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加固减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6793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加固减震结构,包括混凝土基座,所述混凝土基座上表面中部垂直浇筑有承重柱,所述承重柱外侧安装有加固套筒,所述加固套筒包括左加固筒和右加固筒,所述左加固筒外壁左侧中部和右加固筒外壁右侧中部均转动连接有加缓冲杆,所述缓冲杆底部与连接座上表面中部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座置于缓冲座内中部且缓冲座通过锚固螺栓与混凝土基座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缓冲弹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左加固筒和右加固筒,可以对承重柱起到很好的加固效果,避免承重柱在受到震动时出现断柱现象,提高对承重柱的加固效果,且通过左固定框和右固定框内壁的防震胶垫,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对承重柱的防护效果,较为实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加固减震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减震
,具体为一种建筑加固减震结构。
技术介绍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现有建筑基桩在地震晃动的过程中容易变形,从而使建筑物发生倾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公告号为CN209413335U,一种建筑加固减震结构,包括承重柱,所述承重柱的外侧上环绕贴合有多个固定板,每个所述固定板上均设有连接机构,且多个固定板均通过连接结构相互固定在一起,每个所述固定板远离承重柱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柱,每个所述支柱的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支杆,每个所述支杆远离支柱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每个所述安装板靠近承重柱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减震机构,且每个减震机构均贴合在承重柱的外侧壁上。上述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以下缺陷:1.上述技术并不能对承重柱起到很好的加固效果,在承重柱受到震动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断柱。2.上述技术其底部的支脚并没有进行固定,极大的影响了该结构的减震效果,并不实用。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建筑加固减震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加固减震结构,通过左加固筒和右加固筒,可以对承重柱起到很好的加固效果,避免承重柱在受到震动时出现断柱现象,提高对承重柱的加固效果,且通过左固定框和右固定框内壁的防震胶垫,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对承重柱的防护效果,较为实用,通过缓冲杆、连接座、第一缓冲弹簧和第二缓冲弹簧的配合使用,当承重柱受到震动时,缓冲杆带动连接座对第一缓冲弹簧进行压缩,对第二缓冲弹簧进行拉伸,第一缓冲弹簧和第二缓冲弹分别在压缩和拉伸的过程中起到缓冲耗能的效果,抗震效率高,吸能效果好,提高该结构的减震效果,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加固减震结构,包括混凝土基座,所述混凝土基座上表面中部垂直浇筑有承重柱,所述承重柱外侧安装有加固套筒,所述加固套筒包括左加固筒和右加固筒,所述左加固筒外壁左侧中部和右加固筒外壁右侧中部均转动连接有加缓冲杆,所述缓冲杆底部与连接座上表面中部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座置于缓冲座内中部且缓冲座通过锚固螺栓与混凝土基座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缓冲弹簧,所述第一缓冲弹簧左端与缓冲座内壁左侧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缓冲弹簧,所述第二缓冲弹簧右端与缓冲座内壁右侧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左加固筒和右加固筒均呈半圆形且左加固筒和右加固筒水平相向分布。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左加固筒和右加固筒一侧连接处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且左加固筒和右加固筒的另一侧连接处通过固定螺栓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左加固筒和右加固筒内壁均设置有防震胶垫。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缓冲座与连接座连接处开设有滑槽,所述连接座底部固定连接有滑轨,所述连接座通过滑轨与滑槽滑动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的建筑加固减震结构,通过左加固筒和右加固筒,可以对承重柱起到很好的加固效果,避免承重柱在受到震动时出现断柱现象,提高对承重柱的加固效果,且通过左固定框和右固定框内壁的防震胶垫,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对承重柱的防护效果,较为实用。2.本技术的建筑加固减震结构,通过缓冲杆、连接座、第一缓冲弹簧和第二缓冲弹簧的配合使用,当承重柱受到震动时,缓冲杆带动连接座对第一缓冲弹簧进行压缩,对第二缓冲弹簧进行拉伸,第一缓冲弹簧和第二缓冲弹分别在压缩和拉伸的过程中起到缓冲耗能的效果,抗震效率高,吸能效果好,提高该结构的减震效果。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建筑加固减震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建筑加固减震结构的加固套筒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混凝土基座,2锚固螺栓,3缓冲座,4第一缓冲弹簧,5连接座,6缓冲杆,7加固套筒,8承重柱,9固定螺栓,10滑轨,11滑槽,12左加固筒,13防震胶垫,14转轴,15右加固筒,16第二缓冲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本技术中提供的用电器的型号仅供参考。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更换功能相同的不同型号用电器,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加固减震结构,包括混凝土基座1,所述混凝土基座1上表面中部垂直浇筑有承重柱8,所述承重柱8外侧安装有加固套筒7,所述加固套筒7包括左加固筒12和右加固筒15,所述左加固筒12外壁左侧中部和右加固筒15外壁右侧中部均转动连接有加缓冲杆6,所述缓冲杆6底部与连接座5上表面中部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座5置于缓冲座3内中部且缓冲座3通过锚固螺栓2与混凝土基座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5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缓冲弹簧4,所述第一缓冲弹簧4左端与缓冲座3内壁左侧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5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缓冲弹簧16,所述第二缓冲弹簧16右端与缓冲座3内壁右侧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述左加固筒12和右加固筒15均呈半圆形且左加固筒12和右加固筒15水平相向分布。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左加固筒12和右加固筒15一侧连接处通过转轴14转动连接且左加固筒12和右加固筒15的另一侧连接处通过固定螺栓9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述左加固筒12和右加固筒15内壁均设置有防震胶垫13,通过防震胶垫13,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对承重柱8的防护效果。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缓冲座3与连接座5连接处开设有滑槽11,所述连接座5底部固定连接有滑轨10,所述连接座5通过滑轨10与滑槽11滑动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为一种建筑加固减震结构,包括1混凝土基座,2锚固螺栓,3缓冲座,4第一缓冲弹簧,5连接座,6缓冲杆,7加固套筒,8承重柱,9固定螺栓,10滑轨,11滑槽,12左加固筒,13防震胶垫,14转轴,15右加固筒,16第二缓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加固减震结构,包括混凝土基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基座(1)上表面中部垂直浇筑有承重柱(8),所述承重柱(8)外侧安装有加固套筒(7),所述加固套筒(7)包括左加固筒(12)和右加固筒(15),所述左加固筒(12)外壁左侧中部和右加固筒(15)外壁右侧中部均转动连接有加缓冲杆(6),所述缓冲杆(6)底部与连接座(5)上表面中部转动连接;/n所述连接座(5)置于缓冲座(3)内中部且缓冲座(3)通过锚固螺栓(2)与混凝土基座(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5)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缓冲弹簧(4),所述第一缓冲弹簧(4)左端与缓冲座(3)内壁左侧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5)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缓冲弹簧(16),所述第二缓冲弹簧(16)右端与缓冲座(3)内壁右侧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加固减震结构,包括混凝土基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基座(1)上表面中部垂直浇筑有承重柱(8),所述承重柱(8)外侧安装有加固套筒(7),所述加固套筒(7)包括左加固筒(12)和右加固筒(15),所述左加固筒(12)外壁左侧中部和右加固筒(15)外壁右侧中部均转动连接有加缓冲杆(6),所述缓冲杆(6)底部与连接座(5)上表面中部转动连接;
所述连接座(5)置于缓冲座(3)内中部且缓冲座(3)通过锚固螺栓(2)与混凝土基座(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5)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缓冲弹簧(4),所述第一缓冲弹簧(4)左端与缓冲座(3)内壁左侧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5)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缓冲弹簧(16),所述第二缓冲弹簧(16)右端与缓冲座(3)内壁右侧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盈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鑫筑博建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