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中豪专利>正文

透湿防水膜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5600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20:00
一种透湿防水膜套,包含内套单元、透湿防水套,及接着层。所述内套单元包括内套,及设置于所述内套的防水组,所述内套包括至少一裁片,所述裁片包括里布层、表布层,及固接于所述里布层与所述表布层之间的泡绵层,所述裁片界定出顶端呈开放状且底端呈封闭状的穿着空间,所述内套具有底车缝部,及从所述底车缝部朝上延伸出的后端车缝部,所述防水组沿着所述底车缝部与所述后端车缝部固接于所述表布层的外表面,以覆盖所述底车缝部与所述后端车缝部。所述透湿防水套套设于所述内套单元上,所述透湿防水套的厚度介于1μm~200μm之间。所述接着层固接于所述内套单元的外表面与所述透湿防水套的内表面之间。借此产生良好的防水作用,避免车缝处摩擦。避免车缝处摩擦。避免车缝处摩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透湿防水膜套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鞋内套,特别是涉及一种透湿防水膜套。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用于袜鞋的鞋内套一般是由数块裁片车缝而成,此种鞋内套不具有防水的作用,并无法阻止外界的水分渗入其内部,若要产生防水的作用,通常是在此种鞋内套完成车缝作业之后,将此种鞋内套置于一透湿防水树脂中,而以浸渍(Dipping)的方式形成一覆盖于此种鞋内套的外表面的防水层,然而,由于此种鞋内套的车缝处会因为车缝线的关系形成凹凸不平的情形,因此,该防水层在此种鞋内套的车缝处会形成厚度不均的情形,而对防水效果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先前技术的至少一个缺点的透湿防水膜套。
[0004]于是,本技术透湿防水膜套,包含内套单元、透湿防水套,及接着层。
[0005]所述内套单元包括内套,及设置于所述内套的防水组,所述内套包括至少一裁片,所述裁片包括里布层、表布层,及固接于所述里布层与所述表布层之间的泡绵层,所述裁片界定出顶端呈开放状且底端呈封闭状的穿着空间,所述内套具有底车缝部,及从所述底车缝部朝上延伸出的后端车缝部,所述防水组沿着所述底车缝部与所述后端车缝部固接于所述表布层的外表面,以覆盖所述底车缝部与所述后端车缝部。
[0006]所述透湿防水套套设于所述内套单元上,所述透湿防水套的厚度介于1μm~200μm之间。
[0007]所述接着层固接于所述内套单元的外表面与所述透湿防水套的内表面之间。
[0008]本技术透湿防水膜套,所述内套只包括一裁片,所述裁片具有主面部,及两个对称地设置于所述主面部的两侧并与所述主面部一体连接的侧翼部,所述主面部具有前弧形凸缘,及后开口凹缘,每一侧翼部具有侧对接缘、连接于所述侧对接缘与所述前弧形凸缘的其中一端之间的前弧形衔接缘,及连接于所述侧对接缘与所述后开口凹缘的其中一端之间的后对接缘,所述侧翼部的前弧形衔接缘与所述前弧形凸缘对接并车缝连接在一起,所述侧翼部的侧对接缘互相对接并车缝连接在一起,所述侧翼部的后对接缘互相对接并车缝连接在一起,所述内套的底车缝部沿着所述侧翼部的侧对接缘延伸,所述内套的后端车缝部沿着所述侧翼部的后对接缘从所述底车缝部的后端朝上延伸,并与所述底车缝部互相串接,所述内套还具有前端车缝部,所述前端车缝部沿着所述前弧形凸缘与所述侧翼部的前弧形衔接缘延伸。
[0009]本技术透湿防水膜套,所述防水组具有两条第一内防水条,及第二内防水条,其中一第一内防水条沿着其中一侧翼部的前弧形衔接缘与所述主面部的前弧形凸缘固接于所述裁片的表布层的外表面,另一第一内防水条沿着另一侧翼部的前弧形衔接缘与所述
主面部的前弧形凸缘固接于所述裁片的表布层的外表面,所述第一内防水条覆盖所述前端车缝部,所述第二内防水条沿着所述侧翼部的侧对接缘与所述侧翼部的后对接缘固接于所述裁片的表布层的外表面,以覆盖所述底车缝部与所述后端车缝部,并与所述第一内防水条相交错。
[0010]本技术透湿防水膜套,还包含补强防水单元,所述补强防水单元包括两条第一外防水条,及第二外防水条,其中一第一外防水条固接于所述透湿防水套的外表面,并对应于所述其中一第一内防水条,另一第一外防水条固接于所述透湿防水套的外表面,并对应于所述另一第一内防水条,所述第二外防水条固接于所述透湿防水套的外表面,并对应于所述第二内防水条。
[0011]本技术透湿防水膜套,所述透湿防水套的厚度介于5μm~80 μm之间。
[0012]本技术的功效在于:本技术可利用所述防水组去覆盖所述内套的底车缝部与后端车缝部,以将所述内套凹凸不平的车缝处覆盖掉,使所述内套单元整体的外表面变得平整,如此,预先成型且具有预定厚度的所述透湿防水套即可服贴地固接在所述内套单元的外表面上,而对所述内套单元产生全面且良好的防水作用,以有效地防止外界的水分渗入所述内套的穿着空间内,而对使用者的整个足部产生良好的防水作用。此外,本技术利用所述防水组去覆盖所述内套的底车缝部与后端车缝部,可有效避免所述透湿防水套与所述内套的车缝处直接摩擦,而被磨损。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透湿防水膜套的一第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外观图;
[0014]图2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一分解立体图;
[0015]图3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一组合剖视图;
[0016]图4是图3的一不完整的部分放大视图;
[0017]图5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一内套的一裁片的立体图;
[0018]图6是该裁片弯折成该内套的雏型的一立体示意图;
[0019]图7是该内套的一立体示意图,说明该裁片利用车缝而形成该内套;
[0020]图8是一类似于图7的立体示意图,说明该内套的一防水组覆盖于该内套的车缝处;
[0021]图9是一类似于图1的立体示意图,说明本技术透湿防水膜套的一第二实施例;
[0022]图10是一类似于图4的部分放大视图,说明该第二实施例的一补强防水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4]参阅图1、2、4,为本技术透湿防水膜套100的一第一实施例,该透湿防水膜套100包含一内套单元10、一透湿防水套20,及一接着层30。
[0025]如图2、3、4所示,该内套单元10包括一内套11,及一设置于该内套11的防水组12。
[0026]该内套11包括一裁片13,该裁片13包括一里布层131、一表布层132,及一固接于该里布层131与该表布层132之间的泡绵层133。
[0027]在本第一实施例中,如图5、6、7所示,该裁片13具有一主面部14,及两个对称地设置于该主面部14的两侧并与该主面部14一体连接的侧翼部15,该主面部14具有一前弧形凸缘141,及一后开口凹缘142,每一侧翼部15具有一侧对接缘151、一连接于该侧对接缘 151与该前弧形凸缘141的其中一端之间的前弧形衔接缘152,及一连接于该侧对接缘151与该后开口凹缘142的其中一端之间的后对接缘153,所述侧翼部15的前弧形衔接缘152与该前弧形凸缘141对接并车缝连接在一起,所述侧翼部15的侧对接缘151互相对接并车缝连接在一起,所述侧翼部15的后对接缘153互相对接并车缝连接在一起,如此,即可使该裁片13界定出一顶端呈开放状且底端呈封闭状的穿着空间16。
[0028]该内套11具有一前端车缝部111、一底车缝部112,及一从该底车缝部112朝上延伸出的后端车缝部113,该前端车缝部111沿着该前弧形凸缘141与所述侧翼部15的前弧形衔接缘152延伸,该底车缝部112沿着所述侧翼部15的侧对接缘151延伸,该后端车缝部113 沿着所述侧翼部15的后对接缘153从该底车缝部112的后端朝上延伸,并与该底车缝部112互相串接,在本第一实施例中,该前端车缝部111是由一条车缝线所车缝形成,该底车缝部112与该后端车缝部 113是由同一条车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湿防水膜套,包含内套单元,透湿防水套,及接着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单元,包括内套,及设置于所述内套的防水组,所述内套包括至少一裁片,所述裁片包括里布层、表布层,及固接于所述里布层与所述表布层之间的泡绵层,所述裁片界定出顶端呈开放状且底端呈封闭状的穿着空间,所述内套具有底车缝部,及从所述底车缝部朝上延伸出的后端车缝部,所述防水组沿着所述底车缝部与所述后端车缝部固接于所述表布层的外表面,以覆盖所述底车缝部与所述后端车缝部;所述透湿防水套,套设于所述内套单元上,所述透湿防水套的厚度介于1μm~200μm之间;及所述接着层,固接于所述内套单元的外表面与所述透湿防水套的内表面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湿防水膜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只包括一裁片,所述裁片具有主面部,及两个对称地设置于所述主面部的两侧并与所述主面部一体连接的侧翼部,所述主面部具有前弧形凸缘,及后开口凹缘,每一侧翼部具有侧对接缘、连接于所述侧对接缘与所述前弧形凸缘的其中一端之间的前弧形衔接缘,及连接于所述侧对接缘与所述后开口凹缘的其中一端之间的后对接缘,所述侧翼部的前弧形衔接缘与所述前弧形凸缘对接并车缝连接在一起,所述侧翼部的侧对接缘互相对接并车缝连接在一起,所述侧翼部的后对接缘互相对接并车缝连接在一起,所述内套的底车缝部沿着所述侧翼部的侧对接缘延伸,所述内套的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中豪张佳颖
申请(专利权)人:张中豪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