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9845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5: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装置,包括上大下小的柱形主体,柱形主体的上下端均为弧面,柱形主体的表面设有密布的孔隙,柱形主体的顶部设有螺纹孔,柱形主体的中部设有锁定孔。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通用性强、固定效果好的优点,采用本固定装置进行肱骨近端骨折固定,可有效避免固定失效、复位丢失、再移位、骨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现象。

A fixation device for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骨折固定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肱骨近端骨折的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据统计,肱骨近端骨折在所有骨折病例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尤其是对于老年女性骨折,肱骨近端骨折所占的比例更高。目前本领域对于肱骨近端骨折的固定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采用接骨板进行髓外固定,二是采用髓内钉进行髓内固定,这两种方式对于骨质较好的骨折可起到较好的效果,但对于骨质疏松等骨质较差的骨折,特别是对于发生3~4块骨折的患者,这两种方式很容易发生固定失效、复位丢失和再移位的现象,且骨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发生率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装置,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通用性强、固定效果好的优点,采用本固定装置进行肱骨近端骨折固定,可有效避免固定失效、复位丢失、再移位、骨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现象。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装置,包括上大下小的柱形主体,所述柱形主体的上下端均为弧面,柱形主体的表面设有密布的孔隙,柱形主体的顶部设有螺纹孔,柱形主体的中部设有锁定孔。进一步的,本技术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装置,其中,所述孔隙的孔径为500~1000μm,孔隙占柱形主体表面的比例为60%~80%。进一步的,本技术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装置,其中,所述柱形主体的上端为大结节,柱形主体的下端为小结节,大结节和小结节通过腰部平滑过渡连接,腰部的一侧设有隆脊。进一步的,本技术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装置,其中,所述锁定孔间隔设有两个,两个锁定孔之间的连线与竖直方向形成10~20度的夹角。进一步的,本技术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装置,其中,还包括两个与锁定孔对应设置的锁钉;安装使用时,柱形主体由上至下置入肱骨近端的髓腔中,柱形主体与肱骨之间通过两个锁钉固定。进一步的,本技术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装置,其中,所述柱形主体和锁钉均采用钛合金材料制作。本技术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通过设置上大下小的柱形主体,使柱形主体的上下端均采用弧面,在柱形主体的表面设置密布的孔隙,在柱形主体的顶部设置螺纹孔,在柱形主体的中部设置锁定孔。由此就构成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通用性强、固定效果好的肱骨近端骨折固定装置。在实际应用中,通过瞄准架将柱形主体由上至下置入发生骨折的肱骨近端髓腔中,并采用锁钉穿过锁定孔使柱形主体与肱骨连接,让骨折碎片贴附在柱形主体上即可实现骨折固定目的。本技术通过使柱形主体的上下端均采用弧面,能较好地适应肱骨近端的髓腔轮廓,提高了对肱骨近端的适应性,通过在柱形主体的表面设置密布的孔隙,可提高柱形主体与肱骨结合的紧密性,通过在柱形主体的顶部设置螺纹孔可方便连接瞄准架,通过在柱形主体的中部设置锁定孔并安装锁钉,可保证柱形主体与肱骨连接的稳定可靠性。相比于现有技术,采用本技术提供的固定装置进行肱骨近端骨折固定,可有效避免固定失效、复位丢失、再移位、骨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现象,提高了骨折固定效果和疗效。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装置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装置的左视图;图4为肱骨近端的示意图;图5为肱骨近端骨折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装置的使用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首先需要说明的,本技术中所述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词只是根据附图进行的描述,以便于理解,并非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请求保护范围进行的限制。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上大下小的柱形主体1,使柱形主体1的上下端均采用弧面,在柱形主体1的表面设置密布的孔隙2,在柱形主体1的顶部设置螺纹孔3,在柱形主体1的中部设置锁定孔4。通过以上结构设置就构成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通用性强、固定效果好的肱骨近端骨折固定装置。在实际应用中,通过瞄准架6将柱形主体1由上至下置入发生骨折的肱骨近端7的髓腔中,并采用锁钉5穿过锁定孔4使柱形主体1与肱骨连接,让骨折碎片贴附在柱形主体1上即可实现骨折固定目的。本技术通过使柱形主体1的上下端均采用弧面,能较好地适应肱骨近端的髓腔轮廓,提高了对肱骨近端的适应性,通过在柱形主体1的表面设置密布的孔隙2,可提高柱形主体1与肱骨结合的紧密性,通过在柱形主体1的顶部设置螺纹孔3可方便连接瞄准架6,通过在柱形主体1的中部设置锁定孔4并安装锁钉5,可保证柱形主体1与肱骨连接的稳定可靠性。相比于现有技术,采用本技术提供的固定装置进行肱骨近端骨折固定,可有效避免固定失效、复位丢失、再移位、骨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现象,提高了骨折固定效果和疗效。需要说明的是,为增强与人体骨骼的融合性和亲和力,本技术通常采用钛合金材料制作柱形主体1和锁钉5。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瞄准架6为医疗领域的常用设备,其结构和使用方法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作为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通常将孔隙2的孔径设计为500~1000μm,并使孔隙2占柱形主体1表面的比例为60%~80%,以增强柱形主体1与肱骨结合的紧密性。其中,柱形主体1的上端为大结节11,柱形主体1的下端为小结节12,并使大结节11和小结节12通过腰部13平滑过渡连接,以适应肱骨近端髓腔的形状。作为优化方案,本具体实施方式在柱形主体1腰部13的一侧设置了隆脊14,并使隆脊14的四周均与柱形主体1平滑过渡连接。通过设置隆脊14有利于肩袖和韧带的缝合、附丽,增强了实用性。同时,本具体实施方式使锁定孔4间隔设置两个,并使两个锁定孔4之间的连线与竖直方向形成10~20度的夹角。这一设置可保证柱形主体1在肱骨近端髓腔中的状态稳定性,增强了两者连接的稳固可靠性。需要指出的是,当锁定孔4设置两个时,锁钉5也对应设置两个,安装使用时,使两个锁钉5穿过对应的锁定孔4。为帮助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下面对本技术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装置的制备方法作简略说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一、采集肱骨近端的髓腔形态数据,并依据采集的髓腔形态数据建立柱形主体1的三维模型。这一方式可保证制备的固定装置能较好地匹配肱骨近端髓腔的轮廓,提高固定装置对肱骨近端的适应性。二、根据柱形主体1的三维模型,采用钛合金材料并利用3D打印制作三维模型的实体,以形成柱形主体1的胚体。这一方式可保证固定装置的精度。三、在柱形主体1胚体的顶部开设螺纹孔3,在柱形主体1胚体的中部开设两个上下分布的锁定孔4,以形成柱形主体1的成品。通过螺纹孔3可方便连接瞄准架6,提高操作的便利性,通过锁定孔4可方便安装锁钉5。在上述步骤一中,建立的柱形主体1的三维模型表面分布有孔隙2,将孔隙2的孔径设计为500~1000μm,并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大下小的柱形主体(1),所述柱形主体(1)的上下端均为弧面,柱形主体(1)的表面设有密布的孔隙(2),柱形主体(1)的顶部设有螺纹孔(3),柱形主体(1)的中部设有锁定孔(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大下小的柱形主体(1),所述柱形主体(1)的上下端均为弧面,柱形主体(1)的表面设有密布的孔隙(2),柱形主体(1)的顶部设有螺纹孔(3),柱形主体(1)的中部设有锁定孔(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隙(2)的孔径为500~1000μm,孔隙(2)占柱形主体(1)表面的比例为60%~8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形主体(1)的上端为大结节(11),柱形主体(1)的下端为小结节(12),大结节(11)和小结节(12)通过腰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晓丰寇万福刘丰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集硕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