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温差能发电装置排水的立柱式平台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6897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备温差能发电装置排水的立柱式平台,包括平台主体和上层建筑甲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主体和上层建筑甲板之间设置有混合水舱,所述混合水舱设置有入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入水口与温差能发电装置的排水口连接,所述出水口与排水管或中央井连接,所述中央井或排水管底部为敞口结构。本方案提出的立柱式平台,解决了第一代或第二代立柱式平台在用于温差能发电时的海水排放问题,避免了海水温度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备温差能发电装置排水的立柱式平台
本技术涉及一种第一代或第二代的立柱式平台,尤其涉及一种具备温差能发电装置排水的第一代或第二代立柱式平台。
技术介绍
温差能发电时,发电装置会产生大量较低温度的海水,如果直接排放会造成温度污染,需将发电装置产生的低温海水排至特定的温度层。温差能发电装置通过抽取1000米深层4℃的低温海水,同时从海上抽取20℃以上的较高温海水,通过温差发电,低温海水大约升值7℃,较高温海水大约降至20℃,两者混合后,大约形成14℃左右的较冷海水需排放。如果直接排放在海面,则会形成温度污染,需另辟蹊径将大量的14℃左右的较冷海水排放在与之同温的海水层。传统的立柱式平台,如第一代及第二代立柱式平台,是针对油气开发的特点而设计的,对于温差能发电技术而言,锲合度不是很高,需要将第一代及第二代立柱式平台进行技术改进,才能适应温差能发电技术排放海水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第一代或第二代立柱式平台上布置温差能发电装置后,使其能够满足低温海水排放需求。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具备温差能发电装置排水的立柱式平台,包括平台主体,所述平台主体上部设置有混合水舱,所述混合水舱设置有入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入水口与温差能发电装置的排水口连接,所述出水口与排水管或中央井连接,所述中央井或排水管底部为敞口结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混合水舱包括舱首和舱尾,所述舱首和舱尾之间存在连续坡度,所述舱首在坡度高程最高处,所述舱尾在坡度高程最低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排水管设置在平台主体内,所述排水管与平台主体平行设置。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抽水泵,所述抽水泵的抽水口设置在平台主体外侧,所述抽水泵的出水口与混合水舱入水口相连。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混合水舱包括前置混合舱、后置混合舱,所述前置混合舱和后置混合舱之间通过连接水舱连接,所述连接水舱的横截面比后置混合舱和/或前置混合舱的横截面要小。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抽水泵的出水口与温差能发电装置排水口通过Y型汇流阀形成总排水口,所述总排水口与混合水舱入水口或中央井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后置混合舱的尾端设置有排水舱,所述排水舱的横截面比后置混合舱横截面要小,所述出水口设置在排水舱上;所述入水口设置在前置混合舱的前端。另一种具备温差能发电装置排水的立柱式平台方案,不设置混合水舱,直接将温差能发电装置的排水口和抽水泵的出水口与中央井相连或抽水泵的出水口与温差能发电装置的排水口通过Y型汇流阀形成总排水口,总排水口与中央井连接。本方案提出的具备温差能发电装置排水的立柱式平台,使第一代或第二代立柱式平台在用于温差能发电时,解决温差能发电装置14℃左右的较冷海水排放问题,避免了海水温度污染。附图说明图1为第一代立柱式平台的平台主体透视结构图。图2为第一代立柱式平台设置混合水舱的透视结构图。图3为第一代立柱式平台设置混合水舱和排水管透视结构图。图4为第二代立柱式平台的平台主体透视结构图。图5为第二代立柱式平台设置混合水舱的透视结构图。图6为第二代立柱式平台设置混合水舱和排水管透视结构图。图7为混合水舱立体结构图。图8为通过中央井排水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通过排水管排水的局部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1至9对本方案的立柱式平台进行详细说明。参见图1和图4,第一代立柱式平台和第二代立柱式平台的主体部分都是由硬舱、中间段和软舱三部分构成。第二代立柱式平台和第一代立柱式平台相比主要不同就是采用桁架作为中间段连接硬舱和软舱,两者硬舱部分的结构是一致的。参见图2、3、5和6,本方案以第一代和第二代立柱式平台为例进行详细说明。本方案的具备温差能发电装置排水的立柱式平台,包括平台主体1和上层建筑甲板,上层建筑甲板上安装有温差能发电装置。在平台主体1上部设置有混合水舱2,混合水舱2的外侧边与平台主体1外侧边相匹配。所述混合水舱2可以是一个整体的水舱也可以是由多个水舱组合而成。在采用多个水舱组合的方案时,多个水舱之间是导通的。一种采用多个水舱的混合水舱2包括前置混合舱21、后置混合舱23,所述前置混合舱21和后置混合舱23之间通过连接水舱22连接,所述连接舱的横截面比后置混合舱的横截面和前置混合舱的横截面都要小。无论是采用一个舱室的混合水舱2,还是采用由多个舱室的混合水舱2,其均有明显的舱首211和舱尾231特征,并且舱底有连续的坡度,舱首211在坡度高程最高处,舱尾231在坡度高程最低处。舱首211至少比舱尾231要高出一部分。14℃左右的较冷海水从舱首211进入混合水舱2,在重力作用下,流至舱尾231,在舱尾231设置有排水舱24,排水舱与中央井11或排水管3连接。这样,14℃左右的较冷海水就排入中央井11或排水管3中,随着时间的进行,整个中央井11或排水管3都充满14℃左右的较冷海水,最终14℃左右的较冷海水通过中央井11或排水管3底部排进大海。当使用由多个舱室组成的混合水舱2时,由于连接水舱22段变窄,会形成水流的堆积,更加利于海水的混合混合水舱2采用多个舱室方案时,舱首211设置在前置混合舱21前端,舱尾231设置在后置混合舱23后端。混合水舱的入水口设置在舱首211处,混合水舱的出水口设置在舱尾231处;当设置有排水舱24时,混合水舱的出水口设置在排水舱24上,所述排水舱的横截面比后置混合舱的横截面要小。混合水舱的入水口与温差能发电装置的排水口连接,所述混合水舱的出水口与排水管3或中央井11连接,所述中央井11或排水管3底部与海水导通。所述排水管3垂向设置在平台主体1内部,排水管3可以设置在中央井11内也可以设置在中央井11四周的隔离舱内。排水管3顶部与舱尾231或排水舱24相连,底部延伸至平台连续柱体的底部与大海相通,这样将混合水舱2内的水排入大海。在某些对温度污染要求不高的海域,可以将温差能发电后的较低温海水与海面较高温海水直接排在中央井11或排水管3内,在其中混合后经月池底部排出。当在对温度污染要求较高的海域直接如此操作很难满足要求,主要原因是中央井11或排水管3底部的温度要高于14℃左右的较冷海水,这种情况下需按比例从而从海平面抽取温度较高的海水排进混合水舱2,在混合水舱2内将海水混合至特定温度后排进中央井11或排水管3。通过抽水泵,将抽水泵的抽水口设置在平台主体1外侧海面,所述抽水泵的出水口与温差能发电装置排水口通过Y型汇流阀形成总排水口,所述总排水口连接至排水管3或中央井11进行排水。将两种海水通过混合水舱2混合后直接排在排水管3或中央井11内,经排水管3或中央井11底部排出。上述结构设计同时适用于第一代立柱式平台和第二代立柱式平台,注意到第二代立柱式平台有桁架结构,在形式上一般而言中央井11底部离海面更近,所处的海水层温度更加高,在混合海水时,需要抽取海表面较高温度海水的水量要更多。温差能发电装置的抽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具备温差能发电装置排水的立柱式平台,包括平台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主体上部设置有混合水舱,所述混合水舱设置有入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入水口与温差能发电装置的排水口连接,所述出水口与排水管或中央井连接,所述中央井或排水管底部为敞口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具备温差能发电装置排水的立柱式平台,包括平台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主体上部设置有混合水舱,所述混合水舱设置有入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入水口与温差能发电装置的排水口连接,所述出水口与排水管或中央井连接,所述中央井或排水管底部为敞口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温差能发电装置排水的立柱式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水舱包括舱首和舱尾,所述舱首和舱尾之间存在连续坡度,所述舱首在坡度高程最高处,所述舱尾在坡度高程最低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温差能发电装置排水的立柱式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设置在平台主体内,所述排水管与平台主体平行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温差能发电装置排水的立柱式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抽水泵,所述抽水泵的抽水口设置在平台主体外侧,所述抽水泵的出水口与混合水舱入水口相连。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徐杰陈巍旻刘富斌周志清
申请(专利权)人:惠生南通重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