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90946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8: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有壳体,在所述壳体顶部设排气孔,在所述壳体内腔设有用于储油的容器,在所述壳体内还设有与容器连通的空气压缩装置,在所述排气孔内设有能将所述空气压缩装置工作产生的油温热量收集并排出的热量收集装置,在所述壳体外还设有能对经所述空气压缩装置使用后的油液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实现将空压机工作中油温的余热进行二次回收利用,减少了生产中对电加热等消耗性能源的依赖,且在空压机初始过程油温较低时,能通过外部加热装置加热,让空压机能更快的达到最佳工作状态,节省能源的同时,加快生产效率,并保障了空压机的寿命更为持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
本技术涉及空压机
,具体为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
技术介绍
空气压缩机是一种用以压缩气体的设备。空气压缩机与水泵构造类似。大多数空气压缩机是往复活塞式,旋转叶片或旋转螺杆。其中,油循环系统是保证空压机各个润滑件润滑良好,能够正常工作的重要部件,空压机油温不是越低越好,空压机油温是要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的。一般空压机油温要控制在80-90℃之间。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影响到油的效果,从而产生各种故障、影响到空压机的使用寿命,现有空压机在工作初期油温升温速度较慢,会直接影响空压机的工作效率。在工业生产中经常会需要用到热能源,例如各类烤漆工艺就需要大量热能源来进行烘烤漆面的工作,这其中多数时间是需要进行单独加热才能完成该项工作,单独加热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例如电能等消耗性能源,并且每次加热均需要很长的预热过程,消耗十分巨大,而生产制造产品过程中产生的热源通常都会被再处理或直接排放掉,其中空压机工作产生的油温热量是十分巨大的,通常也会被排放掉,没有进行有效的利用起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能回收空压机工作时产生的油温余热回收再利用的系统。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方案: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有壳体,在所述壳体顶部设排气孔,在所述壳体内腔设有用于储油的容器,在所述壳体内还设有与容器连通的空气压缩装置,在所述排气孔内设有能将所述空气压缩装置工作产生的油温热量收集并排出的热量收集装置,在所述壳体外还设有能对经所述空气压缩装置使用后的油液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空气压缩装置工作时所用到的油液会发出热量,通过热量收集装置将此部分热能源抽取到需要热能源的地方,实现二次利用,减少能源消耗,同时解决油液的散热问题,减少空气压缩装置故障率,在空气压缩装置初始阶段可以开启加热装置对油温进行加热,使空气加热装置能快速达到所需最佳工作状态,保障了空压机的寿命更为持久。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在所述容器底部设有用于出油的第一管件,所述第一管件一端连通在空气压缩装置的进油端,所述空气压缩装置的出油端设有第二管件,所述第二管件一端连通在所述容器顶部进油端并在进油端设置测温探头,在所述第二管件中段位于热量收集装置下方连通有用于集中热量的散热部,通过在第二管件中段设置散热部,使空气压缩装置的油温热量集中在一起,方便热量收集装置抽取热量二次利用。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散热部包括连通在第二管件中段的螺旋状散热管或平面涡旋状散热管。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加热装置包括有分别连通在所述第二管件上位于散热部前的用于进油的第一循环管和用于出油的第二循环管,在所述第一循环管出油端连通有缓冲腔,所述第二循环管的进油端连通在所述缓冲腔出油端上,在所述缓冲腔外环绕设有电加热管,在所述第二管件与所述第一循环管和所述第二循环管连通处分别设有三通接头并在三通接头上分别设有控制油液导通方向电磁阀,当空气压缩装置的油温较低时开启电磁阀,使油液通过所述第一循环管进入缓冲腔,进行加热,实现更快捷的保证油温能处在80-90℃之间。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热量收集装置包括有设置在排气孔内的排气风扇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外壁上与排气孔连通的外管。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空气压缩装置包括压缩机和带动压缩机工作的马达。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在所述壳体上设有能控制所述空气压缩装置以及所述电磁阀和电加热管工作的控制器,控制器同时根据容器进油端的测温探头来控制排气风扇的转速以及电加热管工作温度,以此来更好的控制进入空气压缩装置的油温能够保持在80-90℃之间。综上所述,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可实现将空压机工作中油温的余热进行二次回收利用,通过将空压机油路设置为螺旋状将空压机油温余热集中在一起,使用排气风扇抽取热量和设置在壳体外壁上与排气孔连通的外管引导,将逸散出的热量抽取到需要使用热能源的地方,同时减少了生产中对电加热等消耗性能源的依赖、降低空压机过高的油温,减少故障几率,且在空压机初始过程油温较低时,能通过外部加热装置对油路中的油液快速加热,让空压机能更快的达到最佳工作状态,节省能源的同时,加快生产效率,并保障了空压机的寿命更为持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分解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控制器;100、壳体;101、排气孔;200、容器;300、空气压缩装置;400、热量收集装置;500、加热装置;201、第一管件;303、第二管件;3031、散热部;3032、散热管;501、第一循环管;502、第二循环管;503、缓冲腔;504、电加热管;505、三通接头;5051、电磁阀;401、排气风扇;102、外管;301、压缩机;302、马达;202、测温探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具体实施内容提供用于实施本技术的多种不同实施例或实例。当然,这些仅为实施例或实例且不希望具限制性。另外,在不同实施例中可能使用重复标号标示,如重复的数字及/或字母。这些重复是为了简单清楚的描述本专利技术,不代表所讨论的不同实施例及/或结构之间有特定的关系。此外,其中可能用到与空间相关的用词,像是“在…下方”、“下侧”、“由内而外”、“上方”、“上侧”及类似的用词,这些关系词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一个(些)元件或特征与另一个(些)元件或特征之间的关系,这些空间关系词包括使用中或操作中的装置之不同方位,以及附图中所描述的方位。装置可能被转向不同方位(旋转90度或其他方位),则其中使用的空间相关形容词也可相同地照着解释,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至3所示的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有壳体100,在所述壳体100顶部设排气孔101,在所述壳体100内腔设有用于储油的容器200,以及与容器200连通的由压缩机301和带动压缩机301工作的马达302组成的空气压缩装置300,在所述排气孔101内设有能将所述空气压缩装置300工作产生的油温热量收集并排出的热量收集装置400,在所述壳体100外还设有能对经所述空气压缩装置300使用后的油液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500,该加热装置可也以直接设置在所述壳体100内,在所述壳体100上设有能控制所述空气压缩装置300以及所述加热装置500工作的控制器1,控制器1采用现有的PLC控制各部件电路的连通,空气压缩装置300工作时所用到的油液会发出热量,通过热量收集装置400将此部分热能源抽取到需要热能源的地方,实现二次利用,减少能源消耗,同时解决油液的散热问题,减少空气压缩装置故障率,在空气压缩装置300初始阶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壳体(100),在所述壳体(100)顶部设排气孔(101),在所述壳体(100)内腔设有用于储油的容器(200),在所述壳体(100)内还设有与容器(200)连通的空气压缩装置(300),在所述排气孔(101)内设有能将所述空气压缩装置(300)工作产生的油温热量收集并排出的热量收集装置(400),在所述壳体(100)外还设有能对经所述空气压缩装置(300)使用后的油液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50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壳体(100),在所述壳体(100)顶部设排气孔(101),在所述壳体(100)内腔设有用于储油的容器(200),在所述壳体(100)内还设有与容器(200)连通的空气压缩装置(300),在所述排气孔(101)内设有能将所述空气压缩装置(300)工作产生的油温热量收集并排出的热量收集装置(400),在所述壳体(100)外还设有能对经所述空气压缩装置(300)使用后的油液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5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器(200)底部设有用于出油的第一管件(201),所述第一管件(201)一端连通在空气压缩装置(300)的进油端,所述空气压缩装置(300)的出油端设有第二管件(303),所述第二管件(303)一端连通在所述容器(200)顶部进油端,在所述第二管件(303)中段位于热量收集装置(400)下方连通有用于集中热量的散热部(30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3031)包括连通在第二管件(303)中段的螺旋状散热管(303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光森
申请(专利权)人:南雄市海伦罗曼钢琴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