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作为代替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装置,使用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元件的自发光型的有机EL显示装置受到关注。此处,在有机EL显示装置中,期望设置有进行图像显示的显示区域和在该显示区域的周围的边框区域,并使边框区域缩小的窄边框化。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透射型有机EL显示装置,其具备引出配线,该引出配线从显示区域引出到边框区域,由将显示区域的显示用电极与驱动用IC(integratedcircuit:集成电路)电连接的透明导电材料构成。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3499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如果边框区域的引出配线由与配置在显示区域的显示用配线(例如,源极线)同一材料形成在同一层,则无法在配置有该引出配线的区域设置构成驱动电路的TFT(thinfilmtransistor),因此在边框区域,使引出配线与TFT在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n基底基板;/nTFT层,其设置在上述底基板上,且依次层叠有第一金属膜、第一无机绝缘膜、第二金属膜、第二无机绝缘膜、第三金属膜、第一平坦化膜、第四金属膜及第二平坦化膜;/n发光元件,其设置在所述TFT层上,并构成显示区域;以及/n边框区域,其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周围,所述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n所述发光元件具备:/n多个第一电极,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平坦化膜上;/n多个发光元件层,其分别设置在各所述第一电极上;以及/n第二电极,其以在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层上共用的方式设置,/n在所述边框区域中,在所述第二平坦化膜上以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方式形成有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基底基板;
TFT层,其设置在上述底基板上,且依次层叠有第一金属膜、第一无机绝缘膜、第二金属膜、第二无机绝缘膜、第三金属膜、第一平坦化膜、第四金属膜及第二平坦化膜;
发光元件,其设置在所述TFT层上,并构成显示区域;以及
边框区域,其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周围,所述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元件具备:
多个第一电极,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平坦化膜上;
多个发光元件层,其分别设置在各所述第一电极上;以及
第二电极,其以在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层上共用的方式设置,
在所述边框区域中,在所述第二平坦化膜上以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方式形成有贯通所述第二平坦化膜的狭缝,
在从所述狭缝露出的所述第一平坦化膜上,设置有由所述第四金属膜形成的第一导电层,
在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所述基底基板侧,以与所述第一导电层重叠的方式设置有构成驱动电路的TF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狭缝形成为框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电层经由第二导电层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层由与所述第一电极同一材料形成在同一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电层构成为输入第一电源电压。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电路是栅极驱动器电路和发光控制电路中的至少一方。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边框区域中,在所述第一平坦化膜及所述第二平坦化膜上形成有贯通所述第一平坦化膜及所述第二平坦化膜的沟槽,
在所述槽的内部依次层叠有由所述第四金属膜形成的第三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沟道的底部设置有由所述第三金属膜形成的第四导电层。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沟槽的显示区域侧呈框状设置有由所述第四金属膜形成的第五导电层,
在所述显示区域设置有由所述第四金属膜形成的电源线,
所述电源线与输入第二电源电压的所述第五导电层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线呈格子状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线从所述第五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部达,郡司辽佑,有贺广司,谷山博己,市川伸治,斋田信介,神村浩治,井上彬,小原义博,谷村康治,仲田芳浩,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