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野外诱捕的步甲虫诱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9719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5: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灯光诱捕昆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野外诱捕的步甲虫诱捕装置,包括布置有光源组件且用于供步甲虫进入的容腔;还包括与容腔连通的收集仓;所述收集仓包括底壁,以及沿底壁边缘向上延伸且沿底壁一周围合形成的侧壁,侧壁远离底壁的一端形成用于与容腔连通的敞口端;所述收集仓内设有与底壁垂直布置的若干个隔板,各个隔板沿垂直于底壁的方向将所述收集仓分割成若干个收集腔室;所述收集仓底壁上对应各个收集腔室的位置均设置有朝敞口端方向发射诱引灯光的灯珠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步甲虫诱捕装置能够有效减小步甲虫相互打斗几率的步甲虫诱捕装置,能够辅助保护步甲虫标本的完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野外诱捕的步甲虫诱捕装置
本技术涉及灯光诱捕昆虫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野外诱捕的步甲虫诱捕装置。
技术介绍
步甲科是隶属于鞘翅目肉食亚目,是鞘翅目第三大科,世界已知29000种昆虫。步甲虫(步甲科昆虫)不善飞翔,具有地栖性,多在地表活动,行动敏捷,喜潮湿土壤或靠近水源的地方,其白天一般隐藏于木下、落叶层、树皮下、苔藓下或洞穴中,有趋光性和假死现象。步甲虫多为捕食性,对维护生态平衡及消灭害虫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例如金星步甲大量捕食农业害虫鳞翅目幼虫和蜗牛等有害软体动物。步甲虫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放映出森林尤其是原生林的质量情况,因此步甲科昆虫作为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目前,对于步甲虫的野外诱捕主要依据步甲虫的趋光性,利用诱捕装置对其进行诱捕。例如公开号为CN110679573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地表节肢动物的野外活体诱捕装置;该野外活体诱捕装置包括:光源诱引单元,具有一个容腔,容腔内设有光源;光源用于发出能够引诱地表节肢动物的诱引灯光;收集安装单元,通过安装连接并埋设于土壤表面之下用于收集活体地表节肢动物;收集安装单元包括顶部与光源诱引单元可拆卸连接的输送组件,以及可拆卸连接于输送组件底部的收集组件;输送组件具有与光源诱引单元的容腔连通且上宽下窄的漏斗状输送通道;收集组件具有与输送通道连通的收集仓。上述现有方案中的野外活体诱捕装置同样可用于步甲虫的诱捕,其包括(诱捕筒的)容腔,以及布置于容腔内的光源组件(发出能够引诱步甲虫的诱引灯光),和用于收集步甲虫收集仓(使用时,收集仓部分埋设于土壤表面之下进行安装。使用时,上述现有方案中的步甲虫诱捕装置通过光源组件吸引步甲虫,步甲虫的趋光性使得其爬进(诱捕筒的)容腔内,并滑入收集仓中完成收集。上述现有的步甲虫诱捕装置能够有效的引诱并将收集到步甲虫收集仓中,但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存在以下问题:现有步甲虫诱捕装置将所有收集的步甲虫存放在同一收集仓中,而步甲虫为捕食性昆虫,其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当收集仓内的步甲虫过多时,它们就会互相打斗,使得收集仓内的步甲虫很容易因打斗而伤残,从而不能够很好被制作成步甲虫标本,导致步甲虫诱捕装置的诱捕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减小步甲虫相互打斗几率的步甲虫诱捕装置,以能够辅助保护步甲虫标本的完整性,从而能够提升诱捕装置的诱捕效果。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野外诱捕的步甲虫诱捕装置,包括布置有光源组件且用于供步甲虫进入的容腔;还包括与容腔连通的收集仓;所述收集仓包括底壁,以及沿底壁边缘向上延伸且沿底壁一周围合形成的侧壁,侧壁远离底壁的一端形成用于与容腔连通的敞口端;所述收集仓内设有与底壁垂直布置的若干个隔板,各个隔板沿垂直于底壁的方向将所述收集仓分割成若干个收集腔室;所述收集仓底壁上对应各个收集腔室的位置均设置有朝敞口端方向发射诱引灯光的灯珠组件。实际诱捕过程中,首先将步甲虫诱捕装置安装在目标诱捕位置,并开启光源组件和灯珠组件发出诱引灯光,使得步甲虫在光源诱引灯光的吸引下进入容腔内;然后步甲虫在重力的作用下坠落至收集仓的某一收集腔室中。本方案中,通过隔板将收集仓分割成若干个收集腔室,使得从不同方向(位置)进入容腔的步甲虫能够相应的掉落至不同的收集腔室内,这有利于步甲虫的分散收集,能够避免同一收集腔室内的步甲虫过多的问题,使得能够有效减小步甲虫相互打斗的几率,能够辅助保护步甲虫标本的完整性,从而提升诱捕装置的诱捕效果;其次,通过灯珠组件能够进一步在各个收集腔室内发出诱引灯光,以驱使步甲虫朝收集腔室方向运动,而当某一收集腔室中收集的步甲虫足够多时,步甲虫会遮挡住灯珠组件发出的诱引灯光,使得该收集腔室内的诱引灯光强度很弱,那么步甲虫会爬向能够正常发射诱引灯光的其他收集腔室(即未收集步甲虫或收集的步甲虫相对较少的收集腔室),这更有利于实现步甲虫的分散收集,能够进一步提升诱捕装置的诱捕效果。因此,本方案中的步甲虫诱捕装置能够有效减小步甲虫相互打斗几率,以能够辅助保护步甲虫标本的完整性,从而能够提升诱捕装置的诱捕效果。优选的,所述步甲虫诱捕装置还包括诱捕筒;所述诱捕筒包括顶壁,以及沿顶壁边缘向下延伸的筒壁;所述顶壁和筒壁形成供光源组件安装的容腔,且所述筒壁上具有供步甲虫进入的开口部;使用时所述诱捕筒的底端与所述收集仓的敞口端连接;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固定安装于诱捕筒内的紫光灯,以及与紫光灯电连接的灯光供电电路;各个灯珠组件分别与所述灯光供电电路电连接。实际诱捕过程中,光源组件通过紫光灯发出紫外光线,以吸引步甲虫进入容腔内;通过紫光灯诱捕的方式有利于吸引步甲虫,从而能够提升诱捕装置的诱捕效果;此外,紫光灯和各个灯珠组件均通过灯光供电电路供电,这不仅有利于(通过灯光供电电路)对紫光灯和各个灯珠组件的管理,还简化了步甲虫诱捕装置的结构,使得步甲虫诱捕装置安装、使用更方便,同样能够辅助提升步甲虫诱捕装置的诱捕效果。优选的,所述诱捕筒的底端位置设有与所述灯光供电电路电连接、且触点端朝向收集仓布置的第一通电触头,所述收集仓的敞口端上连接时对应所述第一通电触头的位置设有与各个灯珠组件电连接、且触点端朝向所述第一通电触头布置的第二通电触头;所述诱捕筒的底端和收集仓的敞口端连接时,第一通电触头和第二通电触头的触点端互相接触通电以使得各个灯珠组件与灯光供电电路电连接。实际诱捕过程中,为了方便取出收集仓内的步甲虫,诱捕筒和收集仓一般为可拆卸的分体式设计,而灯光供电电路和灯珠组件却分别安装于诱捕筒内和收集仓内,使得各个灯珠组件的供电线路难以设计和布置,导致诱捕装置的诱捕效果不好。针对这一问题,本方案中分别在诱捕筒和收集仓上连接时相对应的位置设置了第一通电触头和第二通电触头,使得诱捕筒和收集仓连接时,第一通电触头和第二通电触头的触点端能够互相接触通电,使得各个灯珠组件与灯光供电电路接通,即完成对各个灯珠组件的供电;当诱捕筒和收集仓拆分时(即取出收集仓内的步甲虫),各个灯珠组件需停止工作,此时第一通电触头和第二通电触头正好也会分离,使得各个灯珠组件断开与灯光供电电路的连接,即各个灯珠组件断电停止工作。本方案中各个灯珠组件能够伴随诱捕筒和收集仓的连接而通电、拆分而断电,不仅解决了灯珠组件供电线路布置、设计难的问题,还进一步提升了灯珠组件的工作协同性,从而能够提升诱捕装置的诱捕效果。优选的,所述诱捕筒的底端位置设有内螺纹结构,所述收集仓的敞口端位置设有与所述诱捕筒底端位置的内螺纹结构相对应的外螺纹结构,使得所述收集仓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所述诱捕筒连接。这样,收集仓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诱捕筒连接,而螺纹连接的方式具有安装稳定和拆卸方便的效果,有利于提升诱捕装置的诱捕效果。优选的,所述诱捕筒的容腔内还设有用于放置诱饵的诱饵仓。这样,通过在诱饵仓内放置诱饵,更有利于吸引步甲虫,从而有利于提升诱捕装置的诱捕效果。优选的,所述收集仓的侧壁沿底壁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野外诱捕的步甲虫诱捕装置,包括布置有光源组件且用于供步甲虫进入的容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容腔连通的收集仓;所述收集仓包括底壁,以及沿底壁边缘向上延伸且沿底壁一周围合形成的侧壁,侧壁远离底壁的一端形成用于与容腔连通的敞口端;/n所述收集仓内设有与底壁垂直布置的若干个隔板,各个隔板沿垂直于底壁的方向将所述收集仓分割成若干个收集腔室;/n所述收集仓底壁上对应各个收集腔室的位置均设置有朝敞口端方向发射诱引灯光的灯珠组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野外诱捕的步甲虫诱捕装置,包括布置有光源组件且用于供步甲虫进入的容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容腔连通的收集仓;所述收集仓包括底壁,以及沿底壁边缘向上延伸且沿底壁一周围合形成的侧壁,侧壁远离底壁的一端形成用于与容腔连通的敞口端;
所述收集仓内设有与底壁垂直布置的若干个隔板,各个隔板沿垂直于底壁的方向将所述收集仓分割成若干个收集腔室;
所述收集仓底壁上对应各个收集腔室的位置均设置有朝敞口端方向发射诱引灯光的灯珠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野外诱捕的步甲虫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诱捕筒;所述诱捕筒包括顶壁,以及沿顶壁边缘向下延伸的筒壁;顶壁和筒壁形成供光源组件安装的容腔,且筒壁上具有供步甲虫进入的开口部;使用时所述诱捕筒的底端与所述收集仓的敞口端连接;
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固定安装于诱捕筒内的紫光灯,以及与紫光灯电连接的灯光供电电路;各个灯珠组件分别与所述灯光供电电路电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野外诱捕的步甲虫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捕筒的底端位置设有与所述灯光供电电路电连接、且触点端朝向收集仓布置的第一通电触头,所述收集仓的敞口端上连接时对应所述第一通电触头的位置设有与各个灯珠组件电连接、且触点端朝向所述第一通电触头布置的第二通电触头;所述诱捕筒的底端和收集仓的敞口端连接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伟肖红艳蓝扬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长江师范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