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评价康复治疗效果的智能测力拐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5385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1: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评价康复治疗效果的智能测力拐杖,包括拐杖体、手握杆、无线测控系统、荷重传感器和拐杖腿;其中荷重传感器将测得的实时力数据通过连接电缆传递给无线传输模块,无线传输模块将荷重传感器测得的实时力数据智能自动传输给上位监控计算机,上位监控计算机通过对测得的力数据大小及其变化规律的统计分析完成疗效效果评价。

An intelligent force measuring crutch for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评价康复治疗效果的智能测力拐杖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评价康复治疗效果的智能测力拐杖。
技术介绍
我国有上千万由于脑卒中、脑中风、脊髓损伤、骨外伤等原因导致截瘫或偏瘫等下肢功能丧失的患者,同时不断增长的大量下肢功能减弱的老龄人口。针对这两大类人群,采用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和训练、穿戴式助行外骨骼机器人,作为下肢失能人群重新站立、辅助或自行行走的解决途径。由于患者的下肢腿部力量相比正常人较弱,手术治疗或药物治疗后的康复治疗和训练者需要使用拐杖支撑身体,分担患者下肢腿部不能主动承担的身体重力,增加康复治疗和训练时的安全性和平稳性。同时,拐杖上的受力大小,直接体现了患者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和训练的效果,效果好则拐杖分担的力小,反之,效果差则拐杖分担的力大。因此,拐杖上的受力大小及其变化规律,可以用来评价患者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和训练的效果。然而目前对于患者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和训练的效果评价主要是患者通过一段时间治疗和训练后的主观口述和客观能否自行行走来判定,不能在治疗和训练过程中实时评价,从而导致无效治疗时间过长,延误患者治疗时机、增加患者治疗费用。现有公知技术中,使用的拐杖为普通的医疗拐杖,拐杖只具有帮助行走的功能,不具有对患者作用于拐杖上力大小及其变化规律信息监测的功能,无法在治疗和训练过程中实时评价治疗效果。基于上述,提供一种用于评价康复治疗效果的智能测力拐杖设备显得尤为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用于评价康复治疗效果的智能测力拐杖。一种用于评价康复治疗效果的智能测力拐杖,包括拐杖体、手握杆、无线测控系统、荷重传感器和拐杖腿;所述拐杖体的上半部分设有形通槽,所述形通槽的侧壁上由上至下设有若干组手握杆安装孔,所述的手握杆安装孔用于安装手握杆;拐杖体的下半部分设有圆管形的盲孔,所述的盲孔内设有无线传输模块和荷重传感器,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通过连接电缆与荷重传感器相连,所述的荷重传感器位于圆管形的盲孔内,盲孔的孔壁由上至下设有若干组荷重传感器安装孔,所述的荷重传感器安装孔内旋接有螺钉,所述螺钉的头部与荷重传感器的侧壁相连,荷重传感器的底部设有拐杖腿,所述的拐杖腿的上端与荷重传感器的测量轴相连。优选地,所述形通槽的侧壁上由上至下共设有三组手握杆安装孔。优选地,所述的拐杖腿为中空圆柱形结构,拐杖腿安装于拐杖体的盲孔内,并与盲孔形成圆柱副连接。优选地,还包括与无线传输模块相连的控制主板、锂电池、带灯防水电源开关、工作信号灯和防水充电插头。优选地,所述的手握杆为圆管型,并位于拐杖体的型通槽内部。优选地,所述拐杖腿的最下端连有缓冲垫。有益效果:使用前,根据患者身高臂长调整好手握杆和荷重传感器安装位置并组装好智能测力拐杖;使用时,拐杖体顶部位于患者腋下,患者手握手握杆,打开无线传输模块,患者作用在拐杖体顶部和手握杆上的力通过传递给荷重传感器,拐杖腿下端通过缓冲垫与地面相接触,拐杖腿受到的地面反作用力直接传递给荷重传感器的测量轴得到实时测量数据,荷重传感器将测得的实时力数据通过连接电缆传递给无线传输模块,无线传输模块将荷重传感器测得的实时力数据智能自动传输给上位监控计算机,上位监控计算机通过对测得的力数据大小及其变化规律的统计分析完成疗效效果评价。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用于评价康复治疗效果的智能测力拐杖的结构剖视图;图2是一种用于评价康复治疗效果的智能测力拐杖的整体结构图;图中:1、拐杖体2、手握杆3、盖形螺母4、螺栓5、无线传输模块6、连接电缆7、螺钉8、荷重传感器9、拐杖腿10、缓冲垫。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加深对本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如图1-2所示,一种用于评价康复治疗效果的智能测力拐杖,包括拐杖体1、手握杆2、盖形螺母3、螺栓4、无线传输模块5、连接电缆6、螺钉7、荷重传感器8、拐杖腿9、缓冲垫10组成。其中,所述拐杖体1的上部分为形通槽且设有三处手握杆安装孔便于根据患者个人身高臂长调整手握杆2的位置,下部分为圆管形盲孔且设有三处荷重传感器安装孔便于根据患者个人身高调节拐杖腿9的伸出长度。圆管形盲孔的顶部设有无线传输模块的安装孔;所述手握杆2为圆管型,对齐拐杖体1上部分某处手握杆安装孔后,螺栓4从中穿过后用盖形螺母3拧紧固定;无线测控系统包含控制主板、无线传输模块5、锂电池、带灯防水电源开关、工作信号灯和防水充电插头,无线传输模块5固定安装在拐杖体1下部分圆管内的顶部;所述无线测控系统通过连接电缆6与荷重传感器8连接,给荷重传感器8供电和传输测力数据;所述荷重传感器8位于拐杖体1下部分的圆管内,对齐拐杖体1下部分某处荷重传感器安装孔后两侧用螺钉7拧紧固定。所述拐杖腿9为中空圆柱形结构,安装于拐杖体1下部分的圆管内,与拐杖体1形成圆柱副连接;所述拐杖腿9上端设有螺杆,与荷重传感器8测量轴部分带有的内螺纹孔拧紧固定;所述拐杖腿9的下端固定连接缓冲垫10,缓冲垫10缓和拐杖腿9与地面之间的冲击力,保护荷重传感器8安全稳定使用。本技术工作过程如下:使用前,根据患者身高臂长调整好手握杆2和荷重传感器8的安装位置并组装好智能测力拐杖,并给无线测控系统的锂电池充满电。使用时,拐杖体1顶部位于患者腋下,患者手握手握杆2,打开无线测控系统的带灯防水电源开关开始工作,患者作用在拐杖体1和手握杆2上的力通过螺栓4合成后,传递给螺钉7,再由螺钉7传递给荷重传感器8和拐杖腿9上端,拐杖腿9下端通过缓冲垫10传递到支撑地面上,拐杖腿9受到的地面反作用力直接传递给荷重传感器8的测量轴得到实时测量数据,荷重传感器8测得的实时力数据通过连接电缆6传递给无线测控系统,无线测控系统的无线传输模块5将荷重传感器8测得的实时力数据智能自动传输给上位监控计算机,上位监控计算机通过对测得的力数据大小及其变化规律的统计分析完成疗效效果评价。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评价康复治疗效果的智能测力拐杖,其特征在于,包括拐杖体、手握杆、无线测控系统、荷重传感器和拐杖腿;所述拐杖体的上半部分设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评价康复治疗效果的智能测力拐杖,其特征在于,包括拐杖体、手握杆、无线测控系统、荷重传感器和拐杖腿;所述拐杖体的上半部分设有形通槽,所述形通槽的侧壁上由上至下设有若干组手握杆安装孔,所述的手握杆安装孔用于安装手握杆;拐杖体的下半部分设有圆管形的盲孔,所述的盲孔内设有无线传输模块和荷重传感器,所述的无线传输模块通过连接电缆与荷重传感器相连,所述的荷重传感器位于圆管形的盲孔内,盲孔的孔壁由上至下设有若干组荷重传感器安装孔,所述的荷重传感器安装孔内旋接有螺钉,所述螺钉的头部与荷重传感器的侧壁相连,荷重传感器的底部设有拐杖腿,所述的拐杖腿的上端与荷重传感器的测量轴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评价康复治疗效果的智能测力拐杖,其特征在于,所述形通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桑鹏刘群
申请(专利权)人: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镇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