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3D微生物培养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6565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层3D微生物培养皿,包括皿体,所述皿体内套设有皿筒,所述皿筒与所述皿体螺纹连接,所述皿筒上还设置有皿盖;所述皿筒远离所述皿体底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开口,相对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套接滤膜第二开口;通过旋转皿筒,可以实现调节皿筒相对于皿体的高度,可以根据添加培养液的用量、微生物的培养条件或者用户的其他需要对皿筒进行调节,进而调节滤膜的高度;设置环形滞留槽能够阻挡皿筒内壁上水蒸气冷凝后形成的水滴下流,避免了水滴冲入培养液中破坏微生物群的生活环境,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层3D微生物培养皿
本技术属于微生物培养皿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层3D微生物培养皿。
技术介绍
传统的微生物培养多是采用2D微生物培养,但是微生物实际生活的环境要远远复杂得多。2D培养的微生物在形态发生、生长分化以及对药物的反应等方面都与真是情况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近年来出现了3D微生物培养技术。现有的一些3D微生物培养就需要尽可能的模拟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使得培养出来的微生物的效果与实际生活中的接近。比如在微生物侵袭研究领域,一般需要设置一张孔径很小的滤膜,使得微生物不能自由穿过。只有特定的微生物才能穿过,以此来模拟生物体内的环境。而现有一般是采用一个大型的培养皿,然后在中间挂放一个无底的圆筒,圆筒底部套设滤膜。但是这样不方便对滤膜的高度进行调节,同时微生物在培养的过程中会产生水蒸气。水蒸气在圆筒壁冷凝下流,可能会对微生物造成冲击,破坏微生物群,影响最终的实验结果。因此急需一种方便调节滤膜高低并且能够阻挡水滴下流的3D微生物培养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层3D微生物培养皿,能够通过调节螺纹,来调节皿筒的高度,进而调节滤膜的高度,同时还设置了环形滞留槽来阻挡水滴下流。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层3D微生物培养皿,包括皿体,所述皿体内套设有皿筒,所述皿筒与所述皿体螺纹连接,所述皿筒上还设置有皿盖;所述皿筒远离所述皿体底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开口,相对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套接滤膜的第二开口。优选的,所述皿筒的外壁设置有第一螺纹,所述皿体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相互配合的第二螺纹。优选的,所述第二螺纹设置在所述皿体上靠近所述皿盖的一侧,所述第一螺纹设置在所述皿筒上靠近第一开口的一侧。优选的,所述皿体和所述皿盖的横截面面积相同,且所述皿盖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螺纹的宽度。优选的,所述皿筒的内侧壁水平设置有环形滞留槽,所述环形滞留槽用于对下流水滴进行阻拦。优选的,所述环形滞留槽的横截面包括矩形或者扇形。优选的,所述环形滞留槽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皿筒高度的1/4处和3/4处。优选的,所述皿筒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导流孔,所述导流孔与所述环形滞留槽连通。优选的,所述导流孔的数量为6个,且6个所述导流孔沿着所述环形滞留槽的环绕方向均匀分布。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旋转皿筒,可以实现调节皿筒相对于皿体的高度,可以根据添加培养液的用量、微生物的培养条件或者用户的其他需要对皿筒进行调节,进而调节滤膜的高度。设置环形滞留槽能够阻挡皿筒内壁上水蒸气冷凝后形成的水滴下流,避免了水滴冲入培养液中破坏微生物群的生活环境,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爆炸图;图4为本技术的皿筒结构图。元件符号说明1、皿盖;2、皿体;3、皿筒;21、第二螺纹;31、第一螺纹;32、环形滞留槽;321、导流孔。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双层3D微生物培养皿,包括皿体2,皿体2内套设有皿筒3,皿筒3与皿体2螺纹连接,皿筒3上还设置有皿盖1;皿筒3远离皿体2底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开口,相对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套接滤膜的第二开口。通过旋转皿筒3,可以实现调节皿筒3相对于皿体2的高度,可以根据添加培养液的用量、微生物的培养条件或者用户的其他需要对皿筒3进行调节,进而调节滤膜的高度。请参阅图2和图3,本实施例的皿筒3的外壁设置有第一螺纹31,皿体2的内壁设置有与第一螺纹31相互配合的第二螺纹21。第一螺纹31和第二螺纹21的牙距可以设置很大,比如1-3mm,方便用户对其进行清洗。本实施例的第二螺纹21设置在皿体2上靠近皿盖1的一侧,第一螺纹31设置在皿筒3上靠近第一开口的一侧。用户直接将第一螺旋旋入第二螺纹21,这个过程中,皿筒3的高度逐渐降低,同时也降低了滤膜的高度。达到了调节滤膜的效果。可以根据营养液的深度和其他条件预先将皿筒3调到合适的高度。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皿体2和皿盖1的横截面面积相同,且皿盖1的深度大于第一螺纹31的宽度。即使是皿筒3没有旋入皿体2的时候,即皿筒3放置在皿体2上,此时皿筒3的位置最高,皿盖1也能将皿筒3覆盖,保证皿盖1和皿体2之间的密封性。皿盖1可以直接扣合在皿体2上,防止外界大气对培养皿内部的环境造成干扰。请参阅图2和图3,本实施例的皿筒3的内侧壁水平设置有环形滞留槽32,环形滞留槽32用于对下流水滴进行阻拦。微生物培养过程的水蒸气会在温度较低的皿筒3上冷凝,若没有设置环形滞留槽32,冷凝形成的水滴就会直接冲入下方的微生物中,并破坏微生物群落的生态环境。由于微生物培养过程中产生的水滴不会太多,当水滴流动到环形滞留槽32时,会在环形滞留槽32中停留。即使一些较为特殊的微生物产生了较多的水滴,与水滴直接从高处流下相比,环形滞留槽32也能起到减速作用,进而减小了水滴流下对微生物的冲击力。本实施例的环形滞留槽32的横截面包括矩形或者扇形。扇形的结构更容易清洗干净,矩形的结构容纳的液体会更多。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针对不同特性的菌种选用不同的结构。请参阅图4,本实施例的环形滞留槽3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皿筒3高度的1/4处和3/4处。两个环形滞留槽32能够对水滴形成分区存储,并且即使高处位置的环形滞留槽32装满之后,也能够缓慢的流动到下面的环形滞留槽32中,起到分级减速的作用。请参阅图2至图4,本实施例的皿筒3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导流孔321,导流孔321与环形滞留槽32连通。导流孔321能够将环形滞留槽32中的液体缓缓导出到皿筒3外壁,避免了水滴直接对皿筒3内微生物的冲击,并且还提高了环形滞留槽32对水滴的容量。本实施例的导流孔321的数量为6个,且6个导流孔321沿着环形滞留槽32的环绕方向均匀分布。能够将环形滞留槽32中的水液均匀缓慢的引导出去,降低环形滞留槽32中水滴下流的可能性。以上公开的仅为本技术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层3D微生物培养皿,其特征在于,包括皿体(2),所述皿体(2)内套设有皿筒(3),所述皿筒(3)与所述皿体(2)螺纹连接,所述皿筒(3)上还设置有皿盖(1);所述皿筒(3)远离所述皿体(2)底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开口,相对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套接滤膜的第二开口;所述皿筒(3)的内侧壁水平设置有环形滞留槽(32),所述环形滞留槽(32)用于对下流水滴进行阻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3D微生物培养皿,其特征在于,包括皿体(2),所述皿体(2)内套设有皿筒(3),所述皿筒(3)与所述皿体(2)螺纹连接,所述皿筒(3)上还设置有皿盖(1);所述皿筒(3)远离所述皿体(2)底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开口,相对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套接滤膜的第二开口;所述皿筒(3)的内侧壁水平设置有环形滞留槽(32),所述环形滞留槽(32)用于对下流水滴进行阻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3D微生物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皿筒(3)的外壁设置有第一螺纹(31),所述皿体(2)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31)相互配合的第二螺纹(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层3D微生物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纹(21)设置在所述皿体(2)上靠近所述皿盖(1)的一侧,所述第一螺纹(31)设置在所述皿筒(3)上靠近第一开口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建宁刘逸宁梁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安迪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