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篱棚复合式葡萄栽培架,涉及葡萄栽培技术领域。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篱棚复合式葡萄栽培架,在保留棚架优点的基础上,解决南方葡萄棚架栽培管理过程中农户操作费力费工的问题,且可适用于多种葡萄栽培模式,如避雨模式或露地模式。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hedge shed compound grape cultivation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篱棚复合式葡萄栽培架
本技术属于葡萄栽培
,具体涉及一种篱棚复合式葡萄栽培架。
技术介绍
棚架是我国葡萄栽培主要架式之一,具有缓和植株生长势、通风透光性较好、光合利用率高、病虫害轻等优点,在我国许多地区尤其南方地区应用广泛。但在实际栽培管理过程中,农户需要仰头抬手操作,且果穗散布于架面之下,后期进园操作或观光需弯腰低头,费时费力且观光体验差。近年来葡萄生产过程中用工难、用工贵的问题日益突显,省力化栽培已然是葡萄产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因此亟需对传统水平棚架进行改良,在保留棚架优点的基础上,降低栽培管理人工成本,提高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篱棚复合式葡萄栽培架,在保留棚架优点的基础上,解决南方葡萄棚架栽培管理过程中农户操作费力费工的问题,且可适用于多种葡萄栽培模式。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篱棚复合式葡萄栽培架,包括主立柱1、边立柱2、基桩3、横梁4、钢绞线5和斜撑6;所述边立柱2在主立柱1形成的区域的外围沿纵向排布;相邻的的边立柱2和主立柱1的距离为1.5m;在主立柱1形成的区域的外围沿横向排布的主立柱1和所有的边立柱2上增设斜撑;横梁4位于所述主立柱和边立柱的顶端;所述横梁4在纵向以钢绞线5连接;在所述主立柱1距地1.6m处在纵向以钢绞线5连接。优选的,所述主立柱1和边立柱2在地上部分的高度为1.8m,地下部分的高度为0.5m。优选的,所述地下部分填埋在混凝土浇筑的基桩3中,所述基桩3的长、宽和深度分别为30cm、30cm和50cm。优选的,所述所述主立柱1和边立柱2均为镀锌管;当所述镀锌管为镀锌方管时,所述镀锌方管的横截面长不小于50mm,宽不小于40mm,厚度不小于2mm;当所述镀锌管为镀锌圆管时,所述镀锌圆管的横截面直径不小于47mm,厚度不小于2mm。优选的,相邻的两个主立柱1之间,横向距离为3m,纵向距离为4m。优选的,所述斜撑6为不小于Φ25mm×1.2mm的镀锌圆钢管。优选的,所述斜撑6与主立柱1或边立柱2之间的角度为45度;所述斜撑6与立柱连接通过焊接或螺栓固定。优选的,所述横梁4为圆管,所述圆管的规格为不少于Φ40mm×1.8mm;所述横梁4与主立柱1和边立柱2以焊接或螺栓连接固定。优选的,所述钢绞线(5)的直径为Φ5.4mm。优选的,在横梁4上相邻两条钢绞线5之间的间距为30cm。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篱棚复合式葡萄栽培架,减少了传统棚架的横向网格线,并利用横梁的支撑作用防止架面纵向钢绞线下垂,从而保障葡萄新梢平稳分布于架面。利用本技术所述篱棚复合式葡萄栽培架,在保留棚架优点的基础上,降低了葡萄主蔓高度,使结果带沿纵向分布,降低了花果调控等田间管理的作业高度,解决南方葡萄棚架栽培管理过程中农户操作费力费工的问题,且可适用于多种葡萄栽培模式,如避雨模式或露地模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柱网和斜撑分布平面图;图2为篱棚复合式葡萄栽培架正立面图,其中1表示主立柱,2表示边立柱,3表示基桩,4表示横梁,5表示钢绞线;图3为篱棚复合式葡萄栽培架侧立面图,其中4表示横梁,5表示钢绞线,6表示斜撑。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篱棚复合式葡萄栽培架,包括主立柱1、边立柱2、基桩3、横梁4、钢绞线5和斜撑6;所述边立柱2在主立柱1形成的区域的外围沿纵向排布;相邻的的边立柱2和主立柱1的距离为1.5m;在主立柱1形成的区域的外围沿横向排布的主立柱1和所有的边立柱2上增设斜撑;横梁4位于所述主立柱和边立柱的顶端;所述横梁4在纵向以钢绞线5连接;在所述主立柱1距地1.6m处在纵向以钢绞线5连接。本技术所述篱棚复合式葡萄栽培架的柱网结构优选如图1所示,正立面图如图2所示,侧立面图如图3所示,其中1表示主立柱,2表示边立柱,3表示基桩,4表示横梁,5表示钢绞线,6表示斜撑。本技术在葡萄园地面上设置呈柱网分布的立柱,所述立柱包括主立柱1和边立柱2,在所述主立柱1形成的区域的外围沿纵向设置边立柱2;相邻的边立柱2和主立柱1的距离为1.5m。本技术所述立柱1优选包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其中地上部分的高度优选为1.8m,地下部分的高度优选为0.5m。本技术所述地下部分优选填埋在混凝土浇筑的基桩3中,所述基桩3的长、宽和深度优选分别为30cm、30cm和50cm。本技术所述立柱的材质优选为镀锌管;当所述镀锌管为镀锌方管时,所述镀锌方管的横截面优选长不小于50mm,宽不小于40mm,厚度不小于2mm;当所述镀锌管为镀锌圆管时,所述镀锌圆管的横截面优选直径不小于47mm,厚度不小于2mm。本技术所述立柱包括主立柱1和边立柱2,所述相邻的两个主立柱1之间,横向距离优选为3m,纵向距离优选为4m。本技术在主立柱1形成的区域的外围沿横向分布的主立柱1和边立柱2上增设斜撑6。本技术所述斜撑6的材质优选为镀锌圆钢管,所述镀锌圆钢管的规格优选为不小于Φ25mm×1.2mm。本技术所述斜撑与主立柱或边立柱之间的角度为45度;所述斜撑与立柱连接通过焊接或螺栓固定。本技术在所述主立柱1和边立柱2的顶端设置横梁4拉结,在横梁4间沿纵向拉钢绞线5;相邻两个横梁4的间距为8m。本技术所述横梁4优选为圆管,所述圆管的规格优选为不少于Φ40mm×1.8mm。本技术所述横梁4与立柱优选以焊接或螺栓连接固定。本技术在横梁4间纵向拉钢绞线5,所述钢绞线5的直径优选为Φ5.4mm,相邻两条钢绞线5之间的间距优选为30cm。本技术在距地1.6m处利用主立柱纵向拉钢绞线5。本技术所述钢绞线5的直径优选为Φ5.4mm。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提供的篱棚复合式葡萄栽培架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实施例1篱棚复合式葡萄栽培架的搭建:(1)在完成整地起垄的葡萄园地面上设置立柱,包括主立柱1与边立柱2,形成柱网分布。(2)主立柱1分布密度为:横向3m,纵向4m。在主立柱1的外围纵向两侧设置边立柱2,边立柱2距相邻主立柱1.5m。柱网四周一圈的所有立柱均增设斜撑6,斜撑6为不小于Φ25mm×1.2mm的镀锌圆钢管。(3)所有立柱均包括基础与地上两部分,立柱为不小于50mm×40mm×2mm镀锌方管或不小于Φ47mm×2mm的镀锌圆管,每立柱底部埋入土中50cm,用混凝土浇筑为30cm×30cm×50cm的基桩3;立柱地面以上部分高1.8m。(4)在立柱顶端间设置横梁4拉结,横梁4圆管不少于Φ40mm×1.8mm,相邻横梁间距8m,横梁与立柱以焊接或螺栓连接固定。(5)在横梁间纵向拉Φ5.4mm钢绞线5,间距30cm;在距地1.6m处利用主立柱沿纵向拉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篱棚复合式葡萄栽培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立柱(1)、边立柱(2)、基桩(3)、横梁(4)、钢绞线(5)和斜撑(6);/n所述边立柱(2)在主立柱(1)形成的区域的外围沿纵向排布;相邻的边立柱(2)和主立柱(1)的距离为1.5m;/n在主立柱(1)形成的区域的外围沿横向排布的主立柱(1)和所有的边立柱(2)上增设斜撑;/n横梁(4)位于所述主立柱和边立柱的顶端;/n所述横梁(4)在纵向以钢绞线(5)连接;/n在所述主立柱(1)距地1.6m处在纵向以钢绞线(5)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篱棚复合式葡萄栽培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立柱(1)、边立柱(2)、基桩(3)、横梁(4)、钢绞线(5)和斜撑(6);
所述边立柱(2)在主立柱(1)形成的区域的外围沿纵向排布;相邻的边立柱(2)和主立柱(1)的距离为1.5m;
在主立柱(1)形成的区域的外围沿横向排布的主立柱(1)和所有的边立柱(2)上增设斜撑;
横梁(4)位于所述主立柱和边立柱的顶端;
所述横梁(4)在纵向以钢绞线(5)连接;
在所述主立柱(1)距地1.6m处在纵向以钢绞线(5)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篱棚复合式葡萄栽培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立柱(1)和边立柱(2)在地上部分的高度为1.8m,地下部分的高度为0.5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篱棚复合式葡萄栽培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部分填埋在混凝土浇筑的基桩(3)中,所述基桩(3)的长、宽和深度分别为30cm、30cm和5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篱棚复合式葡萄栽培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立柱(1)和边立柱(2)均为镀锌管;当所述镀锌管为镀锌方管时,所述镀锌方管的横截面长不小于50mm,宽不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婷,刘鑫铭,雷龑,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