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中豪专利>正文

可多样式变化的透湿防水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7918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4:21
一种可多样式变化的透湿防水鞋,包含界定出顶端呈开放状且底端呈封闭状的套穿空间的外鞋单元,及数个袜型内鞋面。所述袜型内鞋面的其中一者能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套穿空间,每一袜型内鞋面包括透湿防水鞋状内套、外袜体,及接着层,所述透湿防水鞋状内套包括至少一裁片,所述裁片界定出顶端呈开放状且底端呈封闭状的穿着空间,所述外袜体具有穿套于所述透湿防水鞋状内套上的袜身部,所述接着层固接于所述透湿防水鞋状内套的外表面与所述袜身部的内表面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多样式变化的透湿防水鞋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鞋子,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多样式变化的透湿防水鞋。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现有一种袜鞋包含一鞋面1,及一固设于该鞋面1的鞋底2,此种袜鞋相较于现有的鞋子(例如皮鞋)虽可提供较佳的穿着性,但是,此种袜鞋与现有的鞋子一样,其外观都是固定的,并没有变化,使用者若要做不同风格的穿搭,就只能换穿另一双袜鞋。此外,由于该鞋面1的材质一般为触感柔软的单纯编织物,并不具有挺度,该鞋面1无法撑出对应于使用者足部的三维形状,因此,此种袜鞋平常未被穿着时,该鞋面1通常会向内塌陷而呈现扁平且多皱褶的形状,而且,当使用者在穿着此种袜鞋时,更需如同穿袜子一般,要先将双手手指伸入呈扁平状的该鞋面1内,待将该鞋面1撑开之后,才能顺利地将足部穿入,所以此种袜鞋并无法像一般鞋子般快速地供使用者的足部穿入,造成不好穿着的情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先前技术的至少一个缺点的可多样式变化的透湿防水鞋。本专利技术的可多样式变化的透湿防水鞋,包含外鞋单元,及数个袜型内鞋面。所述外鞋单元界定出顶端呈开放状且底端呈封闭状的套穿空间。所述袜型内鞋面的其中一者能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套穿空间,每一袜型内鞋面包括透湿防水鞋状内套、外袜体,及接着层,所述透湿防水鞋状内套包括至少一裁片,所述裁片界定出顶端呈开放状且底端呈封闭状的穿着空间,所述外袜体具有对应于所述透湿防水鞋状内套并穿套于所述透湿防水鞋状内套上的袜身部,所述接着层固接于所述透湿防水鞋状内套的外表面与所述袜身部的内表面之间。本专利技术的可多样式变化的透湿防水鞋,所述裁片包括里布层、表布层、编织于所述里布层与所述表布层之间的直立绒层,及固设于所述表布层的外表面的透湿防水层,所述直立绒层具有数条互相间隔的绒纱,所述外袜体还具有从袜身部延伸出的反折顶端部,所述反折顶端部朝内反折至所述透湿防水鞋状内套的穿着空间内,并固定于所述里布层,所述反折顶端部界定出与所述穿着空间连通的穿着入口。本专利技术的可多样式变化的透湿防水鞋,所述外袜体的反折顶端部是车缝固定于所述透湿防水鞋状内套的裁片的里布层。本专利技术的可多样式变化的透湿防水鞋,所述透湿防水鞋状内套还包括防水单元,所述裁片具有主面部,及两个对称地设置于所述主面部的两侧并与所述主面部一体连接的侧翼部,所述主面部具有前弧形凸缘,及后开口凹缘,每一侧翼部具有侧对接缘、连接于所述侧对接缘与所述前弧形凸缘的其中一端之间的前弧形衔接缘,及连接于所述侧对接缘与所述后开口凹缘的其中一端之间的后对接缘,所述侧翼部的前弧形衔接缘与所述前弧形凸缘对接并连接在一起,所述侧翼部的侧对接缘互相对接并连接在一起,所述侧翼部的后对接缘互相对接并连接在一起,所述防水单元具有第一防水条,及两条第二防水条,其中一第二防水条沿着其中一侧翼部的前弧形衔接缘与所述主面部的前弧形凸缘固接于所述裁片的透湿防水层的外表面,以覆盖所述其中一侧翼部的前弧形衔接缘与所述主面部的前弧形凸缘,另一第二防水条沿着另一侧翼部的前弧形衔接缘与所述主面部的前弧形凸缘固接于所述裁片的透湿防水层的外表面,以覆盖所述另一侧翼部的前弧形衔接缘与所述主面部的前弧形凸缘,所述第一防水条沿着所述侧翼部的侧对接缘与所述侧翼部的后对接缘固接于所述裁片的透湿防水层的外表面,以覆盖所述侧翼部的侧对接缘与所述侧翼部的后对接缘,并与所述第二防水条相交错。本专利技术的可多样式变化的透湿防水鞋,所述外鞋单元包括外鞋面、固设于所述外鞋面底端的中底板,及固设于所述外鞋面底端的大底,所述外鞋面与所述中底板配合界定出所述套穿空间,所述外鞋面具有顶开口缘部,及底开口缘部,所述套穿空间形成由所述顶开口缘部所围绕出的套穿入口,所述底开口缘部延伸至所述中底板的底面并与所述中底板车缝在一起,所述大底与所述底开口缘部及所述中底板的底面固接。本专利技术的可多样式变化的透湿防水鞋,所述外鞋面还具有与所述顶开口缘部连接的脚背缺口缘部,所述套穿空间还形成由所述脚背缺口缘部所围绕出并与所述套穿入口连通的脚背缺口。本专利技术的可多样式变化的透湿防水鞋,所述外鞋单元还包括鞋带,及黏固层,所述外鞋面还具有数个鞋带穿孔,所述鞋带穿孔两两成对地设置于所述脚背缺口缘部的两侧,所述鞋带能拆卸地穿设于所述鞋带穿孔,所述黏固层固接于所述外鞋面的底开口缘部与所述大底的顶面之间,及所述中底板的底面与所述大底的顶面之间。本专利技术的可多样式变化的透湿防水鞋,包含两个袜型内鞋面,其中一袜型内鞋面的外袜体的编织纹路不同于另一袜型内鞋面的外袜体的编织纹路。本专利技术的可多样式变化的透湿防水鞋,包含两个袜型内鞋面,其中一袜型内鞋面的袜筒高度不同于另一袜型内鞋面的袜筒高度。本专利技术的可多样式变化的透湿防水鞋,每一袜型内鞋面还包括薄片鞋底,所述外袜体的袜身部具有袜身底面,及与所述袜身底面连接的袜身周面,所述薄片鞋底固设于所述袜身部的袜身底面。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所述袜型内鞋面的其中一者能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外鞋单元的套穿空间的设计,可让所述透湿防水鞋产生不同的外观变化,而便于使用者在不用换鞋的情形下做出不同风格的穿搭,而且,所述透湿防水鞋利用所述袜型内鞋面搭配所述外鞋单元,在外观上并可产生立体层次感。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一种袜鞋的一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可多样式变化的透湿防水鞋一第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外观图,说明该第一实施例的两种外观;图3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一分解立体图;图4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一外鞋单元的一分解立体图;图5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两个袜型内鞋面的一分解立体图;图6是该第一实施例移除该外鞋单元的一鞋带后的一组合剖视图;图7是图6的一不完整的部分放大视图;图8是其中一袜型内鞋面的一透湿防水鞋状内套的一裁片的立体图;图9是该裁片弯折成该透湿防水鞋状内套的雏型的一立体示意图;图10是该透湿防水鞋状内套的一立体示意图,说明该裁片利用车缝而形成该透湿防水鞋状内套;图11是一类似于图10的视图,说明该透湿防水鞋状内套的一防水单元覆盖于该裁片的车缝之处;图12是一类似于图3的视图,说明该第一实施例的其他变化例的所述袜型内鞋面具有不同的袜筒高度;图13是一类似于图3的视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可多样式变化的透湿防水鞋一第二实施例的一分解立体图;图14是一类似于图5的视图,说明该第二实施例的袜型内鞋面的一分解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在本专利技术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参阅图2、3,为本专利技术可多样式变化的透湿防水鞋300的一第一实施例,如图3、4、5所示,该透湿防水鞋300包含两个袜型内鞋面100Ⅰ、100Ⅱ,及一外鞋单元200,在本第一实施例中,每一袜型内鞋面100Ⅰ、100Ⅱ包括一透湿防水鞋状内套10、一外袜体20,及一接着层30(见图7),该外鞋单元200包括一外鞋面40、一中底板50、一鞋带6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多样式变化的透湿防水鞋,包含外鞋单元,其特征在于:/n所述可多样式变化的透湿防水鞋还包含数个袜型内鞋面;/n所述外鞋单元,界定出顶端呈开放状且底端呈封闭状的套穿空间;及/n所述袜型内鞋面的其中一者能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套穿空间,每一袜型内鞋面包括透湿防水鞋状内套、外袜体,及接着层,所述透湿防水鞋状内套包括至少一裁片,所述裁片界定出顶端呈开放状且底端呈封闭状的穿着空间,所述外袜体具有对应于所述透湿防水鞋状内套并穿套于所述透湿防水鞋状内套上的袜身部,所述接着层固接于所述透湿防水鞋状内套的外表面与所述袜身部的内表面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628 TW 1081228231.一种可多样式变化的透湿防水鞋,包含外鞋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多样式变化的透湿防水鞋还包含数个袜型内鞋面;
所述外鞋单元,界定出顶端呈开放状且底端呈封闭状的套穿空间;及
所述袜型内鞋面的其中一者能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套穿空间,每一袜型内鞋面包括透湿防水鞋状内套、外袜体,及接着层,所述透湿防水鞋状内套包括至少一裁片,所述裁片界定出顶端呈开放状且底端呈封闭状的穿着空间,所述外袜体具有对应于所述透湿防水鞋状内套并穿套于所述透湿防水鞋状内套上的袜身部,所述接着层固接于所述透湿防水鞋状内套的外表面与所述袜身部的内表面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多样式变化的透湿防水鞋,其特征在于:所述裁片包括里布层、表布层、编织于所述里布层与所述表布层之间的直立绒层,及固设于所述表布层的外表面的透湿防水层,所述直立绒层具有数条互相间隔的绒纱,所述外袜体还具有从袜身部延伸出的反折顶端部,所述反折顶端部朝内反折至所述透湿防水鞋状内套的穿着空间内,并固定于所述里布层,所述反折顶端部界定出与所述穿着空间连通的穿着入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多样式变化的透湿防水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袜体的反折顶端部是车缝固定于所述透湿防水鞋状内套的裁片的里布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多样式变化的透湿防水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湿防水鞋状内套还包括防水单元,所述裁片具有主面部,及两个对称地设置于所述主面部的两侧并与所述主面部一体连接的侧翼部,所述主面部具有前弧形凸缘,及后开口凹缘,每一侧翼部具有侧对接缘、连接于所述侧对接缘与所述前弧形凸缘的其中一端之间的前弧形衔接缘,及连接于所述侧对接缘与所述后开口凹缘的其中一端之间的后对接缘,所述侧翼部的前弧形衔接缘与所述前弧形凸缘对接并连接在一起,所述侧翼部的侧对接缘互相对接并连接在一起,所述侧翼部的后对接缘互相对接并连接在一起,所述防水单元具有第一防水条,及两条第二防水条,其中一第二防水条沿着其中一侧翼部的前弧形衔接缘与所述主面部的前弧形凸缘固接于所述裁片的透湿防水层的外表面,以覆盖所述其中一侧翼部的前弧形衔接缘与所述主面部的前弧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中豪张佳颖
申请(专利权)人:张中豪张佳颖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