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密度养殖的结构
本技术属于鱼缸结构
,具体为一种高密度养殖的结构。
技术介绍
申请人于2018年申请的技术ZL2018205523911,其公开了“一种可长期免清洗的生态鱼缸结构”,虽然可以实现长期免清洗鱼缸,但是当鱼缸底部的沉积物积累到一定程度,还是需要人员进入到鱼缸底部清理,不是很方便;在换水或排污时,经由排污阀流出的水直接流入临时外置容器中后直接被丢弃,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不能进行高密度的养殖。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密度养殖的结构,一方面可以进行高密度的养殖,另一方面还可以解决鱼缸底部清理不便以及废水直接丢弃的问题。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高密度养殖的结构,包括底部为锥形的鱼缸、过滤水箱、水泵和进水管道,过滤水箱中的水通过水泵和进水管道进入鱼缸;所述高密度养殖的结构还包括用以实现鱼缸底部清理的毛刷、用以排放鱼缸内清水的清水管网以及用以收集和处理鱼缸内污水的鱼便管网;其中,所述毛刷有多个,均匀布设于鱼缸底部的锥形面上;所述清水管网布设于鱼缸和过滤水箱之间,其一端与鱼缸下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出水口,出水口的水流入到过滤水箱;在清水管网上设有水阀;所述鱼便管网同样布设于鱼缸和过滤水箱之间,由鱼便管道、鱼便沉淀罐、排水管道和排便管道组成;所述鱼便管道一端与鱼缸的最底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鱼便沉淀罐中部;所述鱼便沉淀罐竖直放置,其顶部与排水管道连通,底部与排便管道连通;所述排水管道的另一端连通至出水口;在排水管道和排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密度养殖的结构,包括底部为锥形的鱼缸(1)、过滤水箱(2)、水泵(3)和进水管道(4),过滤水箱(2)中的水通过水泵(3)和进水管道(4)进入鱼缸(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以实现鱼缸底部清理的毛刷(5)、用以排放鱼缸内清水的清水管网(6)以及用以收集和处理鱼缸内污水的鱼便管网(7);其中,/n所述毛刷(5)有多个,均匀布设于鱼缸(1)底部的锥形面上;/n所述清水管网(6)布设于鱼缸(1)和过滤水箱(2)之间,其一端与鱼缸(1)下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出水口(8),出水口(8)的水流入到过滤水箱(2);在清水管网(6)上设有水阀(9);/n所述鱼便管网(7)同样布设于鱼缸(1)和过滤水箱(2)之间,由鱼便管道(71)、鱼便沉淀罐(72)、排水管道(73)和排便管道(74)组成;所述鱼便管道(71)一端与鱼缸(1)的最底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鱼便沉淀罐(72)中部;所述鱼便沉淀罐(72)竖直放置,其顶部与排水管道(73)连通,底部与排便管道(74)连通;所述排水管道(73)的另一端连通至出水口(8);在排水管道(73)和排便管道(74)上均设有水阀(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密度养殖的结构,包括底部为锥形的鱼缸(1)、过滤水箱(2)、水泵(3)和进水管道(4),过滤水箱(2)中的水通过水泵(3)和进水管道(4)进入鱼缸(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以实现鱼缸底部清理的毛刷(5)、用以排放鱼缸内清水的清水管网(6)以及用以收集和处理鱼缸内污水的鱼便管网(7);其中,
所述毛刷(5)有多个,均匀布设于鱼缸(1)底部的锥形面上;
所述清水管网(6)布设于鱼缸(1)和过滤水箱(2)之间,其一端与鱼缸(1)下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出水口(8),出水口(8)的水流入到过滤水箱(2);在清水管网(6)上设有水阀(9);
所述鱼便管网(7)同样布设于鱼缸(1)和过滤水箱(2)之间,由鱼便管道(71)、鱼便沉淀罐(72)、排水管道(73)和排便管道(74)组成;所述鱼便管道(71)一端与鱼缸(1)的最底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鱼便沉淀罐(72)中部;所述鱼便沉淀罐(72)竖直放置,其顶部与排水管道(73)连通,底部与排便管道(74)连通;所述排水管道(73)的另一端连通至出水口...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