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促进物质循环的池塘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89713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5: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促进物质循环的池塘养殖系统,草鱼养殖池的水来源于蓄水池,并通过水泵与蓄水池连通;各草鱼养殖池底部通过颗粒物收集管与集污井连通;集污井与螺蛳鲢鳙养殖塘连通;螺蛳鲢鳙养殖塘通过生态沟与河蟹养殖塘连通;河蟹养殖塘由多个塘埂隔开,各塘埂在接近河蟹养殖塘对角线方向具有一缺口,相邻两个缺口靠近河蟹养殖塘的不同侧,使水流在河蟹养殖塘形成连续的S形流向;相邻两个塘埂与河蟹养殖塘一对侧边围成的区域中底部均设有一凸台;河蟹养殖塘的水经过人工湿地净化返回蓄水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降低未被养殖生物利用的饲料营养浪费;减少池塘养殖污染物排放;保持养殖全程水质优良,改善水产品品质。

A pond culture system for promoting material circul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促进物质循环的池塘养殖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池塘养殖系统,尤其涉及一种促进物质循环的池塘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池塘养殖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于未被养殖生物利用的饲料营养素,研究表明,饲料中仅有20%~30%的氮和40%~45%的磷被养殖生物利用,其它的氮磷全部以残饵、粪便和溶解态的形式进入养殖环境,成为导致水体污染的富营养物质。因此,提高饲料利用率,使营养物质尽可能多的转为养殖生物的生物量,从而降低营养素进入周边环境的比例,是解决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难题的关键。增加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的营养利用层级是提高饲料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养殖池塘作为较为封闭的生态系统,可以通过投放不同生态位的养殖生物来延长食物链,使养殖的鱼类等高营养级生物未利用的饲料被低营养级的生物摄食,再以低营养级生物作为鱼类的饵料进一步提高饲料营养向养殖对象的转化,从而实现提高饲料利用率的目的。目前,池塘养殖生物的营养级很少,一般为一种主养鱼类和一种混养鱼类,主养鱼类用于产生经济效益,混养鱼类用于调节水质,这种传统养殖模式生物营养级的缺乏导致物质循环不畅、食物链较短,且传统池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促进物质循环的池塘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n包括草鱼养殖区域、螺蛳鲢鳙养殖塘(3)、河蟹养殖塘(2);/n所述草鱼养殖区域包括一蓄水池,所述蓄水池中设置多个草鱼养殖池(1),草鱼养殖池(1)的水来源于所述蓄水池,并通过水泵与所述蓄水池连通;/n各所述草鱼养殖池(1)底部与集污井(5)连通;所述集污井(5)与螺蛳鲢鳙养殖塘(3)连通;/n所述螺蛳鲢鳙养殖塘(3)通过生态沟(4)与河蟹养殖塘(2)连通;/n所述河蟹养殖塘(2)由多个塘埂(8)隔开,各塘埂在接近河蟹养殖塘(2)对角线方向具有一缺口,相邻两个所述缺口靠近河蟹养殖塘(2)的不同侧,使水流在河蟹养殖塘(2)形成连续的S形流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促进物质循环的池塘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草鱼养殖区域、螺蛳鲢鳙养殖塘(3)、河蟹养殖塘(2);
所述草鱼养殖区域包括一蓄水池,所述蓄水池中设置多个草鱼养殖池(1),草鱼养殖池(1)的水来源于所述蓄水池,并通过水泵与所述蓄水池连通;
各所述草鱼养殖池(1)底部与集污井(5)连通;所述集污井(5)与螺蛳鲢鳙养殖塘(3)连通;
所述螺蛳鲢鳙养殖塘(3)通过生态沟(4)与河蟹养殖塘(2)连通;
所述河蟹养殖塘(2)由多个塘埂(8)隔开,各塘埂在接近河蟹养殖塘(2)对角线方向具有一缺口,相邻两个所述缺口靠近河蟹养殖塘(2)的不同侧,使水流在河蟹养殖塘(2)形成连续的S形流向;
相邻两个塘埂与河蟹养殖塘(2)一对侧边围成的区域中底部均设有一凸台(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促进物质循环的池塘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呈矩形,其一侧边与螺蛳鲢鳙养殖塘(3)对应贴合,另一相邻侧边与河蟹养殖塘(2)之间通过人工湿地(6)隔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促进物质循环的池塘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所述草鱼养殖池(1)在所述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车轩田昌凤刘兴国王健周寅朱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