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能源谷峰蓄能转换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自上而下设有多层换热管组;每层所述换热管组中包含多条换热管;每个换热管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均导通到所述外壳的外侧;若干汇流通道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外侧,安装位置使同一层的换热管进水端的进水由同一汇流通道汇入;同一层换热管出水端的出水由同一汇流通道导出;相邻两层的汇流通道之间通过导流通道连在一起以在换热管组的层与层之间传导进出水;所述外壳内还设有电加热单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能源谷峰蓄能转换装置
本技术涉及能源
,特别是一种充分利用谷电的能源谷峰蓄能转换装置。
技术介绍
居民生活用电分为峰电和谷电。以时段划分,把用电高峰的时段称为峰段,执行价格较高的峰电价,用电低谷的时段称为谷段,执行价格较低的谷电价。不同城市和区域的时段可能所有不同,峰段大约在8点-22点,谷段大约在22点至次日早8点。在很多场所中,谷电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如果能够提供一种蓄能装置,利用谷电实现能量的存储,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源谷峰蓄能转换装置,适用于在谷电时期启动,积蓄热能,在需要时再释放出来。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能源谷峰蓄能转换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自上而下设有多层换热管组;每层所述换热管组中包含多条换热管;每个换热管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均导通到所述外壳的外侧;若干汇流通道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外侧,安装的位置使同一层的换热管进水端的进水由同一汇流通道汇入;同一层换热管出水端的出水由同一汇流通道导出;相邻两层的汇流通道之间通过导流通道连在一起以在换热管组的层与层之间传导进出水;所述外壳内还设有电加热单元。进一步地,所述多层换热管组的一端连接回水端,另一个端连接供水端,在所述回水端和所述供水端上均设有阀门。进一步地,所述电加热单元电连接控制单元。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包括两个对置的第一立面和第二立面,每条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从第一立面和第二立面导出。进一步地,相邻两层汇流通道的连接方式为:若前一层汇流通道在第一立面用于汇流各换热管的出水端,则前一层汇流通道的尾端通过导流通道连接第一立面后一层汇流通道的进水端;若前一层汇流通道在第一立面用于汇流各换热管的进水端,则前一层汇流通道的尾端通过导流通道连接到第二立面上后一层汇流通道的进水端,从而使得层与层之间的导流通道在第一立面和第二立面上交替排布。进一步地,所述汇流通道和导流通道均为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能够扣在所述外壳上固定,封闭所述换热管的端部。进一步地,所述汇流通道与所述导流通道与所述外壳均为可拆卸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外壳中有多层换热管组和电加热单元,可以接收外部的回水,在用电谷段对回水进行加热,实现谷段电能到热能的能量转换,将能量积蓄起来。在其他状态下,如用电峰段时,停止对回水的加热,输出供水到需要热能的系统中。特别是换热管两端均导通,汇流管道均设置在外壳的外侧,当拆除汇流管道后,就可以检查各个换热管是否发生堵塞等问题,不用打开整个外壳进入到内部,检修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能源谷峰蓄能转换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能源谷峰蓄能转换装置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去掉汇流通道和导流通道后,能源谷峰蓄能转换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能源谷峰蓄能转换装置内部结构的俯视图;图5为能源谷峰蓄能转换装置的侧视图;图6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换热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壳;11-第一立面;12-第二立面;2-换热管;21-进水端;22-出水端;23-内翅片;24-外翅片;3-电加热单元;4-汇流通道;5-导流通道;6-阀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中示出的若干示例性实施方式来描述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应当理解,描述这些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进而实现本技术,而并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本技术的范围。请参考图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能源谷峰蓄能转换装置,包括外壳1,在外壳1内具有多层换热管组,每层的换热管组由多个换热管2组成。换热管2的一端为进水端21,另一端为出水端22,均导通到外壳1的外侧,外壳1的内部还具有电加热单元3。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1大体上呈立方体形状,具有两组平行对置的立面。换热管2从其中一个立面穿入,从另一个与之平行的立面穿出,形成换热管2的进水端21和出水端22。在没有遮挡物的情况,进水端21和出水端22在外壳1的立面上形成点阵式的开孔(如图3所示)。换热管组在外壳1内自上而下的呈层状分布,每一层换热管组中均包括多个在水平方向上间隔排列的换热管2。换热管2的内侧和外侧可以加装翅片,以增大换热面积,提升换热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管2为北京英翔博瑞耐火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高效换热翅片管。这种高效换热翅片管如图6所示,换热管2内部具有多个呈平行间隔排布的内翅片23,外部具有多个与管壁大体垂直设置,沿着周向分布的外翅片24。另外,换热管还可以采用专利技术人专利技术的,记载在中国专利公开文献CN110145956A、CN110345800A中的结构。在一些传统的蓄能装置和换热装置中,热交换管路完全位于外壳的内部,如果当某一换热管发生损坏时,只能停机,由维修人员进入到外壳内部进行检修。但是工人进出外壳需要浪费很多时间,还需要在外壳内寻找问题点,非常的费时费力。为此,本实施例的换热管2直接导通到外壳1的外侧,并通过一条汇流通道4连接同一层换热管2的进水端21,通过另一条汇流通道4连接同一层换热管2的出水端22。利用导流通道5将层与层之间的汇流通道4连接起来,从而将前一层出水端22的出水送入后一层的进水端21。当需要检修时,只需要拆除掉外壳1外侧的汇流通道4,就可以使进水端21和出水端22暴露出来,而且可以观察到换热管路内部的情况,快速找到堵塞位置,从外壳1的外侧就可以发现问题并进行清理,提升了检修和维护的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汇流通道4和导流通道5均采用凹槽状的结构,扣设在外壳表面,封闭各个换热管路的进水端21和出水端22,图1、2中,各个换热管路的进水端和出水端用虚线表示,示意其被汇流通道4遮盖住。进一步地,汇流通道4和导流通道5均采用可拆卸的方式与外壳1连接,用螺栓等连接件连接,这样需要检修时,可以快速拆卸掉汇流通道4。为了方便描述,在下文的实施例中,外壳1的一个立面称为第一立面11,与第一立面11平行的另一个立面为第二立面12。应当理解的是,第一立面11和第二立面12是可以互换的。在第n层换热管组中,所有换热管2的进水端21位于第一立面11上,用一条横向布置的汇流通道4连在一起,形成一种类似于笛型的构造。相应地,各个换热管2的出水端22导通到第二立面12上。第二立面12上的出水端22通过另一条横向布置的汇流通道4连在一起。在第二立面12的汇流通道4的尾端,通过一条竖向布置的导流通道5,连接到第n+1层换热管组的进水端一侧的汇流通道4的首端。按照以上方式交替布置,从而使得各层管热管组之间为立体的S型流道。导流通道5在第一立面11和第二立面12的层与层之间交替设置。在外壳1内部还设有储能物质、换热介质(如水),在电加热单元3的加热下传导热量至换热管路。多层换热管组的一端连接回水端,另一个端连接供水端,在回水端和所述供水端上均设有阀门6。回水端可以接收外部回水,利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能源谷峰蓄能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自上而下设有多层换热管组;每层所述换热管组中包含多条换热管;每个换热管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均导通到所述外壳的外侧;若干汇流通道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外侧,安装位置使同一层的换热管进水端的进水由同一汇流通道汇入;同一层换热管出水端的出水由同一汇流通道导出;相邻两层的汇流通道之间通过导流通道连在一起以在换热管组的层与层之间传导进出水;所述外壳内还设有电加热单元。/n
【技术特征摘要】
1.能源谷峰蓄能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自上而下设有多层换热管组;每层所述换热管组中包含多条换热管;每个换热管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均导通到所述外壳的外侧;若干汇流通道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外侧,安装位置使同一层的换热管进水端的进水由同一汇流通道汇入;同一层换热管出水端的出水由同一汇流通道导出;相邻两层的汇流通道之间通过导流通道连在一起以在换热管组的层与层之间传导进出水;所述外壳内还设有电加热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源谷峰蓄能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换热管组的一端连接回水端,另一个端连接供水端,在所述回水端和所述供水端上均设有阀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源谷峰蓄能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单元电连接控制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源谷峰蓄能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英翔,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英翔博瑞耐火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