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受力环的便携式支撑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4846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3: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受力环的便携式支撑杆,包括夹线钳、第一撑杆、第二撑杆,所述夹线钳左端的背面与第一撑杆右端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撑杆右端的顶部与固定块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的左侧开设有凹口,所述凹口的内壁与螺栓右端的外壁进行固定连接,所述螺栓的外壁套设有第一移动块,所述第一移动块的底部与连接块的顶部进行固定连接。该便携式撑杆及受力环,通过拧转螺母使螺母一边旋转一边向左移动,通过螺母向左移动可以使连接弹簧逐步恢复原状,从而可以使第二撑杆向左移动,最后直至使第二撑杆的右端移动到第一撑杆左端的内壁处,从而可以延伸了整个撑杆的长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受力环的便携式支撑杆
本专利技术涉及架空线路
,具体为一种带受力环的便携式支撑杆。
技术介绍
在架空线路敷设、瓷瓶更换、弧垂调整、改耐张、断线处理等工作中,需要用紧线器将导线收紧、拉近。在使用时先把紧线器上的钢丝绳或镀锌铁线松开,并固定在横担上,用夹线钳夹住导线,然后扳动专用板手。由于棘爪的防逆转作用,逐渐把钢丝绳或镀锌铁线绕在棘轮滚筒上,使导线收紧。把收紧的导线固定在绝缘子上。待工作结束后需先松开棘爪,使钢丝绳或镀锌铁线松开,再松开夹线钳,最后把钢丝绳或镀锌铁线绕在棘轮的滚筒上。在架空线路敷设、瓷瓶更换、弧垂调整、改耐张、断线处理等工作结束后,在取夹线钳时,手往往够不到,所以急需设计出一种便携式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带受力环的便携式支撑杆,解决了上述背景所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受力环的便携式支撑杆,包括夹线钳、第一撑杆、第二撑杆,所述夹线钳左端的背面与第一撑杆右端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撑杆右端的顶部与固定块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的左侧开设有凹口,所述凹口的内壁与螺栓右端的外壁进行固定连接,所述螺栓的外壁套设有第一移动块,所述第一移动块的底部与连接块的顶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的底部贯穿第一撑杆顶部所开设的矩形通口内并与第二撑杆顶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撑杆顶端的外壁与矩形通口的内壁接触,所述第二撑杆底端的外壁与第一撑杆内壁的底部所开设的第一矩形槽道的内壁接触,所述第二撑杆的左侧与连接弹簧的左端进行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弹簧的右端与第一撑杆右侧的内壁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块的左方设置有螺母,所述螺母套设在螺栓的外壁上,所述夹线钳的左端分别安装有外受力环、内受力环,所述内受力环的顶部与受力杆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受力杆的顶部贯穿空心方块体的底部延伸至空心方块体的内部中,所述空心方块体的顶部与外受力环的内壁进行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受力杆的顶部与椭圆形球体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椭圆形球体顶端的外壁与圆形球体下端的外壁接触,所述圆形球体左侧的外壁与T型移动块底端的右侧进行固定连接,所述T型移动块顶端的外壁与滑槽板的内壁进行滑动连接,所述滑槽板的左侧与空心方块体左侧的内壁所开设的第二矩形槽道的内壁进行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T型移动块下端的左侧与第二缓冲弹簧的右端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缓冲弹簧的左端与第二矩形槽道的内壁进行固定连接,所述T型移动块底端的背面与活动杆顶端的正面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杆底端的背面与第二移动块右端的正面活动连接,所述第二移动块左端的外壁与第二矩形槽道的内壁接触,所述第二移动块左端的底部与第一缓冲弹簧的顶端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缓冲弹簧的底端与空心方块体内壁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夹线钳左端的背面与第一撑杆右端的正面可以通过焊接固定,或是通过螺丝进行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夹线钳的材料是由钢铁材料所制成的,且夹线钳钢铁材料的外壁涂有防锈涂层和防腐蚀涂层。进一步,所述第一撑杆的内部结构为空心结构,所述第一撑杆的右端为密封结构,且该第一撑杆的左端为镂空结构。进一步,所述第二撑杆的内部为密实结构,且该第二撑杆的长度小于第一撑杆的长度。进一步,所述螺母的右侧与第一移动块的左侧接触,且该螺母的内壁与螺栓的外壁进行螺纹连接。进一步,所述连接弹簧起初状态为压缩状态,且该连接弹簧的长度足够长。进一步,所述第一缓冲弹簧的数量为两个,且该两个第一缓冲弹簧以受力杆正面的中线为对称轴承对称分布在两侧。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受力环的便携式支撑杆。该便携式撑杆及受力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便携式撑杆及受力环,通过拧转螺母使螺母一边旋转一边向左移动,通过螺母向左移动可以使连接弹簧逐步恢复原状,从而可以使第二撑杆向左移动,最后直至使第二撑杆的右端移动到第一撑杆左端的内壁处,从而可以延伸了整个撑杆的长度;(2)该便携式撑杆及受力环,通过受力杆向上移动可以使椭圆形球体向上移动并挤压圆形球体使圆形球体向左挤压T型移动块,从而可以使T型移动块向左移动,通过T型移动块向左移动可以挤压第二缓冲弹簧产生缓冲效果,同时可以使活动杆发生逆时针偏转,从而可以使第二移动块向下移动,最后挤压第一缓冲弹簧产生缓冲效果,保证了安全性,满足了使用要求。附图说明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连接弹簧正面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撑杆顶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撑杆内壁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滑槽板右侧结构示意图。图中:1夹线钳、2第一撑杆、3第二撑杆、4螺栓、5螺母、6第一移动块、7连接块、8固定块、9凹口、10连接弹簧、11矩形通口、12第一矩形槽道、13外受力环、14内受力环、15受力杆、16空心方块体、17椭圆形球体、18圆形球体、19活动杆、20第二移动块、21第二矩形槽道、22第一缓冲弹簧、23T型移动块、24滑槽板、25第二缓冲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8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带受力环的便携式支撑杆,包括夹线钳1、第一撑杆2、第二撑杆3,夹线钳1左端的背面与第一撑杆2右端的正面固定连接,夹线钳1左端的背面与第一撑杆2右端的正面可以通过焊接固定,或是通过螺丝进行固定连接,夹线钳1的材料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受力环的便携式支撑杆,包括夹线钳(1)、第一撑杆(2)、第二撑杆(3),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线钳(1)左端的背面与第一撑杆(2)右端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撑杆(2)右端的顶部与固定块(8)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8)的左侧开设有凹口(9),所述凹口(9)的内壁与螺栓(4)右端的外壁进行固定连接,所述螺栓(4)的外壁套设有第一移动块(6),所述第一移动块(6)的底部与连接块(7)的顶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7)的底部贯穿第一撑杆(2)顶部所开设的矩形通口(11)内并与第二撑杆(3)顶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撑杆(3)顶端的外壁与矩形通口(11)的内壁接触,所述第二撑杆(3)底端的外壁与第一撑杆(2)内壁的底部所开设的第一矩形槽道(12)的内壁接触,所述第二撑杆(3)的左侧与连接弹簧(10)的左端进行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弹簧(10)的右端与第一撑杆(2)右侧的内壁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块(6)的左方设置有螺母(5),所述螺母(5)套设在螺栓(4)的外壁上,所述夹线钳(1)的左端分别安装有外受力环(13)、内受力环(14),所述内受力环(14)的顶部与受力杆(15)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受力杆(15)的顶部贯穿空心方块体(16)的底部延伸至空心方块体(16)的内部中,所述空心方块体(16)的顶部与外受力环(13)的内壁进行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受力环的便携式支撑杆,包括夹线钳(1)、第一撑杆(2)、第二撑杆(3),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线钳(1)左端的背面与第一撑杆(2)右端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撑杆(2)右端的顶部与固定块(8)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8)的左侧开设有凹口(9),所述凹口(9)的内壁与螺栓(4)右端的外壁进行固定连接,所述螺栓(4)的外壁套设有第一移动块(6),所述第一移动块(6)的底部与连接块(7)的顶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7)的底部贯穿第一撑杆(2)顶部所开设的矩形通口(11)内并与第二撑杆(3)顶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撑杆(3)顶端的外壁与矩形通口(11)的内壁接触,所述第二撑杆(3)底端的外壁与第一撑杆(2)内壁的底部所开设的第一矩形槽道(12)的内壁接触,所述第二撑杆(3)的左侧与连接弹簧(10)的左端进行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弹簧(10)的右端与第一撑杆(2)右侧的内壁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块(6)的左方设置有螺母(5),所述螺母(5)套设在螺栓(4)的外壁上,所述夹线钳(1)的左端分别安装有外受力环(13)、内受力环(14),所述内受力环(14)的顶部与受力杆(15)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受力杆(15)的顶部贯穿空心方块体(16)的底部延伸至空心方块体(16)的内部中,所述空心方块体(16)的顶部与外受力环(13)的内壁进行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受力环的便携式支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杆(15)的顶部与椭圆形球体(17)的底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椭圆形球体(17)顶端的外壁与圆形球体(18)下端的外壁接触,所述圆形球体(18)左侧的外壁与T型移动块(23)底端的右侧进行固定连接,所述T型移动块(23)顶端的外壁与滑槽板(24)的内壁进行滑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受力环的便携式支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板(24)的左侧与空心方块体(16)左侧的内壁所开设的第二矩形槽道(21)的内壁进行固定连接,所述T型移动块(23)下端的左侧与第二缓冲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成周西南王灿华岑正军陈鑫武先强潘祥林杨京平王秀境王泽睿杨发金方学智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