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型线圈部件以及使用该部件的直流电流叠加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4780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3:12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直流电流叠加电路(21)安装于电路基板,其构成为具备差分信号线(24a)、(24b)、电容器(25)、(25)、共模扼流线圈(26)、绕线型线圈部件(27A)以及直流电源(28)。绕线型线圈部件(27A)由芯(31)、两对端子电极(32a)、(32b)、(33a)、(33b)以及两根绕线(34)、(35)构成。在凸缘部(31a)的端面(31a1)设置有两对端子电极(32a)、(32b)、(33a)、(33b),所述两对端子电极以端面(31a1)上的卷芯(31c)的卷中心(C)为中心相对地配置。第一绕线(34)的卷绕开始部(34a)和卷绕结束部(34b)分别与端子电极(32a)、(32b)连接,第二绕线(35)的卷绕开始部(35a)和卷绕结束部(35b)分别与端子电极(33a)、(33b)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绕线型线圈部件以及使用该部件的直流电流叠加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绕线型线圈部件和使用该绕线型线圈部件的直流电流叠加电路。
技术介绍
以往,存在向差分传送信号线叠加直流电流,不仅进行数据的传送,还进行电力的传送的市场需求。因此,特别是存在有PoDL(PoweroverDataLines,数据线供电)、A2B(AutomotiveAudioBus,汽车音频总线:注册商标)等作为面向车载的通信标准。在适合于这种通信标准的通常的直流电流叠加电路中,直流电源经由电感器与传输由差分通信IC(集成电路)收发的差分信号的差分传送信号线连接。电感器被用于交流电截止,阻止在信号线中作为交流传输的信号泄漏到直流电源。作为这样的电感器,存在以下情况,即在直流电源的正极侧以及负极侧双方各使用一个没有磁耦合的独立的线圈的情况、或将具有磁耦合的线圈作为一对来使用的情况。对于使用后者的具有磁耦合的线圈的线圈部件而言,利用其较高的阻抗来阻止差模的信号向直流电源侧通过,因其较低的阻抗使共模的噪声向直流电源侧通过而放过。以往,作为这种线圈部件,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绕线型线圈部件。该绕线型线圈部件具备芯、两根第一、第二线材以及两对第一、第二端子电极。芯具有卷芯部以及形成于卷芯部的两端的一对凸缘部,两根第一、第二线材成对地卷绕于芯的卷芯部。两对第一、第二端子电极分别相互分离地形成于位于芯的一侧凸缘部的相互相反的一侧的侧面。第一、第二线材的两端部分别与形成在上述一侧凸缘部的相互对置的侧面的两对第一、第二端子电极电连接。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86034号公报然而,公知有在将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绕线型线圈部件用于直流电流叠加电路时,在信号线中传输的差分信号被转换为共模噪声,而放射(发射)不需要的噪声的情况。其原因在于,如图1所示,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具备芯2、两根第一、第二绕线3、4以及两对第一、第二端子电极5a、5b、6a、6b的绕线型线圈部件1中,该图中以实线表示的一个第一绕线3的相对于芯2的卷芯2a的匝数比该图中以虚线表示的另一个第二绕线4多0.5匝。即,这是由于两根各绕线3、4形成的电感非对称,使绕线型线圈部件1的模式转换作用变大。图1是从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接触的芯2的凸缘部2b的端面侧观察绕线型线圈部件1的仰视图。另外,在使用了如图1所示那样的绕线型线圈部件1的直流电流叠加电路中,电路基板上的配线图案的引绕复杂。例如,如图2所示的绕线型线圈部件1的与差分信号线12a、12b的连接状态图那样,绕线型线圈部件1配置于一对差分信号线12a、12b与直流电源13之间,但形成一个差分信号线12b的配线图案与连接直流电源13的负极以及绕线型线圈部件1的第二端子电极6b间的电源线的配线图案在绕线型线圈部件1的第一端子电极5b的两侧部的位置A、B处交叉。此外,在图2中对与图1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上述的问题的产生,并抑制信号品质的劣化的绕线型线圈部件和使用该绕线型线圈部件的直流电流叠加电路。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构成了绕线型线圈部件,该绕线型线圈部件由如下部件构成:芯,具备带有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接触的端面的凸缘部以及沿与上述端面垂直的方向立设的卷芯;一对第一端子电极以及第二端子电极,设置于上述端面,并以上述端面上的卷芯的卷芯轴为中心相对地配置;一对第三端子电极以及第四端子电极,其设置于上述端面,并以上述端面上的卷芯的卷芯轴为中心相对地配置;两根绕线,该两根绕线的第一绕线以及第二绕线卷绕于卷芯,上述第一绕线的成为卷绕开始部或卷绕结束部的一方的端部和成为卷绕结束部或卷绕开始部的另一方的端部分别与第一端子电极以及第二端子电极连接,上述第二绕线的成为卷绕开始部或卷绕结束部的一方的端部和成为卷绕结束部或卷绕开始部的另一方的端部分别与第三端子电极以及第四端子电极连接,供第一绕线的另一方的端部连接的第二端子电极与一对差分信号线的一方的信号线连接,供第二绕线的一方的端部连接的第三端子电极与一对差分信号线的另一方的信号线连接。另外,构成了直流电流叠加电路,其通过将如下部件安装于电路基板而构成,即:通信电路,经由一对差分信号线与外部电路通信;上述所记载的绕线型线圈部件,连接于外部连接端子与通信电路之间的一对差分信号线连接,上述外部连接端子使一对差分信号线连接于外部电路;以及直流电源,连接于绕线型线圈部件中的第一端子电极与第四端子电极之间而使直流电流叠加到一对差分信号线。根据本结构,第一绕线以及第二绕线卷绕于芯的卷芯,并且各自的一方的端部和另一方的端部分别与以凸缘部的端面上的卷芯的卷芯轴为中心相对地配置的两对端子电极连接。因此,第一绕线以及第二绕线分别相对于卷芯以相同的匝数卷绕,使第一绕线以及第二绕线分别形成的电感所产生的差变小。因此绕线型线圈部件的模式转换作用被抑制,在差分信号线中传输的信号难以从差模转换为共模噪声,难以放射由绕线型线圈部件引起的不需要的噪声。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可抑制信号品质的劣化的绕线型线圈部件和使用该绕线型线圈部件的直流电流叠加电路。附图说明图1是比较例的直流电流叠加电路所使用的绕线型线圈部件的仰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绕线型线圈部件的与差分信号线的连接状态图。图3的(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直流电流叠加电路的示意结构的框图,图3的(b)是用于上述直流电流叠加电路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绕线型线圈部件的与差分信号线的连接状态图。图4的(a)是用于图3所示的直流电流叠加电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绕线型线圈部件的外观立体图,图4的(b)是其仰视图。图5的(a)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绕线型线圈部件的外观立体图,图5的(b)是其仰视图。图6是表示基于实际的试制对比较例以及本专利技术的各直流电流叠加电路所使用的绕线型线圈部件的结构的不同所引起的其模式转换特性进行实测的结果的曲线图。图7的(a)以及(b)是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绕线型线圈部件的变形例的仰视图。图8的(a)以及(b)是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绕线型线圈部件的另外的变形例的仰视图。图9是与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纵向卷绕型的绕线型线圈部件相比较的横向卷绕型的绕线型线圈部件的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21...直流电流叠加电路;22...差分通信IC(通信电路);23...连接器;24a、24b...差分信号线;25...电容器;26...共模扼流线圈;27A、27B...绕线型线圈部件;28...直流电源;29...缆线;31...芯;31a、31b...凸缘部;31c...卷芯;32a...第一端子电极;32b...第二端子电极;33a...第三端子电极;33b...第四端子电极;34...第一绕线;34a...第一绕线34的卷绕开始部(一方的端部);34b...第一绕线34的卷绕结束部(另一方的端部);35...第二绕线;35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绕线型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n所述绕线型线圈部件由如下部件构成:/n芯,具备凸缘部以及卷芯,所述凸缘部带有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接触的端面,所述卷芯沿与所述端面垂直的方向立设;/n一对第一端子电极以及第二端子电极,设置于所述端面,并以所述端面上的所述卷芯的卷芯轴为中心相对地配置;/n一对第三端子电极以及第四端子电极,设置于所述端面,并以所述端面上的所述卷芯的卷芯轴为中心相对地配置;以及/n两根绕线,该两根绕线的第一绕线以及第二绕线卷绕于所述卷芯,所述第一绕线的成为卷绕开始部或卷绕结束部的一方的端部和成为卷绕结束部或卷绕开始部的另一方的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子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端子电极连接,所述第二绕线的成为卷绕开始部或卷绕结束部的一方的端部和成为卷绕结束部或卷绕开始部的另一方的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三端子电极以及所述第四端子电极连接,/n供所述第一绕线的另一方的端部连接的所述第二端子电极与一对差分信号线的一方的信号线连接,供所述第二绕线的一方的端部连接的所述第三端子电极与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线的另一方的信号线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624 JP 2019-116249;20200203 JP 2020-0166451.一种绕线型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型线圈部件由如下部件构成:
芯,具备凸缘部以及卷芯,所述凸缘部带有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接触的端面,所述卷芯沿与所述端面垂直的方向立设;
一对第一端子电极以及第二端子电极,设置于所述端面,并以所述端面上的所述卷芯的卷芯轴为中心相对地配置;
一对第三端子电极以及第四端子电极,设置于所述端面,并以所述端面上的所述卷芯的卷芯轴为中心相对地配置;以及
两根绕线,该两根绕线的第一绕线以及第二绕线卷绕于所述卷芯,所述第一绕线的成为卷绕开始部或卷绕结束部的一方的端部和成为卷绕结束部或卷绕开始部的另一方的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子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端子电极连接,所述第二绕线的成为卷绕开始部或卷绕结束部的一方的端部和成为卷绕结束部或卷绕开始部的另一方的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三端子电极以及所述第四端子电极连接,
供所述第一绕线的另一方的端部连接的所述第二端子电极与一对差分信号线的一方的信号线连接,供所述第二绕线的一方的端部连接的所述第三端子电极与一对所述差分信号线的另一方的信号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型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两根所述绕线的所述第一绕线及所述第二绕线至少在卷绕部的一部分中平行排列而相互接触地卷绕于所述卷芯。


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五十岚启雄中村佳惠斋藤康志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