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了一种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包括依次串联在第一电压源与地之间的第一电阻、第二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二电阻与地之间的第一晶体管,以及连接在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的输出端与地之间的第二晶体管,其中,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接收电平控制信号,选择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的中间节点的输出电平,该节点的电平再受第二晶体管控制,第二晶体管的导通和断开时序受控制端的原时序信号控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结构简单,可以在输出端提供与原时序信号时序同步且电平可切换的输出时序信号。还公开了一种测试装置,其应用了该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可以提供电平可切换的PWM信号,以适用于多种测试对象的电平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及测试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子电路
,特别涉及一种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及测试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背光板的测试中,有些机种的背光驱动和亮度调节均由测试装置提供的微控制单元(MCU)输出的PWM(PulseWidth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信号控制,如图1所示,测试装置1为待测试的背光板2提供背光电源VBL、背光控制信号BL_EN和PWM信号,其中PWM信号由测试装置1的微控制单元MCU提供。测试装置端的MCU(MicrocontrollerUnit,微控制单元)输出的PWM信号的电平只能为3.3V,而背光板的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驱动装置要求的PWM信号的电平为5V或其他电平,采用输出电平只有3.3V的MCU的测试装置无法满足背光板的测试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及测试装置,从而解决测试装置输出电平单调、适用性低的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该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包括:依次串联在第一电压源与地之间的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晶体管,连接在所述第二电阻与地之间,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电阻,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为所述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的电平控制信号输入端;第二晶体管,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中间节点,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为所述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的时序信号输入端,其中,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的中间节点为所述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的输出端,其中,在所述第一晶体管或所述第二晶体管内,正向电流路径为第一端至第二端,所述正向电流路径的导通或断开响应于电平控制信号或时序信号。可选地,还包括:第一初始化设定单元,连接至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一晶体管在所述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的上电瞬间为导通状态。可选地,所述第一晶体管为高压导通的晶体管,所述第一初始化设定单元包括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与第二电压源之间。可选地,还包括:第二初始化设定单元,连接至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二晶体管在所述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的上电瞬间为导通状态。可选地,所述第二晶体管为高压导通的晶体管,所述第二初始化设定单元包括第四电阻,所述第四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与第三电压源之间。可选地,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中的至少一个是可调电阻。可选地,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多个阻值固定的阻值调节节点。可选地,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分别为滑变电阻的滑动节点两侧的电阻。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测试装置,包括:根据本技术提供的所述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所述第一电压源、所述第二电压源和所述第三电压源;微控制单元,包括与所述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的原时序信号输入端连接的原时序信号输出端;时序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以及,电平控制模块,包括与所述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的电平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的电平控制信号输出端。可选地,所述第一电压源的输出电压大于等于待测背光板的最大电压需求,所述第二电压源和所述第三电压源为所述微控制单元的内部电压源。本技术提供的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在第一电压源和地之间依次设置第一电阻、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的中间节点连接至所述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的输出端;第一晶体管,连接在所述第二电阻与地之间,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电阻,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为所述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的电平控制信号输入端;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的中间节点为电平输出节点,与输出端连接,通过控制第一晶体管的导通和断开来控制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的中间节点的电平,进而选择控制输出信号的高电平的电平值;第二晶体管,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为所述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的时序信号输入端,其中,在所述第一晶体管或所述第二晶体管内,正向电流路径为第一端至第二端,所述正向电流路径的导通或断开响应于电平控制信号或时序信号;同时,在输出端与地之间串联第二晶体管,以原时序信号为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控制信号,第二晶体管的导通和断开跟随原时序信号,使输出端的电平按照原时序信号的时序接地或输出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的中间节点的电平,从而可以得到时序与原时序信号时序同步或反同步的输出时序信号。本技术的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的结构简单,可以提供电平可调的与原时序信号同调的输出时序信号。设置初始化设定单元,在系统上电瞬间或上电时使输出端的输出电平为低电平或地电平,可以保护低电平要求负载。采用响应快的高电平导通的晶体管,可以保障初始化设定的响应速度,保障保护效果。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的阻值可调,使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的中间节点的电平具有多个可选值,以便适用于多种负载的电平要求。本技术提供的测试装置应用本技术提供的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可以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多种背光测试系统的PWM信号的电平要求。附图说明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背光测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各个部分没有按比例绘制。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20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晶体管Q1、第二晶体管Q2。第一电压源提供电平V1和第二电压源提供电平V2。其中,大体可分为电平控制模块21和时序控制模块22。其中,第一晶体管Q1和第二晶体管Q2均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在第一晶体管Q1和第二晶体管Q2内,电流由第一端流向第二端,控制端根据接收的控制信号控制第一端至第二端之间的电流路径的导通或断开。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依次串联在第一电压源与地之间,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中间节点连接至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20的输出端;第一晶体管Q1连接在第二电压源与地之间,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n依次串联在第一电压源与地之间的第一电阻、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的中间节点连接至所述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的输出端;/n第一晶体管,连接在所述第二电阻与地之间,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电阻,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为所述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的电平控制信号输入端;/n第二晶体管,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为所述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的时序信号输入端,/n其中,在所述第一晶体管或所述第二晶体管内,正向电流路径为第一端至第二端,所述正向电流路径的导通或断开响应于电平控制信号或时序信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依次串联在第一电压源与地之间的第一电阻、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的中间节点连接至所述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的输出端;
第一晶体管,连接在所述第二电阻与地之间,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电阻,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为所述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的电平控制信号输入端;
第二晶体管,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为所述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的时序信号输入端,
其中,在所述第一晶体管或所述第二晶体管内,正向电流路径为第一端至第二端,所述正向电流路径的导通或断开响应于电平控制信号或时序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初始化设定单元,连接至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一晶体管在所述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的上电瞬间为导通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晶体管为NMOS管,所述第一初始化设定单元包括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与第二电压源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时序信号电平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初始化设定单元,连接至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二晶体管在所述时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晶晶,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