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侯铁起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木制柱体底部易更换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0864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8:02
一种建筑木制柱体底部易更换支撑结构,其更换操作简单,固定稳固,且能保持其外表面与原木柱体外表面平整无凸起,包括柱块,底部板,上连片,下连片,柱块的上端部位的侧边部位上排列设置有凹陷一,上连片用于将柱块固定到原木柱结构下方,上连片陷入进凹陷一内从而未突出,底部板的侧边部位排列设置有锚固孔,其上端面上排列设置有固定竖板,柱块上的下端部位内部排列设置有固定竖槽,固定竖槽能够平推式的插入到固定竖板上,柱块的下端部位的侧边部位上排列设置有凹陷二,底部板的上端面上设置有与凹陷二位置对应的底部凹陷,下连片用于将柱块固定到底部板上,柱块安装时是平推插入的,操作时则不需要将原木柱结构抬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木制柱体底部易更换支撑结构
本技术涉及木制建筑修缮
,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木制柱体底部易更换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木材在建筑结构中应用较多,尤其是古建筑结构,大部分结构部件均是木材加工而成,通过各种金属连接件以及榫卯手段进行连接和固定,其加工技术较低,取材方便,且抗震性良好,所以我国古代木制结构的建筑应用比较广泛,直至近代以后才逐渐被混凝土结构以及钢结构取代,即使在现代,仍有很多仿古建筑,景观建筑,室内庭院结构会采用木制材料。但是木材本身相比混凝土结构以及钢结构等耐腐性差,容易被水渍侵蚀,造成结构部件腐烂,尤其是木建筑中的柱体结构与地面承接的部位,由于地面经常容易受潮,含水量大,导致木柱体的底部最容易发生腐烂,所以很多木柱体结构的底部经常需要修缮,需要设计易更换的木柱底部支撑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建筑木制柱体底部易更换支撑结构,其更换操作简单,固定稳固,且能保持其外表面与原木柱体外表面平整无凸起,包括柱块,底部板,上连片,下连片,所述柱块为柱形结构,其截面形状以及尺寸与原木柱体的截面形状以及尺寸一样,则柱块拼接固定到原木柱体底部后能够保持外侧面平齐,所述柱块的上端部位的侧边部位上排列设置有凹陷一,所述凹陷一的上侧与外部连通,所述上连片为条形金属片结构,上连片的厚度等于凹陷一的凹陷深度,上连片的宽度等于凹陷一的内宽,则上连片能够嵌入进凹陷一内,且保持其外侧面与柱块的外侧面平齐,所述上连片的上下端部位设置有固定孔一,施工时,在原木柱体的底端外侧也凿出与凹陷一相对的凹陷坑,将柱块对接到原木柱体的底端后,凹陷一与原木柱体上的凹陷坑拼合,后嵌入上连片,在固定孔一内穿入固定通丝或者固定螺丝,则可将上连片同时连接到原木柱体与柱块上,从而使得柱块与原木柱体的底端连接固定,由于上连片处在凹陷一以及原木柱体上凿出的凹陷坑内,其并未突出于柱块或者原木柱体的外表面。所述底部板为平面板结构,其尺寸大于柱块的截面尺寸,底部板的侧边部位排列设置有锚固孔,可通过锚固螺栓穿入锚固孔内将底部板锚固在地面上,所述底部板的上端面上排列设置有固定竖板,所述固定竖板之间处于平行关系,所述柱块上的下端部位内部排列设置有与固定竖板位置对应的固定竖槽,所述固定竖槽的前部位置以及下部位置是与外部贯通的,所述固定竖槽能够平推式的插入到固定竖板上,使得柱块布置到底部板的上端面上,所述柱块的下端部位的侧边部位上排列设置有凹陷二,所述底部板的上端面上设置有与凹陷二位置对应的底部凹陷,所述凹陷二的内宽与底部凹陷的内宽相同,当柱块下端的固定竖槽对应插入到固定竖板上后,柱块下端侧边部位的凹陷二能够与底部板上端面上的底部凹陷对应拼合形成连贯的L形状凹槽结构,所述下连片为条形金属片折弯形成的L形结构,其被折弯形成连片一与连片二,所述连片一与连片二的宽度以及厚度分别等于凹陷二与底部凹陷的宽度以及深度,则连片一与连片二正好能嵌入进凹陷二与底部凹陷拼合形成的L形状凹槽结构内,且连片一的外侧面能够不突出于柱块的外侧面,所述连片一与连片二上设置有固定孔二,则可在固定孔二内穿入固定钉或者螺丝钉将连片一与连片二分别固定到柱块与底部板上,从而使得柱块与底部板连接固定,从而柱块稳定固定于原木柱结构的底部。本技术施工时,也可以在固定底部板部位的地面上凿出相应的凹坑,使得底部板固定到地面上后其上端面不突出,而本技术的优势是,用于连接固定的上连片与下连片在固定后也均不突出于柱块的外表面,从而保持柱块外表面的平整形象,不影响柱块与原木柱结构外表面刷漆装饰,另外,柱块安装时是平推插入的,方便安装以及后期的拆卸更换,操作时则不需要将原木柱结构抬起,即可插入或移出柱块。具体的,所述柱块上的固定竖槽的长度与底部板上对应位置的固定竖板的长度相同,则固定竖槽能够正好完全对应插入到固定竖板上,有利于各部件的准确拼合。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固定竖板上设置有穿孔,所述柱块底部对应位置上设置有贯穿的通孔,则通孔也贯穿固定竖槽的部位,在组装拼合后,固定竖板上的穿孔与柱块上的通孔对应贯穿,则可以插入固定通丝将柱块与固定竖板连接固定到一块,提高连接固定的稳固效果。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上条片的外侧面上在固定孔一的一周部位设置有圆凹坑一,所述连片一的外侧面上在固定孔二的一周部位设置有圆凹坑二,则向固定孔一与固定孔二内锚入固定螺栓或者通丝后外部的螺帽能够陷入在圆凹坑一或者圆凹坑二内,避免固定完成后螺帽突出在外。同样的,所述柱块的外侧面上在设置的通孔的一周部位存在圆凹坑三。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底部板的上端面上存在大量槽纹,使得底部板的上端面为毛躁状态,因为底部板部位还需要对地面进行填埋平整,槽纹能增加其上端面与水泥黄沙的粘结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组装状态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组装过程中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下连片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上连片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固定竖板与固定竖槽的插入演示截面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一种建筑木制柱体底部易更换支撑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柱块1,底部板2,上连片3,下连片4,所述柱块1为柱形结构,其截面形状以及尺寸与原木柱体的截面形状以及尺寸一样,则柱块1拼接固定到原木柱体底部后能够保持外侧面平齐,所述柱块1的上端部位的侧边部位上排列设置有凹陷一11,如图2所示,所述凹陷一11的上侧与外部连通,所述上连片3为条形金属片结构,如图1所示,上连片3的厚度等于凹陷一11的凹陷深度,上连片3的宽度等于凹陷一11的内宽,则上连片3能够嵌入进凹陷一11内,且保持其外侧面与柱块1的外侧面平齐,所述上连片3的上下端部位设置有固定孔一31,施工时,在原木柱体的底端外侧也凿出与凹陷一11相对的凹陷坑,将柱块1对接到原木柱体的底端后,如图1所示,凹陷一11与原木柱体上的凹陷坑拼合,后嵌入上连片3,在固定孔一31内穿入固定通丝或者固定螺丝,则可将上连片3同时连接到原木柱体与柱块1上,从而使得柱块1与原木柱体的底端连接固定,由于上连片3处在凹陷一11以及原木柱体上凿出的凹陷坑内,其并未突出于柱块1或者原木柱体的外表面。所述底部板2为平面板结构,其尺寸大于柱块1的截面尺寸,底部板2的侧边部位排列设置有锚固孔21,可通过锚固螺栓穿入锚固孔21内将底部板2锚固在地面上,如图2所示,所述底部板2的上端面上排列设置有固定竖板22,所述固定竖板22之间处于平行关系,所述柱块1上的下端部位内部排列设置有与固定竖板22位置对应的固定竖槽12,如图5截面图所示,所述固定竖槽12的前部位置以及下部位置是与外部贯通的,所述固定竖槽12能够平推式的插入到固定竖板22上,如图2所示,使得柱块1布置到底部板2的上端面上,所述柱块1的下端部位的侧边部位上排列设置有凹陷二13,所述底部板2的上端面上设置有与凹陷二13位置对应的底部凹陷23,所述凹陷二13的内宽与底部凹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木制柱体底部易更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柱块(1),底部板(2),上连片(3),下连片(4),所述柱块(1)为柱形结构,所述柱块(1)的上端部位的侧边部位上排列设置有凹陷一(11),所述凹陷一(11)的上侧与外部连通,所述上连片(3)为条形金属片结构,上连片(3)的厚度等于凹陷一(11)的凹陷深度,上连片(3)的宽度等于凹陷一(11)的内宽,上连片(3)能够嵌入进凹陷一(11)内,且保持其外侧面与柱块(1)的外侧面平齐,所述上连片(3)的上下端部位设置有固定孔一(31);/n所述底部板(2)为平面板结构,其尺寸大于柱块(1)的截面尺寸,底部板(2)的侧边部位排列设置有锚固孔(21),所述底部板(2)的上端面上排列设置有固定竖板(22),所述固定竖板(22)之间处于平行关系,所述柱块(1)上的下端部位内部排列设置有与固定竖板(22)位置对应的固定竖槽(12),所述固定竖槽(12)的前部位置以及下部位置是与外部贯通的,所述固定竖槽(12)能够平推式的插入到固定竖板(22)上,使得柱块(1)布置到底部板(2)的上端面上,所述柱块(1)的下端部位的侧边部位上排列设置有凹陷二(13),所述底部板(2)的上端面上设置有与凹陷二(13)位置对应的底部凹陷(23),所述凹陷二(13)的内宽与底部凹陷(23)的内宽相同,当柱块(1)下端的固定竖槽(12)对应插入到固定竖板(22)上后,柱块(1)下端侧边部位的凹陷二(13)能够与底部板(2)上端面上的底部凹陷(23)对应拼合形成连贯的L形状凹槽结构,所述下连片(4)为条形金属片折弯形成的L形结构,其被折弯形成连片一(41)与连片二(42),所述连片一(41)与连片二(42)的宽度以及厚度分别等于凹陷二(13)与底部凹陷(23)的宽度以及深度,连片一(41)与连片二(42)正好能嵌入进凹陷二(13)与底部凹陷(23)拼合形成的L形状凹槽结构内,且连片一(41)的外侧面能够不突出于柱块(1)的外侧面,所述连片一(41)与连片二(42)上设置有固定孔二(4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木制柱体底部易更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柱块(1),底部板(2),上连片(3),下连片(4),所述柱块(1)为柱形结构,所述柱块(1)的上端部位的侧边部位上排列设置有凹陷一(11),所述凹陷一(11)的上侧与外部连通,所述上连片(3)为条形金属片结构,上连片(3)的厚度等于凹陷一(11)的凹陷深度,上连片(3)的宽度等于凹陷一(11)的内宽,上连片(3)能够嵌入进凹陷一(11)内,且保持其外侧面与柱块(1)的外侧面平齐,所述上连片(3)的上下端部位设置有固定孔一(31);
所述底部板(2)为平面板结构,其尺寸大于柱块(1)的截面尺寸,底部板(2)的侧边部位排列设置有锚固孔(21),所述底部板(2)的上端面上排列设置有固定竖板(22),所述固定竖板(22)之间处于平行关系,所述柱块(1)上的下端部位内部排列设置有与固定竖板(22)位置对应的固定竖槽(12),所述固定竖槽(12)的前部位置以及下部位置是与外部贯通的,所述固定竖槽(12)能够平推式的插入到固定竖板(22)上,使得柱块(1)布置到底部板(2)的上端面上,所述柱块(1)的下端部位的侧边部位上排列设置有凹陷二(13),所述底部板(2)的上端面上设置有与凹陷二(13)位置对应的底部凹陷(23),所述凹陷二(13)的内宽与底部凹陷(23)的内宽相同,当柱块(1)下端的固定竖槽(12)对应插入到固定竖板(22)上后,柱块(1)下端侧边部位的凹陷二(13)能够与底部板(2)上端面上的底部凹陷(23)对应拼合形成连贯的L形状凹槽结构,所述下连片(4)为条形金属片折弯形成的L形结构,其被折弯形成连片一(41)与连片二(4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侯铁起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