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田螺稻田繁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97122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5: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田螺稻田繁殖装置,所述田螺稻田繁殖装置包括:产卵槽、产卵槽附着板、底网、附着装置和防逃盖,所述产卵槽附着板围绕形成底部小、顶部开口大的产卵槽,所述产卵槽附着板侧壁上固定有网片,所述底网固定安装在产卵槽的底部,所述附着装置安装在产卵槽内,附着装置的底部与底网固定连接,所述防逃盖设置在产卵槽的顶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田螺繁养分离困难而使仔螺与种螺混养带来的仔螺存活率低、不能进行批次养殖、种螺死螺壳难清理难分解,导致整个田螺养殖产业生产效率低、产业发展缓慢的问题。

A breeding device for snail in paddy fie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田螺稻田繁殖装置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水产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田螺稻田繁殖装置。
技术介绍
在自然环境下,稻田中的成螺喜附着在田边或田泥上饵料和腐殖质丰富的地方,不具备游泳能力、不喜动;而仔螺具备游泳能力,喜动,喜摄食小型藻类。田螺寿命短,需要一年性成熟,母螺在寿命3年,公螺3-5年。亲螺繁殖为分批产卵,产卵时间可从4月-10月,受精卵在雌螺育儿室发育成仔螺后产出,每胎产20-50个一年可产80-180颗卵。仔螺产出后仔螺会主动觅食,往溶氧丰富的水面、水生植物或者长满大量藻类与铺满腐蚀质的地方活动。但随着仔螺的大量产出,仔螺的饵料、生长空间、自卫能力和觅食能力不足,导致仔螺存活率很低。目前,稻螺综合种养依旧采用传统的放螺种到稻田中去,自然繁殖产卵和生长,收获时种螺和不同规格螺苗、商品螺一同捕捞。这样带来的问题是①无法做到繁、养分离,种螺和仔螺一直无法分开;②仔螺规格难统一,无法进行同批次仔螺养殖和收获,苗和种分拣工作量大;③种螺仔螺混养导致在繁殖高峰期、大量仔螺由于饵料不足而存活率极低,总生产值上不去;④种螺寿命短,死螺壳难清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田螺稻田繁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田螺稻田繁殖装置包括:产卵槽、产卵槽附着板、底网、附着装置和防逃盖,所述产卵槽附着板围绕形成底部小、顶部开口大的产卵槽,所述产卵槽附着板侧壁上固定有网片,所述底网固定安装在产卵槽的底部,所述附着装置安装在产卵槽内,附着装置的底部与底网固定连接,所述防逃盖设置在产卵槽的顶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田螺稻田繁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田螺稻田繁殖装置包括:产卵槽、产卵槽附着板、底网、附着装置和防逃盖,所述产卵槽附着板围绕形成底部小、顶部开口大的产卵槽,所述产卵槽附着板侧壁上固定有网片,所述底网固定安装在产卵槽的底部,所述附着装置安装在产卵槽内,附着装置的底部与底网固定连接,所述防逃盖设置在产卵槽的顶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田螺稻田繁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产卵槽附着板包括产卵槽横向附着板和产卵槽纵向附着板,所述产卵槽横向附着板与产卵槽纵向附着板相互垂直交叉设置,产卵槽横向附着板与产卵槽纵向附着板之间的空隙处安装网片,网片上具有方形网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田螺稻田繁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产卵槽内安装有第一附着板和第二附着板,所述第一附着板与产卵槽纵向附着板的中部粘接,所述第二附着板与产卵槽横向附着板中部粘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田螺稻田繁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装置包括多个,并在产卵槽内等间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贤辉周康奇林勇覃俊奇文露婷杜雪松陈忠邓潜潘志忠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