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米分离瘪壳用吹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00823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5: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大米加工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大米分离瘪壳用吹谷装置,包括投料仓,所述投料仓的底部设置有外壳,所述投料仓与外壳固定连接,所述投料仓的内部设置有刮板,所述投料仓与刮板固定连接。通过电机带着第一转向齿轮转动,使第二转向齿轮转动,而第二转向齿轮转动带着旋转杆进行转动,旋转杆带着皮带转动,皮带远离旋转杆的一侧与主转轴固定,皮带带着主转轴进行转动,从而使输送带进行转动,将大米放在输送带的表面,输送带移动带着大米进行移动,而刮板将大米刮去,防止落下过多,通过转动圆盘,使旋转柱在外壳的内部进行旋转,使圆盘向下进行移动,与地面平齐,增加接触面积,使装置更加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米分离瘪壳用吹谷装置
本技术涉及大米加工装置的
,具体为一种大米分离瘪壳用吹谷装置。
技术介绍
大米,是稻谷经清理、砻谷、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后制成的成品,大米含有稻米中近64%的营养物质和90%以上的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同时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人民的主要食品,大米中含碳水化合物75%左右,蛋白质7%-8%,脂肪1.3%-1.8%,并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等。大米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所含的蛋白质主要是米谷蛋白,其次是米胶蛋白和球蛋白,其蛋白质的生物价和氨基酸的构成比例都比小麦、大麦、小米、玉米等禾谷类作物高,消化率66.8%-83.1%,也是谷类蛋白质中较高的一种,目前大米筛选瘪壳都是人工使用器皿,抛向风扇,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需要几次筛选,才能将合格的大米筛选出。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大米分离瘪壳用吹谷装置,具有使用更加方便,除去瘪壳效更高,解决了需要人工取一定量的大米抛向分离装置,使降低工作效率且内部还会存在大量瘪壳的问题。技术方案<br>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米分离瘪壳用吹谷装置,包括投料仓(1),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料仓(1)的底部设置有外壳(7),所述投料仓(1)与外壳(7)固定连接,所述投料仓(1)的内部设置有刮板(3),所述投料仓(1)与刮板(3)固定连接,所述外壳(7)的内壁设置有多个圆孔(6),所述外壳(7)的底部四周均设置有万向轮(9),多个所述万向轮(9)均与外壳(7)固定连接,所述外壳(7)的内部设置有电机(8),所述外壳(7)与电机(8)固定连接,所述电机(8)的输出轴表面设置有第一转向齿轮(13),所述第一转向齿轮(13)与电机(8)的输出轴焊接,所述电机(8)的输出轴端部设置有扇叶(12),所述扇叶(12)与电机(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米分离瘪壳用吹谷装置,包括投料仓(1),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料仓(1)的底部设置有外壳(7),所述投料仓(1)与外壳(7)固定连接,所述投料仓(1)的内部设置有刮板(3),所述投料仓(1)与刮板(3)固定连接,所述外壳(7)的内壁设置有多个圆孔(6),所述外壳(7)的底部四周均设置有万向轮(9),多个所述万向轮(9)均与外壳(7)固定连接,所述外壳(7)的内部设置有电机(8),所述外壳(7)与电机(8)固定连接,所述电机(8)的输出轴表面设置有第一转向齿轮(13),所述第一转向齿轮(13)与电机(8)的输出轴焊接,所述电机(8)的输出轴端部设置有扇叶(12),所述扇叶(12)与电机(8)的输出轴端部焊接,所述外壳(7)的底部设置有圆盘(10),所述圆盘(10)的顶部设置有旋转柱(11),所述旋转柱(11)与圆盘(10)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柱(11)与外壳(7)之间通过螺纹固定,所述第一转向齿轮(1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转向齿轮(16),所述第一转向齿轮(13)与第二转向齿轮(16)相啮合,所述第二转向齿轮(16)的一侧设置有旋转杆(15),所述第二转向齿轮(16)与旋转杆(15)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杆(15)与外壳(7)活动连接,所述旋转杆(15)远离第二转向齿轮(16)的一段设置有皮带(14),所述皮带(14)嵌套与旋转杆(15)的表面,所述皮带(14)远离旋转杆(15)的一端设置有主转轴(5),所述主转轴(5)与投料仓(1)活动连接,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希威
申请(专利权)人:澧县三湘春米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