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鸿雁专利>正文

一种戴在头上的后视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1370 阅读:2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戴在头上的后视镜包括后视镜与镜架,其特征是镜架由头箍及设置在头箍两侧的两活动支臂组成。活动支臂包括前、后支臂,后支臂与头箍连接可作与头箍轴向垂直方向转动;前支臂与后支臂连接可作与头箍轴向平行方向转动;前支臂前部呈向后弯曲状,弯曲部位末端与后视镜支承板背部的铰接座铰接;通过调节螺栓后视镜可得到左右、高低位置调整及任意方向调整,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调节范围大,无盲区,可戴在头上,头盔上,适用范围广。(*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行驶用后视镜,尤其涉及一种戴在头上的后视镜。为了车辆行驶中,让司机可以看到后方情况,以防超车或拐弯时出现危险,摩托车以及汽车上均装有后视镜,该后视镜对保障行驶安全带来极大的方便,但目前应用还不够广泛而且仍存在一些问题1、后视镜固定于车体上,例如,摩托车后视镜固定在车把上,由于车把不可能在行驶中随意转动,因此,后视镜位置固定,后方情况只能部分地反映在镜中,视野有局限性。2、自行车无后视镜,只能通过骑车者转头查看后方有无车辆,照看不周时,仍存在着出现交通事故的可能性。3、现使用的后视镜大多为平面镜,不可避免地出现盲区,盲区部位的情况驾驶员不可能看到。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戴在头上或固定在头盔上,调节范围大,视野宽,无盲区,适用范围更加广泛的后视镜。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戴在头上的后视镜包括后视镜与镜架,其特征在于镜架由头箍1及设置在头箍两侧的活动支臂2组成;头箍1是由一扁平带两端连接形成的环状体,环状体两侧对称固接两个向外侧凸起的连接块11、11′;两活动支臂2分别由后支臂3及前支臂4组成;后支臂3两端均设有连接支座,后端连接支座与连接块11、11′通过螺栓呈可转动连接,转动方向与头箍轴向垂直,前端连接支座与前支臂4后端通过螺栓呈可转动连接,转动方向与头箍轴向平行;前支臂4前部呈向后弯曲状,弯曲部末端设有球头;后视镜由镜片及支撑镜片的支承板组成,支承板背部设有铰接座,该铰接座与前支臂弯曲部末端球头铰接。以上结构的技术,镜架由头箍及支臂组成,头箍可戴在头上,固定在头盔上,扁平带两端搭扣可根据头部或头盔的大小伸缩搭接以满足不同驾驶员的需要。活动支臂由前、后支臂组成,通过调节螺栓调节后支臂可围绕头箍作垂直头箍轴向的转动,前支臂可围绕后支臂前端作平行头箍轴向的转动,使前支臂前端弯曲部末端连接的后视镜可作左右和高低位置调节,再加之前支臂前端弯曲部末端球头与后视镜支承板上的铰接座呈转动连接,可作任意方向调整,该技术后视角度调节范围相当广泛。由于该技术的后视镜是戴在头上或固定在头盔上,可随头部的转动而转动,无论镜片用的是平面镜还是凸面镜,都可以随意选择观看角度,不会出现盲区,视野无局限性。本技术视野宽,适用范围广。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加以说明附图说明图1实施例示意图正视图2实施例示意图仰视图图3图2Ⅰ局部放大图;图4图1Ⅱ局部放大图;图5图2Ⅲ局部放大图。参见图1~4,本实施例的一种戴在头上的后视镜包括后视镜与镜架,镜架由头箍1及两个活动支臂2组成;头箍1是由一宽25mm、厚5mm的扁塑料带两端由搭扣连接形成的环状体,环状体两侧对称铆接两向外凸起的连接块11、11′,其上设有连接孔;活动支臂2位于头箍两侧,由后、前支臂3、4组成,均为长100毫米,直径3毫米的碳素纤维杆制作;后支臂两端均设有一段直径5mm的园柱,沿园柱轴线加工一开口槽,形成一连接支座,连接支座上设有螺孔,后支臂后端连接支座与连接块11、11′扦合,后支臂前端连接支座与设有连接孔的前支臂后端扦合,通过调节螺栓连接调节,后支臂可围绕着头箍作垂直于头箍轴向方向的转动,也可固定在一定位置上,前支臂可围绕后支臂作平行于头箍轴向方向的转动,也可固定在一定位置上;前支臂前部呈向后弯曲状,弯曲部末端为一球头;后视镜5由镜片及支撑镜片的支承板组成,支承板背部有一铰接座与前支臂前端球头套合,通过铰接座上的调节螺栓调节,两者呈可转动连接,也可固定在某一位置上。以上结构,使活动支臂前端后视镜随着前后支臂两个方向的转动可作高低、左右位置调节,也可随球头在铰接座内的转动作任意方向的转动调整。本实施例调节范围大,视野宽,轻便小巧,该实施例所用镜片为直径30毫米平面镜。本技术去掉头箍,活动支臂可与头盔或太阳镜镜腿连接,也可以与头盔或眼镜制成一体,更能满足自行车和摩托车驾驶员的需要。权利要求1.一种戴在头上的后视镜包括后视镜与镜架,其特征在于镜架由头箍(1)及设置在头箍两侧的活动支臂(2)组成;头箍(1)是由一扁平带两端连接形成的环状体,环状体两侧对称固接两个向外侧凸起的连接块(11)、(11′)两活动支臂(2)分别由后支臂(3)及前支臂(4)组成;后支臂(3)两端均设有连接支座,后端连接支座与连接块(11)、(11′)通过螺栓呈可转动连接,转动方向与头箍轴向垂直,前端连接支座与前支臂(4)后端通过螺栓呈可转动连接,转动方向与头箍轴向平行;前支臂(4)前部呈向后弯曲状,弯曲部末端设有球头;后视镜由镜片及支撑镜片的支承板组成,支承板背部设有铰接座,该铰接座与前支臂弯曲部末端球头铰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戴在头上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构成头箍的扁平带两端设置搭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戴在头上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连接块(11)、(11′)上设有连接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戴在头上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前支臂(4)后端设有连接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戴在头上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后支臂(3)前后端连接支座上均设有螺孔分别与前支臂后端连接孔及连接块(11)(11′)上的连接孔相对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戴在头上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支承板背部铰接座上设置调节螺栓。专利摘要一种戴在头上的后视镜包括后视镜与镜架,其特征是镜架由头箍及设置在头箍两侧的两活动支臂组成。活动支臂包括前、后支臂,后支臂与头箍连接可作与头箍轴向垂直方向转动;前支臂与后支臂连接可作与头箍轴向平行方向转动;前支臂前部呈向后弯曲状,弯曲部位末端与后视镜支承板背部的铰接座铰接;通过调节螺栓后视镜可得到左右、高低位置调整及任意方向调整,该技术调节范围大,无盲区,可戴在头上,头盔上,适用范围广。文档编号G02B27/18GK2305692SQ9722097公开日1999年1月27日 申请日期1997年8月4日 优先权日1997年8月4日专利技术者李鸿雁 申请人:李鸿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戴在头上的后视镜包括后视镜与镜架,其特征在于:镜架由头箍(1)及设置在头箍两侧的活动支臂(2)组成;头箍(1)是由一扁平带两端连接形成的环状体,环状体两侧对称固接两个向外侧凸起的连接块(11)、(11′);两活动支臂(2)分别由后支臂(3)及前支臂(4)组成;后支臂(3)两端均设有连接支座,后端连接支座与连接块(11)、(11′)通过螺栓呈可转动连接,转动方向与头箍轴向垂直,前端连接支座与前支臂(4)后端通过螺栓呈可转动连接,转动方向与头箍轴向平行;前支臂(4)前部呈向后弯曲状,弯曲部末端设有球头;后视镜由镜片及支撑镜片的支承板组成,支承板背部设有铰接座,该铰接座与前支臂弯曲部末端球头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鸿雁
申请(专利权)人:李鸿雁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