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菌株培养用试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0706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7: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菌株培养用试管,涉及实验培养用具技术领域,该菌株培养用试管,包括试管体和管塞,所述管塞塞接至试管体的顶部,所述试管体的侧表面与连接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的表面螺纹连接有内螺纹管,内螺纹管的侧表面与轴承的内壁固定连接,轴承的外壁与圆环的内壁固定连接,圆环的顶部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杆,管塞的上表面分别开设有两个卡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连接管、内螺纹管、轴承、圆环、连接杆和圆杆,解决了目前菌株培养用试管一般通过具有弹性的橡胶管塞紧紧塞在试管体的顶部,管塞的外侧壁与试管体顶部的内侧壁紧密贴合,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管塞与试管体之间容易发生松动,影响试管密封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菌株培养用试管
本技术涉及实验培养用具
,具体为一种菌株培养用试管。
技术介绍
菌株又称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单个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后代,因此一种微生物的每一个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在菌株培养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到试管,试管主要包括试管体和管塞,管塞一般为橡胶材质塞进试管体顶部,从而实现将试管密封住。目前菌株培养用试管一般通过具有弹性的橡胶管塞紧紧塞在试管体的顶部,管塞的外侧壁与试管体顶部的内侧壁紧密贴合,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管塞与试管体之间容易发生松动,影响试管密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菌株培养用试管,具备可确保管塞与试管体连接紧密的优点,以解决目前菌株培养用试管一般通过具有弹性的橡胶管塞紧紧塞在试管体的顶部,管塞的外侧壁与试管体顶部的内侧壁紧密贴合,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管塞与试管体之间容易发生松动,影响试管密封的问题。为实现可确保管塞与试管体连接紧密的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菌株培养用试管,包括试管体和管塞,所述管塞塞接至试管体的顶部,所述试管体的侧表面与连接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的表面螺纹连接有内螺纹管,所述内螺纹管的侧表面与轴承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轴承的外壁与圆环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圆环的顶部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杆,所述管塞的上表面分别开设有两个卡槽,两个所述卡槽的内部均压接有圆杆,每个所述圆杆的端部均固定连接有一组横杆,一组所述横杆的数量为两个,每两个所述横杆的相对面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的底部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通过销轴与连接杆的端部转动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管的外侧壁分别开设有两个滑槽,两个所述连接杆分别滑动连接在两个滑槽的内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螺纹管的侧表面固定连接有防滑筋条,所述防滑筋条以内螺纹管的轴心为阵列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每个所述连接杆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L形杆,所述连接管外侧壁对应L形杆的位置处开设有导向槽,所述L形杆滑动连接在导向槽的内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向槽呈等腰梯形,且导向槽的形状与L形杆端部的形状相适配。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卡槽呈半圆形,且卡槽的形状与圆杆的形状相适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菌株培养用试管,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菌株培养用试管,通过设置连接管、内螺纹管、轴承、圆环、连接杆和圆杆,如图1所示,当管塞竖直向下塞进试管体顶部的内部时,此时分别使两个连接板绕着销轴转动一定角度,直至两个圆杆分别位于两个卡槽的上方,此时握住并旋转内螺纹管,内螺纹管沿着连接管表面旋转的同时竖直向下运动,轴承可以使得圆环不会转动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圆环一起竖直向下运动,圆环向下拉动连接杆,从而向下拉动连接板、横杆和圆杆,通过两个圆杆分别向下挤压两个卡槽,从而使得管塞始终紧紧塞在试管体的顶部,管塞便不会竖直向上运动,从而可以确保管塞与试管体之间的连接紧密度,试管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便不会存在管塞与试管体之间发生松动的现象,从而可以确保试管的密封性,达到了可确保管塞与试管体连接紧密的效果,解决了目前菌株培养用试管一般通过具有弹性的橡胶管塞紧紧塞在试管体的顶部,管塞的外侧壁与试管体顶部的内侧壁紧密贴合,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管塞与试管体之间容易发生松动,影响试管密封的问题。2、该菌株培养用试管,通过设置连接杆、滑槽、L形杆和导向槽,圆环竖直向下拉动连接杆的同时,连接杆沿着滑槽滑动,同时L形杆沿着导向槽滑动,从而对连接杆的运动进行导向,使得连接杆运动更加稳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圆杆位置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连接杆位置处俯视截面图;图5为本技术防滑筋条位置处俯视截面图。图中:1、试管体;2、管塞;3、连接管;4、内螺纹管;5、轴承;6、圆环;7、连接杆;8、卡槽;9、圆杆;10、横杆;11、连接板;12、凹槽;13、销轴;14、滑槽;15、防滑筋条;16、L形杆;17、导向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菌株培养用试管,包括试管体1和管塞2,所述管塞2塞接至试管体1的顶部,所述试管体1的侧表面与连接管3的内壁固定连接,连接管3固定套在试管体1的表面,所述连接管3的表面螺纹连接有内螺纹管4,连接管3的外壁开设有与内螺纹管4内壁螺纹相适配的螺纹槽,螺纹槽与内螺纹管4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内螺纹管4的侧表面与轴承5的内壁固定连接,轴承5可以使得圆环6不会转动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圆环6一起竖直向下运动,所述轴承5的外壁与圆环6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圆环6的顶部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杆7,两个连接杆7水平设置,所述管塞2的上表面分别开设有两个卡槽8,两个所述卡槽8的内部均压接有圆杆9,圆杆9活动压在卡槽8的内部,每个所述圆杆9的端部均固定连接有一组横杆10,一组所述横杆10的数量为两个,每两个所述横杆10的相对面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1,如图3所示,两个所述连接板11的底部均开设有凹槽12,所述凹槽12的内部通过销轴13与连接杆7的端部转动连接,销轴13的两端分别与凹槽12的正面和背面转动连接。具体的,所述连接管3的外侧壁分别开设有两个滑槽14,两个所述连接杆7分别滑动连接在两个滑槽14的内部。本实施方案中,连接杆7运动过程中可以沿着滑槽14运动,从而对连接杆7运动进行导向。具体的,所述内螺纹管4的侧表面固定连接有防滑筋条15,所述防滑筋条15以内螺纹管4的轴心为阵列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本实施方案中,防滑筋条15增加使用者手部与内螺纹管4外侧壁之间的摩擦,使用者便更易转动内螺纹管4。具体的,每个所述连接杆7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L形杆16,所述连接管3外侧壁对应L形杆16的位置处开设有导向槽17,所述L形杆16滑动连接在导向槽17的内部。本实施方案中,圆环6竖直向下拉动连接杆7的同时,连接杆7沿着滑槽14滑动,同时L形杆16沿着导向槽17滑动,从而对连接杆7的运动进行导向,使得连接杆7运动更加稳定。具体的,所述导向槽17呈等腰梯形,且导向槽17的形状与L形杆16端部的形状相适配。本实施方案中,L形杆16的端部呈等腰梯形,L形杆16便呈水平状态沿着导向槽17竖直向下运动,难以发生偏斜。具体的,所述卡槽8呈半圆形,且卡槽8的形状与圆杆9的形状相适配。本实施方案中,通过两个圆杆9同时竖直向下挤压卡槽8,从而可以使得管塞2的受力更加均衡,同时通过圆杆9与半圆形卡槽8配合,使得圆杆9可以与半圆形卡槽8之间贴合更加紧密。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使用时,如图1所示,当管塞2竖直向下塞进试管体1顶部的内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菌株培养用试管,包括试管体(1)和管塞(2),所述管塞(2)塞接至试管体(1)的顶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试管体(1)的侧表面与连接管(3)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3)的表面螺纹连接有内螺纹管(4),所述内螺纹管(4)的侧表面与轴承(5)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轴承(5)的外壁与圆环(6)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圆环(6)的顶部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杆(7),所述管塞(2)的上表面分别开设有两个卡槽(8),两个所述卡槽(8)的内部均压接有圆杆(9),每个所述圆杆(9)的端部均固定连接有一组横杆(10),一组所述横杆(10)的数量为两个,每两个所述横杆(10)的相对面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1),两个所述连接板(11)的底部均开设有凹槽(12),所述凹槽(12)的内部通过销轴(13)与连接杆(7)的端部转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菌株培养用试管,包括试管体(1)和管塞(2),所述管塞(2)塞接至试管体(1)的顶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试管体(1)的侧表面与连接管(3)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3)的表面螺纹连接有内螺纹管(4),所述内螺纹管(4)的侧表面与轴承(5)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轴承(5)的外壁与圆环(6)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圆环(6)的顶部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杆(7),所述管塞(2)的上表面分别开设有两个卡槽(8),两个所述卡槽(8)的内部均压接有圆杆(9),每个所述圆杆(9)的端部均固定连接有一组横杆(10),一组所述横杆(10)的数量为两个,每两个所述横杆(10)的相对面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1),两个所述连接板(11)的底部均开设有凹槽(12),所述凹槽(12)的内部通过销轴(13)与连接杆(7)的端部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菌株培养用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3)的外侧壁分别开设有两个滑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商一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汉尼生物细胞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