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油重叠区偏斜柱状危险源探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88710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5: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煤油重叠区偏斜柱状危险源探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根据石油井的井口坐标,将工作面回采至井口坐标的附近,通过钻孔探眼在煤壁上进行初步探查;如果钻孔仍未探查出石油井的位置,则逐次增加钻孔数量,减少钻孔间距,并将工作面向石油井方向回采,直至工作面回采至通过井口坐标一定距离为止;如果钻孔探查出石油井的位置,在钻孔附近局部范围内加密钻孔,确定石油井的具体位置;最后根据石油井的具体位置,将工作面开采至石油井具体位置的附近,再施工探巷,对石油井进行超前处理;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煤油重叠区偏斜柱状危险源探查方法具有能够准确探查油井位置,减少煤炭资源损失,实现煤炭、石油、天然气安全共采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煤油重叠区偏斜柱状危险源探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采矿
,具体涉及一种煤油重叠区偏斜柱状危险源探查方法。
技术介绍
在国内外众多沉积盆地中,石油、煤和天然气三种能源共存乃至共生的实例屡见不鲜,这些区域内各矿种开采过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尤其是优先开采矿种诱发的次生灾害严重威胁着后期开采矿种的安全生产;国内煤油重叠区往往是石油优先开采,在石油井建立初始,钻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偏斜,且开采完成后会对石油井进行封堵处理,同时受地下工程不可观测限制,这种井下偏斜现象导致煤矿井下危险源位置不确定,在煤炭资源开采中通过石油井无法准确找到油井位置;现有技术中,往往采用预留煤柱的方法治理矿区内的石油井,由于石油井数量与煤层数量较多,预留煤柱将造成巨大的煤炭资源损失;因此,提供一种煤油重叠区偏斜柱状危险源探查方法,以准确探查油井位置,减少煤炭资源损失,实现煤炭、石油、天然气安全共采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煤油重叠区偏斜柱状危险源探查方法,以准确探查油井位置,减少煤炭资源损失,实现煤炭、石油、天然气安全共采。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煤油重叠区偏斜柱状危险源探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根据石油井的井口坐标,将工作面回采至井口坐标的附近,通过钻孔探眼在煤壁上进行初步探查;步骤2):依据探查结果,增加钻孔数量,减少钻孔间距,并将工作面向石油井方向回采,通过钻孔探眼在煤壁上进行再次探查,确定石油井的位置;步骤3):如果钻孔仍未探查出石油井的位置,则重复进行步骤2)的操作,直至工作面回采至通过井口坐标一定距离为止;步骤4):当上述任意一个步骤中的钻孔探查出石油井的位置时,在钻孔附近局部范围内加密钻孔,确定石油井的具体位置;步骤5):根据石油井的具体位置,将工作面开采至石油井具体位置的附近,再施工探巷,对石油井进行超前处理。步骤1)中,将所述工作面回采至与所述井口坐标距离20m处,以所述的井口坐标为基准,以间距10m向煤壁打钻孔,钻孔的深度为30m,钻孔的数量为3个。步骤2)中,将所述工作面回采至与所述井口坐标距离15m处,以计算出的油井位置为中心,以间距2.5m向煤壁打钻孔,钻孔的深度为25m,钻孔的数量为9个。步骤3)中,将所述工作面回采至与所述井口坐标距离10m处,以计算出的油井位置为中心,以间距1.25m向煤壁打钻孔,钻孔的深度为20m,钻孔的数量为17个;进一步钻孔探查,将所述工作面回采至与所述井口坐标距离5m处,以计算出的油井位置为中心,以间距0.625m向煤壁打钻孔,钻孔的深度为15m,钻孔的数量为33个;按此程序一直循环操作,直至所述工作面回采至通过所述井口坐标距离为10m为止。步骤4)中,所述钻孔的间距为300mm。步骤5)中,将所述工作面开采至距石油井具体位置2m处,停止回采作业,以探查出石油井具体位置的钻孔正对的位置为中心线,从所述工作面掘进巷道至石油井,对石油井进行超前处理。所述钻孔的方向与煤壁垂直。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煤油重叠区偏斜柱状危险源探查方法,采用的是钻孔探眼的方式,逐步确定油井的具体位置,在钻孔没有发现石油井的具体位置时,可以继续开采,直至下个循环,可安全准确探查石油井的位置,克服了预留煤柱造成的巨大煤炭资源损失;本专利技术一种煤油重叠区偏斜柱状危险源探查方法具有能够准确探查油井位置,减少煤炭资源损失,实现煤炭、石油、天然气安全共采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步骤1)的操作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步骤2)的操作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步骤3)的操作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步骤3)的操作示意图。图中:1、井口坐标2、工作面3、钻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如图1-4所示的一种煤油重叠区偏斜柱状危险源探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根据石油井的井口坐标1,将工作面2回采至与所述井口坐标1距离20m处,以所述的井口坐标1为基准,以间距10m向煤壁打钻孔3,钻孔3的深度为30m,钻孔3的数量为3个,通过钻孔探眼在煤壁上进行初步探查,如图1所示;步骤2):依据探查结果,将所述工作面2回采至与所述井口坐标1距离15m处,以计算出的油井位置为中心,以间距2.5m向煤壁打钻孔3,钻孔3的深度为25m,钻孔3的数量为9个,通过钻孔探眼在煤壁上进行再次探查,确定石油井的位置,如图2所示;步骤3):如果钻孔3仍未探查出石油井的位置,将所述工作面2回采至与所述井口坐标1距离10m处,以计算出的油井位置为中心,以间距1.25m向煤壁打钻孔3,钻孔3的深度为20m,钻孔3的数量为17个,如图3所示;如果钻孔3仍未探查出石油井的位置,将所述工作面2回采至与所述井口坐标1距离5m处,以计算出的油井位置为中心,以间距0.625m向煤壁打钻孔3,钻孔3的深度为15m,钻孔3的数量为33个,如图4所示;按此程序一直循环操作,直至所述工作面2回采至通过所述井口坐标1距离为10m为止;步骤4):当上述任意一个步骤中的钻孔3探查出石油井的位置时,在钻孔3附近局部范围内加密间距为300mm的钻孔3,确定石油井的具体位置;步骤5):根据石油井的具体位置,将所述的工作面2开采至距石油井具体位置2m处,停止回采作业,以探查出石油井具体位置的钻孔3正对的位置为中心线,从所述工作面1掘进巷道至石油井,对石油井进行超前处理。所述钻孔3的方向与煤壁垂直。本实施例中,计算出的油井位置为井口坐标1深度为140m的位置,所述工作面2的宽度为20m。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煤油重叠区偏斜柱状危险源探查方法,采用的是钻孔探眼的方式,逐步确定油井的具体位置,在钻孔3没有发现石油井的具体位置时,可以继续开采,直至下个循环,可安全准确探查石油井的位置,克服了预留煤柱造成的巨大煤炭资源损失;本专利技术一种煤油重叠区偏斜柱状危险源探查方法具有能够准确探查油井位置,减少煤炭资源损失,实现煤炭、石油、天然气安全共采的优点。实施例2一种煤油重叠区偏斜柱状危险源探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根据石油井的井口坐标1,将工作面2回采至与所述井口坐标1距离25m处,以所述的井口坐标1为基准,以间距10m向煤壁打钻孔3,钻孔3的深度为40m,钻孔3的数量为3个,通过钻孔探眼在煤壁上进行初步探查;步骤2):依据探查结果,将所述工作面2回采至与所述井口坐标1距离20m处,以计算出的油井位置为中心,以间距5m向煤壁打钻孔3,钻孔3的深度为35m,钻孔3的数量为5个,通过钻孔探眼在煤壁上进行再次探查,确定石油井的位置;步骤3):如果钻孔3仍未探查出石油井的位置,将所述工作面2回采至与所述井口坐标1距离15m处,以计算出的油井位置为中心,以间距2.5m向煤壁打钻孔3,钻孔3的深度为30m,钻孔3的数量为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煤油重叠区偏斜柱状危险源探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1):根据石油井的井口坐标,将工作面回采至井口坐标的附近,通过钻孔探眼在煤壁上进行初步探查;/n步骤2):依据探查结果,增加钻孔数量,减少钻孔间距,并将工作面向石油井方向回采,通过钻孔探眼在煤壁上进行再次探查,确定石油井的位置;/n步骤3):如果钻孔仍未探查出石油井的位置,则重复进行步骤2)的操作,直至工作面回采至通过井口坐标一定距离为止;/n步骤4):当上述任意一个步骤中的钻孔探查出石油井的位置时,在钻孔附近局部范围内加密钻孔,确定石油井的具体位置;/n步骤5):根据石油井的具体位置,将工作面开采至石油井具体位置的附近,再施工探巷,对石油井进行超前处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油重叠区偏斜柱状危险源探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石油井的井口坐标,将工作面回采至井口坐标的附近,通过钻孔探眼在煤壁上进行初步探查;
步骤2):依据探查结果,增加钻孔数量,减少钻孔间距,并将工作面向石油井方向回采,通过钻孔探眼在煤壁上进行再次探查,确定石油井的位置;
步骤3):如果钻孔仍未探查出石油井的位置,则重复进行步骤2)的操作,直至工作面回采至通过井口坐标一定距离为止;
步骤4):当上述任意一个步骤中的钻孔探查出石油井的位置时,在钻孔附近局部范围内加密钻孔,确定石油井的具体位置;
步骤5):根据石油井的具体位置,将工作面开采至石油井具体位置的附近,再施工探巷,对石油井进行超前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油重叠区偏斜柱状危险源探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将所述工作面回采至与所述井口坐标距离20m处,以所述的井口坐标为基准,以间距10m向煤壁打钻孔,钻孔的深度为30m,钻孔的数量为3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油重叠区偏斜柱状危险源探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将所述工作面回采至与所述井口坐标距离15m处,以计算出的油井位置为中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索永录邵亚武肖江李倩楠彭浩白愿张刚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