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肛肠病术后中药栓置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5422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1: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肛肠病术后中药栓置入装置,包括置入管、顶杆;所述置入管为设有刻度线的圆柱管状结构,其一端设有带防滑纹的防滑部;所述置入管其内壁设有栓托,所述栓托距置入管其一端管口为1cm;所述顶杆为设有刻度线的圆柱体结构,其末端设有带有防滑纹的手持部,用于手持操作;所述置入管可与中药栓可拆卸相连,所述中药栓为端部为球面的圆柱体,其尾端连接有若干拖尾,所述拖尾可以为载有创面外用药的无菌纱布条,所述中药栓末端可置于所述栓托上,其拖尾处于所述置入管腔体内;其优点表现在:可以简化换药流程,减轻患者痛苦,在取得预期的临床疗效的同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操作简便,无需经验,且可由患者或家属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肛肠病术后中药栓置入装置
本技术涉及技术医疗器械
,具体地说,是一种肛肠病术后中药栓置入装置。
技术介绍
肛肠疾病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肛门肿物脱出、便血、疼痛等症状。经保守治疗无效者给予手术治疗。由于肛门特殊的生理功能及结构,术后换药经专业的肛肠医生换药,有报道肛肠良性疾病术后痊愈时间在4周左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肛肠科肛肠疾病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4-5天,而在出院后的创面恢复期间的换药成为困扰患者的一大难题。中国专利申请:CN209332981U公开了一种肛肠给药置入器,包括置入杆、连接置入杆一端的注药器,置入杆的另一端设置有出药球,出药球上设置有若干出药孔,所述出药球上套接有防护套,所述防护套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和出药孔位置正对且大小相同的调节孔,所述防护套和出药球相互旋转以实现出药孔和调节孔位置相错以调节出药量或出药位置,所述防护套一体连接有套接杆,所述套接杆套接于置入杆外,具有便于操控注药的药量和注药的时机,能够对药液进行搅拌控制的功能;本专利文献通过设计一种注射装置方便为肛肠用药,首先其并不适用于本技术的药栓式用药方式,其也不具备定位功能,难以判断注药位置是否正确,且尤其难以供患者自行操作。综上所述,亟需一种可以简化换药流程,减轻患者痛苦,在取得预期的临床疗效的同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操作简便,无需经验,且可由患者或家属操作的肛肠病术后中药栓置入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简化换药流程,减轻患者痛苦,在取得预期的临床疗效的同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操作简便,无需经验,且可由患者或家属操作的肛肠病术后中药栓置入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肛肠病术后中药栓置入装置,包括置入管、顶杆;所述置入管为两端开口的腔体结构,其内侧壁设有栓托;所述顶杆为柱体结构,其外径小于所述置入管其内径;所述顶杆与所述置入管可活动套接,所述置入管可与中药栓可拆卸相连,所述中药栓置于所述栓托上。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中药栓为设有球面端部的圆柱体,其尾端连接有若干拖尾,所述拖尾可以为纱布条,所述纱布条载有创面外用药。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置入管为圆柱管结构,其管口设有圆滑过渡。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栓托为圆环结构,其距所述置入管其一端管口1cm。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顶杆为圆柱体结构,其外径小于所述圆环其内径。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置入管其管壁上设有刻度线,所述顶杆其上亦设有刻度线。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置入管及所述顶杆其一端设有防滑纹。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定位卡、定位销;所述定位卡与所述置入管可拆卸相连,所述定位销与所述顶杆可拆卸相连。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定位卡为开放式的环状卡,其可卡接于所述置入管外壁上;所述定位销为插销结构,对应的所述顶杆其上设有与所述定位销相适配的定位孔。本技术优点在于:1、本技术所述肛肠病术后中药栓置入装置包括置入管,所述置入管可以避免药栓过小难以操作的问题,撑开肛门创面放置引流条、药栓等,增加可操作性,有效避免创面粘连导致假性愈合或肛门狭窄等问题,简化了换药的流程,减轻患者的痛苦,既保证了预期的临床疗效,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2、本技术所述顶杆可实现肛肠创面用药的快速置入,有效防止药栓随所述置入管一齐撤出的情况发生,且其配合相关刻度线及所述栓托位置的设定,包括药栓的高度可有效推算药栓置入深度,利于提升药物治疗疗效;本技术还可利用所述定位卡、定位销,方便患者实现自行用药定位判断。3、本技术所述置入杆其内设有栓托,可装配中药栓,所述中药栓其尾端连接有若干拖尾,所述拖尾可以为纱布条、药线等,实现了将治疗肛肠病的常用剂型:栓剂、药线、引流纱条融为一体,达到直肠内、肛管区、肛管外同时用药的目的,进一步简化了操作步骤,提高了换药效率;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一种肛肠病术后中药栓置入装置部件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一种肛肠病术后中药栓置入装置装配示意图。附图3是本技术另一种肛肠病术后中药栓置入装置部件示意图。附图4是本技术另一种肛肠病术后中药栓置入装置使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技术记载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1.置入管2.顶杆3.中药栓11.刻度线12.防滑部13.栓托14.定位卡21.手持部22.定位销23.定位孔实施例1请参看附图1;附图1是本技术一种肛肠病术后中药栓置入装置部件示意图。一种肛肠病术后中药栓置入装置,包括置入管1、顶杆2;所述置入管1为两端开口的圆柱管状结构,长8cm,外径1.5cm,内径1.3cm,外壁设有刻度线11,其一端管口设有圆滑过渡,防止使用时划伤肛肠,其另一端设有带防滑纹的防滑部12,利于医护人员手持操作;所述置入管1其内壁设有栓托13,所述栓托13为内径1cm的圆环结构,其距所述置入管1其一端管口为1cm;所述顶杆2为设有刻度线11的圆柱体结构,外径为0.5cm,其端部皆为圆滑过渡,且其末端设有带有防滑纹的手持部21,用于手持操作;所述置入管1可与中药栓3可拆卸相连,所述中药栓3为端部为球面的圆柱体,长2cm,直径1.3cm,其尾端连接有三条长5cm的拖尾31,所述拖尾31为具有一定宽度的无菌纱布条,其中,纱布条上载有创面外用药,所述中药栓3末端可置于所述栓托13上,其拖尾31处于所述置入管1腔体内。请参看附图2;附图2是本技术一种肛肠病术后中药栓置入装置装配示意图。本技术的使用方式:医护人员再为患者置入中药栓3时,可取用本技术所述肛肠病术后中药栓置入装置,先将取用的中药栓3置入所述置入管1靠近栓托13的一端,所述栓托13可托住中药栓3末端,对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带拖尾31的中药栓3,可先将其拖尾31即载有创面外用药的无菌纱布条穿过所述栓托13垂于所述置入管1内,再将所述中药栓3置于所述栓托13上;在患者便后清洁创面后,用凡士林膏涂抹肛门处进行润滑,将配有中药栓3的一端纳入肛门3cm,所述置入管1其上的刻度线11可协助判断置入深度,再手握所述顶杆2其手持部21,从所述置入管1另一端顶住所述中药栓3,使用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利用所述顶杆2调整所述中药栓3的置入距离,所述顶杆2其上的刻度线11可辅助判断置入的距离;置入到位后,保持所述顶杆2不动,缓慢退出置入管1,以防止所述置入管1带动所述中药栓3后移,再缓慢退出顶杆2,将所述中药栓3尾部的载有创面外用药的无菌纱布条展开敷在对应的创面上。应理解的是所述中药栓3及其拖尾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肛肠病术后中药栓置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置入管、顶杆;所述置入管为两端开口的腔体结构,其内侧壁设有栓托;所述顶杆为柱体结构,其外径小于所述置入管其内径;所述顶杆与所述置入管可活动套接,所述置入管可与中药栓可拆卸相连,所述中药栓置于所述栓托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肛肠病术后中药栓置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置入管、顶杆;所述置入管为两端开口的腔体结构,其内侧壁设有栓托;所述顶杆为柱体结构,其外径小于所述置入管其内径;所述顶杆与所述置入管可活动套接,所述置入管可与中药栓可拆卸相连,所述中药栓置于所述栓托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肛肠病术后中药栓置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栓为设有球面端部的圆柱体,其尾端连接有若干拖尾,所述拖尾可以为纱布条,所述纱布条载有创面外用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肛肠病术后中药栓置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置入管为圆柱管结构,其管口设有圆滑过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肛肠病术后中药栓置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栓托为圆环结构,其距所述置入管其一端管口1cm。


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巍刘肃志梅祖兵张志君芦亚峰瞿胤方臣阳杜培欣李悦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