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冷式燃烧腔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7179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冷式燃烧腔体结构,包括燃烧腔本体,所述燃烧腔本体内设有隔热腔体,所述隔热腔体的外侧与所述燃烧腔本体的内侧的之间设有密闭的第一空气隔层,在所述燃烧腔本体靠近前端的四周侧面上分别设有若干个第一进风口,在所述隔热腔体靠近后端的四周侧面上分别设有若干个排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第一空气隔层与排风口之间相连通以形成空气由第一进风口流经第一空气隔层后从排风口流出的第一风冷流道,在所述燃烧腔本体外套设有风冷流道组件,所述风冷流道组件的内侧与燃烧腔本体的外侧之间设有密闭的第二空气隔层,在所述风冷流道组件靠近后端的侧面上分别设有若干个第二进风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冷式燃烧腔体结构
本技术特别涉及一种风冷式燃烧腔体结构。
技术介绍
根据市场信息反映,现有家用供热水燃气快速热水器或两用炉内的铜质热交换器在我国某些水质较差区域容易被腐蚀穿透,导致漏水问题出现且漏水的位置主要出现在热交换器的箱体上的盘管部分,采用风冷式燃烧腔体为目前解决铜材质热交换器漏水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现有的风冷式燃烧腔体不能有效的降低腔体表面温度。故此,现有的风冷式燃烧腔体结构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风冷式燃烧腔体结构的降温效果。一种风冷式燃烧腔体结构,包括燃烧腔本体,所述燃烧腔本体内设有隔热腔体,所述隔热腔体的外侧与所述燃烧腔本体的内侧的之间设有密闭的第一空气隔层,在所述燃烧腔本体靠近前端的四周侧面上分别设有若干个第一进风口,在所述隔热腔体靠近后端的四周侧面上分别设有若干个排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第一空气隔层与排风口之间相连通以形成空气由第一进风口流经第一空气隔层后从排风口流出的第一风冷流道,在所述燃烧腔本体外套设有风冷流道组件,所述风冷流道组件的内侧与燃烧腔本体的外侧之间设有密闭的第二空气隔层,在所述风冷流道组件靠近后端的侧面上分别设有若干个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第二空气隔层与第一进风口之间相连通以形成空气由第二进风口流经第二空气隔层后从第一进风口流出的第二风冷流道。第一实施例:所述风冷流道组件的包括上盖板和下盖板,所述上盖板、下盖板分别与燃烧腔本体上对应的上、下侧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空气隔层,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靠近后端的侧面上均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进风口。第二实施例:所述风冷流道组件为上、下、左、右面板组成的外层腔体,所述外层腔体的内侧与燃烧腔本体的外侧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空气隔层,在所述外层腔体靠近后端的四周侧面上分别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进风口。进一步地,所述燃烧腔本体分别与隔热腔体、风冷流道组件之间采用模块化组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冷空气依次流入第二风冷流道和第一风冷流道后,快速地把燃烧腔本体的热量带走,从而起到了快速降温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风冷式燃烧腔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风冷式燃烧腔体结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风冷式燃烧腔体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风冷式燃烧腔体中燃烧腔本体的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一种风冷式燃烧腔体中隔热腔体的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一种风冷式燃烧腔体的2级风冷流道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一种风冷式燃烧腔体的1级风冷流道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如图1-7所示,一种风冷式燃烧腔体结构,包括燃烧腔本体1,所述燃烧腔本体1由上、下、左、右四个表面组成,所述燃烧腔本体1内设有隔热腔体2,所述隔热腔体2由上、下、左、右四个表面组成,所述隔热腔体2的外侧与所述燃烧腔本体1的内侧的之间设有密闭的第一空气隔层3,所述隔热腔体2的前后两端分别与烧腔本体1所对应的前后两端连接从而使隔热腔体2的外侧与所述燃烧腔本体1的内侧的之间形成密闭的第一空气隔层3,在所述燃烧腔本体1靠近前端的四周侧面上分别设有若干个第一进风口10,在所述隔热腔体2靠近后端的四周侧面上分别设有若干个排风口20,所述第一进风口10、第一空气隔层3与排风口20之间相连通以形成空气由第一进风口10流经第一空气隔层3后从排风口20流出的第一风冷流道,在所述燃烧腔本体1外套设有风冷流道组件4,所述风冷流道组件4的内侧与燃烧腔本体1的外侧之间设有密闭的第二空气隔层5,在所述风冷流道组件4靠近后端的侧面上分别设有若干个第二进风口40,所述第二进风口40、第二空气隔层5与第一进风口10之间相连通以形成空气由第二进风口40流经第二空气隔层5后从第一进风口10流出的第二风冷流道。本技术中风冷流道组件4的第一实施例:包括上盖板41和下盖板42,所述上盖板41、下盖板42分别与燃烧腔本体1上对应的上、下侧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空气隔层5,所述上盖板41和下盖板42靠近后端的侧面上均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进风口40,根据热水器燃烧系统设计,上、下表面离火焰燃烧距离较近,导致温度比左、右两面的温度高,因此通过上盖板41、下盖板42与燃烧腔本体1之间形成第二风冷流道,从而实现2级风冷降温的流道结构,提高降温效率,且该设计左、右依旧采用1级风冷降温的流道结构,节省组件,提高安装效率以及生产费用。本技术中所述风冷流道组件4的第二实施例:所述风冷流道组件4为上、下、左、右面板组成的外层腔体43,所述外层腔体43的内侧与燃烧腔本体1的外侧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空气隔层5,在所述外层腔体43靠近后端的四周侧面上分别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进风口40,外层腔体43与燃烧腔本体1之间形成的第二风冷流道,使上、下、左、右四面均采用2级风冷降温的流道结构,能够大大提高降温效率。本技术中第一进风口10、第二进风口40和排风口20均可根据设计需要排列成不同形状,如:一字型,第一进风口10、第二进风口40和排风口20的出风面积可根据腔体实际大小进行调节。本技术所述燃烧腔本体1分别与隔热腔体2、风冷流道组件4之间采用模块化组装,燃烧腔本体1分别与隔热腔体2、风冷流道组件4之间可通过螺钉固定或铆钉连接等方式组合而成,从而有效提高拆装效率。1级冷风流道在工作时,冷风由第一进风口10进入,流经第一空气隔层3后从排风口20排出,从而将燃烧腔本体1的热量带出,起到降温的作用。2级冷风流道在工作时,冷风由第二进风口40进入流经第二空气隔层5后从第一进风口10进入第一空气隔层,并从排风口20排出,冷空气通过对应的风冷流道后快速地把燃烧腔本体1的热量带走,起到了快速降温的作用。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最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原则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补充和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冷式燃烧腔体结构,包括燃烧腔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腔本体(1)内设有隔热腔体(2),所述隔热腔体(2)的外侧与所述燃烧腔本体(1)的内侧的之间设有密闭的第一空气隔层(3),在所述燃烧腔本体(1)靠近前端的四周侧面上分别设有若干个第一进风口(10),在所述隔热腔体(2)靠近后端的四周侧面上分别设有若干个排风口(20),所述第一进风口(10)、第一空气隔层(3)与排风口(20)之间相连通以形成空气由第一进风口(10)流经第一空气隔层(3)后从排风口(20)流出的第一风冷流道,在所述燃烧腔本体(1)外套设有风冷流道组件(4),所述风冷流道组件(4)的内侧与燃烧腔本体(1)的外侧之间设有密闭的第二空气隔层(5),在所述风冷流道组件(4)靠近后端的侧面上分别设有若干个第二进风口(40),所述第二进风口(40)、第二空气隔层(5)与第一进风口(10)之间相连通以形成空气由第二进风口(40)流经第二空气隔层(5)后从第一进风口(10)流出的第二风冷流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冷式燃烧腔体结构,包括燃烧腔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腔本体(1)内设有隔热腔体(2),所述隔热腔体(2)的外侧与所述燃烧腔本体(1)的内侧的之间设有密闭的第一空气隔层(3),在所述燃烧腔本体(1)靠近前端的四周侧面上分别设有若干个第一进风口(10),在所述隔热腔体(2)靠近后端的四周侧面上分别设有若干个排风口(20),所述第一进风口(10)、第一空气隔层(3)与排风口(20)之间相连通以形成空气由第一进风口(10)流经第一空气隔层(3)后从排风口(20)流出的第一风冷流道,在所述燃烧腔本体(1)外套设有风冷流道组件(4),所述风冷流道组件(4)的内侧与燃烧腔本体(1)的外侧之间设有密闭的第二空气隔层(5),在所述风冷流道组件(4)靠近后端的侧面上分别设有若干个第二进风口(40),所述第二进风口(40)、第二空气隔层(5)与第一进风口(10)之间相连通以形成空气由第二进风口(40)流经第二空气隔层(5)后从第一进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桂安李志敏朱莲宗陈俊邓飞忠仇明贵潘叶江
申请(专利权)人: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