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泄漏的微正压内循环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87164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是关于一种防泄漏的微正压内循环净化系统,涉及净化技术领域,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防泄漏的微正压内循环净化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防泄漏的微正压内循环净化系统包括:正压舱室;净化舱;第一循环风管分别连通所述正压舱室的入风口以及所述净化舱出风口;第二循环风管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净化舱入风口;循环风机的入风口设置于所述正压舱内,所述循环风机的出风口可拆卸地连通所述第二循环风管的第二端口;其中所述净化舱内设置有净化单元,所述净化单元用于对由所述净化舱入口向所述净化舱出口方向流动的气体进行污染物净化,不会导致外部的污染气体泄漏进入正压舱室、净化舱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泄漏的微正压内循环净化系统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净化
,特别是涉及一种内循环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当外界洁净的空气被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大面积污染后,需要对该地区的人员紧急建立一套隔离防护体系,为该地区的人员提供一安全可靠的洁净生存空间。其中,发生污染的事故通常具有地点随机性、时间随机性的特点,因此,使得隔离防护系统应当具备有快速组装以及高机动性的特性,从而能够将隔离防护系统由设备存储场所快速的运送至污染事故场地,并对隔离防护系统进行快速的组装。隔离防护系统若是采用整体式结构,虽然密封性能较好,但是由于体积较大,机动性较差。为了隔离防护系统的高机动性能,其通常由多个零部件组装构成,将多个零部件打包运送至事故地点后,完成隔离防护系统的组装工作。其中,多个零部件之间通过风管连接,如何实现各个风管的低成本、高效、快速、稳定密封,防止外部的污染气体进入隔离防护系统内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需要克服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内循环净化系统,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内循环净化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泄漏的微正压内循环净化系统,包括:正压舱室;净化舱;第一循环风管,分别连通所述正压舱室的入风口以及所述净化舱出风口;第二循环风管,所述第二循环风管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净化舱入风口;循环风机,所述循环风机的入风口设置于所述正压舱内,所述循环风机的出风口可拆卸地连通所述第二循环风管的第二端口;其中所述净化舱内设置有净化单元,所述净化单元用于对由所述净化舱入口向所述净化舱出口方向流动的气体进行污染物净化。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可选的,前述的防泄漏的微正压内循环净化系统,其中所述循环风机设置于所述正压舱内。可选的,前述的防泄漏的微正压内循环净化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循环风管的第二端口伸入所述正压舱内预设距离,与所述循环风机的入风口连通。可选的,前述的防泄漏的微正压内循环净化系统,其中所述净化单元的风阻压力大于所述正压舱室内的正压力。可选的,前述的防泄漏的微正压内循环净化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循环风管内形成正压风道。可选的,前述的防泄漏的微正压内循环净化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循环风管内形成正压风道。可选的,前述的防泄漏的微正压内循环净化系统,其中还包括:功能设备,设置于所述正压舱内。可选的,前述的防泄漏的微正压内循环净化系统,其中所述功能设备包括制热设备、制冷设备中的至少一个。可选的,前述的防泄漏的微正压内循环净化系统,其中还包括:正压维持设备,与所述正压舱室或所述净化舱连通。可选的,前述的防泄漏的微正压内循环净化系统,其中所述正压舱室的工作压力在1.013×105+20Pa至1.013×105+100Pa。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技术方案提供的防泄漏的微正压内循环净化系统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将循环风机设置于正压舱室一侧,若是净化单元的风阻过高,启动循环风机后,由于净化单元阻力大于正压舱室的正压,导致循环风机的入风口产生负压的情况下,相对于上述技术,由于循环风机的入风口设置于所述正压舱内,不会导致与循环风机的出风口连接的第二循环风管同样会处于负压,相反的,还会使第二循环风管保持于更高的正压下,若是,第二循环风管管壁发生损坏,或是,第二循环风管和正压舱室的连接处、第二循环风管和净化舱的连接处密封不严,第二循环风管内气体会向外部发生泄漏,而不会导致外部的污染气体泄漏进入正压舱室、净化舱内。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循环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防泄漏的微正压内循环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具体的防泄漏的微正压内循环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具体的防泄漏的微正压内循环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防泄漏的微正压内循环净化系统净化舱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实施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内循环净化系统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内循环净化系统包括:正压舱室10、净化舱20、第一循环风管30、第二循环风管40以及循环风机50。第一循环风管30分别可拆卸地连通所述正压舱室10的入风口以及所述净化舱20出风口;第二循环风管40的第一端口可拆卸地连通所述净化舱20入风口;循环风机50设置于所述净化舱20内,所述循环风机50的入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循环风管40的第二端口。其中,净化舱20内设置有净化单元60,所述净化单元60用于对由所述净化舱20入口向所述净化舱20出口方向流动的气体进行污染物净化。需要说明的是,正压舱室10内的工作压力为正压,正压的压力应当理解为相对于正压舱室10外部的大气环境而言,即,正压舱室10内的工作压力大于正压舱室10外部的大气环境的压力。在某些特定的需求下,正压舱室10内的工作压力需要保持在微正压状态,其压力可以在1.013×105+20Pa至1.013×105+100Pa之间。正压舱室10的压力维持方式,可以与正压舱室10或所述净化舱20连通的正压维持设备实现。正压维持设备可以为净化通风装置,净化通风装置能够将外界的污染气体净化后,将洁净的空气通入正压舱室10,使正压舱室10的压力维持于1.013×105+20Pa至1.013×105+100Pa之间。一方面,对应于特殊的使用环境,微正压状态是出于节能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指标(发生灾害被污染空气的地区,通常为断电地区,需要通过燃油发电,或是自备电池供电),微正压状态相较于高压状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电能。另一方面,微正压状态可以满足特殊设备的压力要求。再一方面,对于适用于人员使用的空间,可以满足人员的舒适压力要求。净化单元60可以采用活性炭等滤材,循环风机50在启动后,净化单元60的滤材会产生风阻。技术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泄漏的微正压内循环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正压舱室;/n净化舱;/n第一循环风管,分别连通所述正压舱室的入风口以及所述净化舱出风口;/n第二循环风管,所述第二循环风管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净化舱入风口;/n循环风机,所述循环风机的入风口设置于所述正压舱内,所述循环风机的出风口可拆卸地连通所述第二循环风管的第二端口;其中/n所述净化舱内设置有净化单元,所述净化单元用于对由所述净化舱入口向所述净化舱出口方向流动的气体进行污染物净化。/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710 CN 20202135775011.一种防泄漏的微正压内循环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正压舱室;
净化舱;
第一循环风管,分别连通所述正压舱室的入风口以及所述净化舱出风口;
第二循环风管,所述第二循环风管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净化舱入风口;
循环风机,所述循环风机的入风口设置于所述正压舱内,所述循环风机的出风口可拆卸地连通所述第二循环风管的第二端口;其中
所述净化舱内设置有净化单元,所述净化单元用于对由所述净化舱入口向所述净化舱出口方向流动的气体进行污染物净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泄漏的微正压内循环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风机设置于所述正压舱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泄漏的微正压内循环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循环风管的第二端口伸入所述正压舱内预设距离,与所述循环风机的入风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泄漏的微正压内循环净化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勇王鹏王俊涛王颖张春王春阳解洪国孙书运苗月航孟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同方洁净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