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宇蓉专利>正文

一种高密度养殖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9713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5:04
一种高密度养殖的结构,包括底部为锥形的鱼缸、过滤水箱、水泵和进水管道,过滤水箱中的水通过水泵和进水管道进入鱼缸;所述结构还包括毛刷、清水管网以及鱼便管网;毛刷布设于鱼缸底部的锥形面上;清水管网一端与鱼缸下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出水口,出水口的水流入到过滤水箱;在清水管网上设有水阀;鱼便管网由鱼便管道、鱼便沉淀罐、排水管道和排便管道组成;所述鱼便管道一端与鱼缸的最底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鱼便沉淀罐中部;所述鱼便沉淀罐竖直放置,其顶部与排水管道连通,底部与排便管道连通;所述排水管道的另一端连通至出水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解决鱼缸底部清理不便以及废水直接丢弃的问题,还可以进行高密度的养殖。

A structure of high density cul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密度养殖的结构
本技术属于鱼缸结构
,具体为一种高密度养殖的结构。
技术介绍
申请人于2018年申请的技术ZL2018205523911,其公开了“一种可长期免清洗的生态鱼缸结构”,虽然可以实现长期免清洗鱼缸,但是当鱼缸底部的沉积物积累到一定程度,还是需要人员进入到鱼缸底部清理,不是很方便;在换水或排污时,经由排污阀流出的水直接流入临时外置容器中后直接被丢弃,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不能进行高密度的养殖。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密度养殖的结构,一方面可以进行高密度的养殖,另一方面还可以解决鱼缸底部清理不便以及废水直接丢弃的问题。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高密度养殖的结构,包括底部为锥形的鱼缸、过滤水箱、水泵和进水管道,过滤水箱中的水通过水泵和进水管道进入鱼缸;所述高密度养殖的结构还包括用以实现鱼缸底部清理的毛刷、用以排放鱼缸内清水的清水管网以及用以收集和处理鱼缸内污水的鱼便管网;其中,所述毛刷有多个,均匀布设于鱼缸底部的锥形面上;所述清水管网布设于鱼缸和过滤水箱之间,其一端与鱼缸下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出水口,出水口的水流入到过滤水箱;在清水管网上设有水阀;所述鱼便管网同样布设于鱼缸和过滤水箱之间,由鱼便管道、鱼便沉淀罐、排水管道和排便管道组成;所述鱼便管道一端与鱼缸的最底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鱼便沉淀罐中部;所述鱼便沉淀罐竖直放置,其顶部与排水管道连通,底部与排便管道连通;所述排水管道的另一端连通至出水口;在排水管道和排便管道上均设有水阀。较佳地,在鱼便沉淀罐靠近排水管道的一端设置有鱼便过滤网。较佳地,在出水口处安装有水位控制器。较佳地,所述清水管网设有一个或多个。较佳地,所述鱼便管道设有一个或多个。较佳地,所述毛刷为旋转毛刷。较佳地,所述鱼便沉淀罐的底部为锥体结构。较佳地,所述鱼缸底部是由多个锥形组成。本技术的鱼缸,至少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实现了鱼便分离,减少了水体中氨氮含量,鱼不易生病,病死率减少;2)鱼缸底部增设毛刷,使得鱼缸的底部清洗方便,避免工人进入鱼缸清洗的麻烦;3)由排便管道排放出来的鱼便,经收集脱水后可作育土肥料;4)鱼缸底部由多个锥形组成,空间大,可以进行高密度的养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鱼缸的另一种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应视为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连接关系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连接关系、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材料、仪器或设备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设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对本技术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密度养殖的结构,包括底部为锥形的鱼缸1、过滤水箱2、水泵3和进水管道4,过滤水箱2中的水通过水泵3和进水管道4进入鱼缸1;所述高密度养殖的结构还包括用以实现鱼缸底部清理的毛刷5、一个用以排放鱼缸内清水的清水管网6以及用以收集和处理鱼缸内污水的鱼便管网7;其中,所述毛刷5有多个,均为旋转毛刷,布设于鱼缸1底部的锥形面上;可以手动或者电动实现鱼缸底部的清理(电动清理只需将旋转毛刷与旋转电机连接)。所述清水管网6布设于鱼缸1和过滤水箱2之间,其一端与鱼缸1下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出水口8,出水口8的水流入到过滤水箱2;在清水管网6上设有水阀9;所述鱼便管网7同样布设于鱼缸1和过滤水箱2之间,由一个鱼便管道71、鱼便沉淀罐72、排水管道73和排便管道74组成;所述鱼便管道71一端与鱼缸1的最底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鱼便沉淀罐72中部;所述鱼便沉淀罐72竖直放置,其顶部与排水管道73连通,底部与排便管道74连通;所述排水管道73的另一端连通至出水口8;在排水管道73和排便管道74上均设有水阀9;所述鱼便沉淀罐72的底部为锥体结构。污水在鱼便沉淀罐72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鱼便会沉积在鱼便沉淀罐72底部,通过排便管道74将鱼便排出鱼便沉淀罐72外,以达到真正的鱼便分离,减少了过滤棉的使用和人工劳动。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鱼便沉淀罐72靠近排水管道73的一端设置有鱼便过滤网75,可以防止鱼便进入过滤水箱2。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出水口8处安装有水位控制器10。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密度养殖的结构的鱼缸1的底部由多个锥形组成,如图2所示(图中,鱼缸的底部由3个锥形组成),其他结构同上。本技术的结构可运用于大型高密度鱼养殖。以上所披露的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技术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技术所涵盖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密度养殖的结构,包括底部为锥形的鱼缸(1)、过滤水箱(2)、水泵(3)和进水管道(4),过滤水箱(2)中的水通过水泵(3)和进水管道(4)进入鱼缸(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以实现鱼缸底部清理的毛刷(5)、用以排放鱼缸内清水的清水管网(6)以及用以收集和处理鱼缸内污水的鱼便管网(7);其中,/n所述毛刷(5)有多个,均匀布设于鱼缸(1)底部的锥形面上;/n所述清水管网(6)布设于鱼缸(1)和过滤水箱(2)之间,其一端与鱼缸(1)下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出水口(8),出水口(8)的水流入到过滤水箱(2);在清水管网(6)上设有水阀(9);/n所述鱼便管网(7)同样布设于鱼缸(1)和过滤水箱(2)之间,由鱼便管道(71)、鱼便沉淀罐(72)、排水管道(73)和排便管道(74)组成;所述鱼便管道(71)一端与鱼缸(1)的最底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鱼便沉淀罐(72)中部;所述鱼便沉淀罐(72)竖直放置,其顶部与排水管道(73)连通,底部与排便管道(74)连通;所述排水管道(73)的另一端连通至出水口(8);在排水管道(73)和排便管道(74)上均设有水阀(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密度养殖的结构,包括底部为锥形的鱼缸(1)、过滤水箱(2)、水泵(3)和进水管道(4),过滤水箱(2)中的水通过水泵(3)和进水管道(4)进入鱼缸(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以实现鱼缸底部清理的毛刷(5)、用以排放鱼缸内清水的清水管网(6)以及用以收集和处理鱼缸内污水的鱼便管网(7);其中,
所述毛刷(5)有多个,均匀布设于鱼缸(1)底部的锥形面上;
所述清水管网(6)布设于鱼缸(1)和过滤水箱(2)之间,其一端与鱼缸(1)下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出水口(8),出水口(8)的水流入到过滤水箱(2);在清水管网(6)上设有水阀(9);
所述鱼便管网(7)同样布设于鱼缸(1)和过滤水箱(2)之间,由鱼便管道(71)、鱼便沉淀罐(72)、排水管道(73)和排便管道(74)组成;所述鱼便管道(71)一端与鱼缸(1)的最底部连通,另一端连通至鱼便沉淀罐(72)中部;所述鱼便沉淀罐(72)竖直放置,其顶部与排水管道(73)连通,底部与排便管道(74)连通;所述排水管道(73)的另一端连通至出水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云波刘星丹张云峰
申请(专利权)人:张宇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