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粘性安全防针刺采血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5307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粘性安全防针刺采血针,包括:针座;采血针,其设置在所述针座上,并与采血针管连通;针套,其套设在所述采血针上,并能够沿所述针座滑动,使所述采血针从所述针套内滑出;第一粘性旋翼,其可旋转套设在所述针套上,并能够粘结在皮肤上;第二粘性旋翼,其可旋转套设在所述针套上,并能够粘结在皮肤上,将所述采血针固定;其中,所述第一粘性旋翼和所述第二粘性旋翼的旋转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自粘性安全防针刺采血针,具有能够沿针座滑动的针套,有效避免了采血针划伤医护人员,并具有粘性旋翼,将针套连同采血针粘结在皮肤上,有效避免了采血针晃动,提高了采血针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粘性安全防针刺采血针
本技术涉及医用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粘性安全防针刺采血针。
技术介绍
目前,常用的一次性采血针在使用前,需要给针头套上针套以保护针头,例如防止针头被弯折或碰撞等。使用时,拔掉针套时,容易造成刺伤危险,但真正危险在采血完成后处置阶段,从被采血者体内拔出后,在进行废弃处置时,不管是放入专业的处置盒还是带上针套,都容易被刺伤的危险,造成医务人员感染等严重后果。且在采血针刺入血管后,需要双手抽取血液,采血针不能固定,容易在血管内打转,容易划伤血管壁,甚至从血管中脱落,需要再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申请号为201810851794.0的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防针刺采血针,其增设了管状的护套,使得采血针在使用完毕后无需找回针帽重新包裹针体,而是可以通过旋钮护套,使其从针座外侧向针体外侧移动,最终围闭针体,有效防止废弃的采血针二次污染,但是这样一来,虽然可以有效保护针头,避免医务人员被刺伤,但是却会因为针头回缩的机械动作造成患者极大的痛苦。申请号为201910029902.0的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防针刺静脉采血针,弹性件安装于贯穿腔体内,且位于第一安装孔与针柄之间;针柄能够沿槽体运动至第一限位部并固定于第一限位部,弹性件具有使得弹性件从槽体运动至第二限位部的趋势,以使得采血针能够运动至贯穿腔体内部。但是这样一来,虽然可以有效保护针头,避免医务人员被刺伤,伸缩式针头在缩回时,由于可以伸缩的机械结构往往存在缝隙,可能将皮肤夹住对患者造成更大的痛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的自粘性安全防针刺采血针,具有能够沿针座滑动的针套,有效避免了采血针划伤医护人员,并具有粘性旋翼,将针套连同采血针粘结在皮肤上,有效避免了采血针晃动,提高了采血针安全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自粘性安全防针刺采血针,包括:针座;采血针,其设置在所述针座上,并与采血针管连通;针套,其套设在所述采血针上,并能够沿所述针座滑动,使所述采血针从所述针套内滑出;第一粘性旋翼,其可旋转套设在所述针套上,并能够粘结在皮肤上;第二粘性旋翼,其可旋转套设在所述针套上,并能够粘结在皮肤上,将所述采血针固定;其中,所述第一粘性旋翼和所述第二粘性旋翼的旋转方向相反。优选的是,所述针座两侧具有滑轨,且所述针座底部具有截止部。优选的是,所述针套包括:第一针筒,其内部具有滑槽能够沿所述滑动;第二针筒,其套设在所述第一针筒上,并能够沿所述第一针筒滑动。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粘性旋翼包括:第一旋套,其套设在所述第二针筒上,能够绕所述第二针筒轴线旋转;第一连接翼,其一端连接连接所述第一旋套;黏胶,其贴敷在所述第一连接翼上。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粘性旋翼包括:第二旋套,其套设在所述第二针筒上,能够绕所述第二针筒轴线旋转;第二连接翼,其一端连接连接所述第二旋套;黏胶,其贴敷在所述第二连接翼上。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连接翼和所述第二连接翼均具有弧形缺口。优选的是,所述针座直径为3~5mm。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针管内径为3.2~5.2mm。优选的是,所述第二针管内径为3.4~5.4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自粘性安全防针刺采血针,具有能够沿针座滑动的针套,有效避免了采血针划伤医护人员,并具有粘性旋翼,将针套连同采血针粘结在皮肤上,有效避免了采血针晃动,提高了采血针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自粘性安全防针刺采血针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针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针套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的粘性旋翼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自粘性安全防针刺采血针,包括:针座110、采血针120、针套130、第一粘性旋翼140和第二粘性旋翼150。其中,针座110为柱形,具有通孔,采血针120设置在针座110上,并与采血针管连通;针套130套设在采血针120上,并能够沿针座110滑动,使采血针120从针套130内滑出;第一粘性旋翼140可旋转套设在针套130上,并能够粘结在皮肤上;第二粘性旋翼150可旋转套设在针套130上,并能够粘结在皮肤上,将采血针120固定;其中,第一粘性旋翼140和第二粘性旋翼150的旋转方向相反。作为一种优选,针座110两侧具有滑轨111,且针座底部具有截止部112。如图3所示,针套130包括:第一针筒131和第二针筒132,其中,第一针筒131内部具有滑槽能够沿所述针座110滑动;第二针筒132套设在第一针筒131上,并能够沿第一针筒131滑动。如图4所示,第一粘性旋翼140和第二粘性旋翼150的结构相同,但旋转方向相反,第一粘性旋翼140包括:第一旋套141、第一连接翼142和黏胶143。第一旋套141套设在第二针筒132上,能够绕第二针筒132轴线旋转第一连接翼142的一端连接连接第一旋套141,黏胶143贴敷在第一连接翼142上。第二粘性旋翼150包括:第二旋套、第二连接翼和黏胶,第二旋套套设在第二针筒132上,能够绕第二针筒132轴线旋转;第二连接翼一端连接连接第二旋套;黏胶贴敷在第二连接翼上。作为一种优选,第一连接翼和第二连接翼均具有弧形缺口。实施以自粘性安全防针刺采血针的工作过程为例,作进一步说明采血针使用时,推动第一粘性旋翼140和第二粘性旋翼150,带动第一针筒131和第二针筒132沿针座110滑动,将采血针120漏出针套130,将采血针120刺入患者血管后,拉动第一粘性旋翼140和第二粘性旋翼150绕针筒旋转,并通过黏胶143将采血针贴敷在患者皮肤上,将采血针固定。在另一实施例中,针套的拉伸长度为:Li=min(xi)+[λ+(k-1)/m][max(xi)-min(xi)];其中,Li为针套的拉伸长度,min(xi)为第一针筒长度,max(xi)为第二针筒长度,k为收缩系数,λ为常数,m为法向模数优选的是,所述针座直径为3~5mm。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针管内径为3.2~5.2mm。优选的是,所述第二针管内径为3.4~5.4mm。本技术提供的自粘性安全防针刺采血针,具有能够沿针座滑动的针套,有效避免了采血针划伤医护人员,并具有粘性旋翼,将针套连同采血针粘结在皮肤上,有效避免了采血针晃动,提高了采血针安全性。尽管本技术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技术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粘性安全防针刺采血针,其特征在于,包括:/n针座;/n采血针,其设置在所述针座上,并与采血针管连通;/n针套,其套设在所述采血针上,并能够沿所述针座滑动,使所述采血针从所述针套内滑出;/n第一粘性旋翼,其可旋转套设在所述针套上,并能够粘结在皮肤上;/n第二粘性旋翼,其可旋转套设在所述针套上,并能够粘结在皮肤上,将所述采血针固定;/n其中,所述第一粘性旋翼和所述第二粘性旋翼的旋转方向相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粘性安全防针刺采血针,其特征在于,包括:
针座;
采血针,其设置在所述针座上,并与采血针管连通;
针套,其套设在所述采血针上,并能够沿所述针座滑动,使所述采血针从所述针套内滑出;
第一粘性旋翼,其可旋转套设在所述针套上,并能够粘结在皮肤上;
第二粘性旋翼,其可旋转套设在所述针套上,并能够粘结在皮肤上,将所述采血针固定;
其中,所述第一粘性旋翼和所述第二粘性旋翼的旋转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粘性安全防针刺采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座两侧具有滑轨,且所述针座底部具有截止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粘性安全防针刺采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套包括:
第一针筒,其内部具有滑槽能够沿所述滑动;
第二针筒,其套设在所述第一针筒上,并能够沿所述第一针筒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粘性安全防针刺采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性旋翼包括:
第一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春芬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