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
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减振研究
,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
技术介绍
目前,有些工程的建筑物所处的地下水位较浅、或箱基筏基埋置深度较深的地区,建筑基础的底面往往处于地下水位以下,并且由于建筑结构层数不高导致单位面积结构自重较小,需要考虑抗浮设计。常用的抗浮设计为抗拔桩,抗拔桩的竖向设置势必会使原属二维的平面箱基筏基底面向三维方向扩展,从而使目标建筑悬置困难,另外对于桩基础地区,对基础进行减振处理也面临相似的问题。针对这两类问题,可行的办法是采用活塞式抗拔桩创新体系,以克服采用抗浮桩后目标建筑较难悬置的技术难题,但这种体系是否能够按照设计方案达到预期效果,最有效的办法是采用振动台模型试验或原位模型试验,因此亟需设计一种试验可行、且能代表体系核心思想的试验模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该试验模型包括第一基础底板和与第一基础底板间隔设置的第二基础底板,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n建筑模型,包括建筑基础,所述建筑基础包括第一基础底板和设于所述第一基础底板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一基础底板间隔设置的第二基础底板;/n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基础底板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一基础底板之间限定有支撑腔;/n活动连接件,包括防脱部和连接部,所以防脱部悬置于所述支撑腔内,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防脱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基础底板相连;/n减振垫层,所述减振垫层设于所述支撑腔内,且设于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二基础底板之间;/n其中,所述活动连接件适于相对所述支撑腔升降运动并调整所述第一基础底板与所述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筑模型,包括建筑基础,所述建筑基础包括第一基础底板和设于所述第一基础底板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一基础底板间隔设置的第二基础底板;
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基础底板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一基础底板之间限定有支撑腔;
活动连接件,包括防脱部和连接部,所以防脱部悬置于所述支撑腔内,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防脱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基础底板相连;
减振垫层,所述减振垫层设于所述支撑腔内,且设于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二基础底板之间;
其中,所述活动连接件适于相对所述支撑腔升降运动并调整所述第一基础底板与所述第二基础底板之间的间距,以模拟所述减振垫层在不同压力作用下的减振效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底板、围设在所述底板的周侧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其中,所述支撑底板与所述第一基础底板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基础底板的底部相连,以限定出所述支撑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设于支撑腔内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围设在所述支撑底板上并依次连接,以与所述第一基础底板之间限定出安装腔,所述防脱部设于所述安装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支撑底板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度可调抗拔双层基础建筑结构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底板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中的至少一者的厚度相适配,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中的至少一者适于与所述限位槽紧配合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必灯,邬玉斌,宋瑞祥,喻烟,雷金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