透镜筒30之间的距离达到变焦的功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翻转收纳镜头组,自被摄物体端至成像端依次包括多个透镜组,当该可翻转收纳镜头组于拍摄状态时,该等透镜组系位于光轴上,其特征在于:当该可翻转收纳镜头组于非拍摄状态时,邻近成像端的透镜组以垂直于光轴的转轴翻转至光轴外,同时该等剩余的透镜组朝向成像端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瑞德
申请(专利权)人: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