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摄影测量和BQ反演最佳阈值t的空间RQDt求解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摄影测量和BQ反演最佳阈值t的空间RQDt求解方法,特别的是本专利技术基于摄影测量、模糊等价分析、BQ指标、裂隙网络模型、广义RQD理论和圆锥曲线方程,反演计算出RQDt最佳阈值t的范围和最佳阈值t值,得到了最佳阈值t下的RQDt椭圆曲线和各向异性椭球体,提供了一种基于摄影测量和BQ反演最佳阈值t的空间RQDt求解方法,属于RQDt各向异性求解领域。
技术介绍
在自然界中,RQD是表征岩体质量的重要指标,RQD具有各向异性。RQD的各向异性,从钻孔RQD到广义RQD的计算公式的拓展也可以看出。Deer在1964年提出了钻孔RQD的概念,由于钻孔RQD在应用时存在着如下两个缺点:对于不同工程规模岩体,100mm的阈值选取是否合理;钻孔钻探方向具有局限性,获得的RQD只能反映局部岩体情况,不能反映出RQD各向异性。因此,部分学者引入阈值t,提出了广义RQD的概念,即对任一间距阈值t,把沿某一测线方向大于t的间距之和与测线总长之比的百分数定义为广义R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摄影测量和BQ反演最佳阈值t的空间RQD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摄影测量和BQ反演最佳阈值t的空间RQDt求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结构面数字摄影测量快速获取,过程如下:
1.1:根据观测区域岩体范围与空间位置,选取表面节理发育较好且无障碍物的岩体作为摄影测量区域,将标杆垂直的立于测量区域一侧,用于标定最后生成的三维图像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
1.2:在岩体表面选取一块露头的、区域比较大、比较平滑的结构面作为标定点,用罗盘测量出倾向及倾角,并做标记,用于后处理时图像的方位真实化;
1.3:使用高分辨率相机,在选定区域正前方左、右位置,对岩体依次拍照,两次拍摄时,镜头离所测岩体的距离D及两次成像位置之间的距离B满足关系B=D/8~D/5;
1.4:测点数据采集完成后,取回标杆,返回室内作进一步后处理操作;
1.5:将野外摄影测量所获取的左、右视图导入到软件分析系统,采用基准标定、像素点匹配、图像变形偏正纠正对左、右视图中的像素点进行匹配,合成岩体表面三维实体模型;
1.6:根据标杆尺寸以及罗盘量出的标定点产状,进行三维实体模型方位、尺寸和距离的真实化;
1.7:基于真实化的实体模型,识别定位出每条结构面,并导出结构面数据信息;
(2)结构面极点图和走向玫瑰花图绘制;
(3)基于BQ指标的岩体质量计算,过程如下:
3.1:根据结构面参数计算岩体完整性系数,公式如下:
式中:Jv为岩体体积节理数,单位条/m3;
3.2:Jv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L1,L2,...,Ln为垂直于结构面测线长度;N1,N2,...,Nn为同组结构面数目;
3.3:根据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值和岩体完整性系数值,计算BQ值:
BQ=90+3Rc+250Kv
式中:Rc是岩石单轴抗压强度;Kv为岩体完整性系数;
3.4:在应用BQ计算公式过程中,遵循以下条件:
当Rc>90Kv+30时,以Rc=90Kv+30和Kv代入计算BQ值;
当Kv>0.04Rc+0.4时,以Kv=0.04Rc+0.4和Rc代入计算BQ值;
3.5:根据地下水、软弱结构面产状和天然应力影响对BQ进行修正,修正公式如下:
[BQ]=BQ-100(K1+K2+K3)
式中:K1为地下水影响修正系数;K2为软件结构面产状影响修正系数;K3为天然应力影响修正系数;
3.6:得到修正后的BQ岩体分级结果;
(4)岩体三维裂隙网络模型生成和剖切;
(5)RQDt各向异性图绘制;
(6)基于BQ反演的最佳阈值t求解方法;
(7)空间RQDt求解方法。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摄影测量和BQ反演最佳阈值t的空间RQDt求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7)中,空间RQDt求解方法的过程如下:
7.1:平面RQDt求解方法
根据最佳阈值t下的36个方位的RQDt值,求解出任意角度的平面RQDt值,过程如下:
7.1.1:求解出最佳阈值t下的36个RQDt值;
7.1.2:以RQDt值沿x方向的分量RQDx作为横坐标,沿y轴方向的分量RQDy作为纵坐标,设定拟合圆锥曲线方程为:
式中:p1,p2,p3为拟合系数;
7.1.3:基于最小二乘法,应用Matlab软件编写拟合程序;
7.1.4:拟合得到RQDt的椭圆曲线;
7.1.5:通过该拟合椭圆曲线,可以得到平面上任意角度的RQDt值;
7.2:空间RQDt求解方法
根据拟合得到的RQDt椭圆曲线,求解出空间内任意方位任意角度的RQDt值,过程如下:
7.2.1:根据拟合得到的RQDt椭圆曲线,求解出椭圆的长轴所在位置;
7.2.2:以椭圆曲线的长轴作为旋转轴,利用Matlab软件编写程序,将椭圆曲线沿长轴旋转360°,得到RQDt的各向异性椭球体;
7.2.3:得到空间内任意方位任意角度的RQDt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摄影测量和BQ反演最佳阈值t的空间RQDt求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中,基于BQ反演的最佳阈值t求解方法的过程如下:
6.1:基于BQ指标反演RQDt范围
结合BQ分级计算出的岩体质量级别,查找《岩石质量指标》表,确定出该岩体级别下,RQDt范围值;
6.2:最佳阈值t求解方法
6.2.1:在三维裂隙网络模型上,过中心点O,以任意角度剖切三个剖面,得到三个二维裂隙网络模型,导出二维裂隙网络模型及数据;
6.2.2:针对每一个二维裂隙网络模型,设置不同的阈值t,求解出不同阈值t下的RQDt值;
6.2.3:导出不同阈值t下的RQDt值,计算出RQDt均值;
6.2.4:以阈值t为横坐标,以RQDt的均值为纵坐标,绘制RQDt随阈值t变化的散点图;
6.2.5:根据散点图,设置拟合方程,拟合RQDt随阈值t变化的曲线图;
6.2.6:将反演出的RQDt范围值,带入到拟合出的RQDt随阈值t变化的曲线图中,结合函数方程和曲线图,求解出在该RQDt范围内阈值t的范围,共得到三组阈值t的范围;
6.2.7:针对三组阈值t的范围,取其范围的交集,作为最佳阈值t的范围;
6.2.8:以最佳阈值t范围的中点值作为最佳阈值t值,得到最佳阈值t;
6.2.9:输出最佳阈值t的范围和最佳阈值t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摄影测量和BQ反演最佳阈值t的空间RQDt求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RQDt各向异性图绘制的过程如下:
5.1:RQDt求解计算
基于RQDt理论,确定出二维裂隙网络模型的中心点O,以每隔10°角度做射线,穿过岩体裂隙网络模型,求解出岩体36个方位的RQDt值,过程如下:
5.1.1:RQDt理论公式如下:
式中:xi表示沿某一测线方向的第i个大于给定阈值t的整段岩石或间距长度,RQDt代表对应阈值t的岩石质量指标,即阈值t下的RQDt值;
5.1.2确定二维裂隙网络模型的剖面中心点O、长度a和宽度b,以模型的左下角为坐标原点,水平向右为x轴,垂直向上为y轴,则中心点O坐标为:
边界方程为:
5.1.3:以O为起点,每隔α=10°角绘制一条测线,与裂隙网络模型相交,共绘制36条测线,测线长度L等于O点到裂隙网络模型边界的距离,用L0~L35表示,则测线方程为:
式中:s表示测线,α表示角度;
5.1.4:判断测线与边界的交点,设测线方程与边界方程的交点为(xa,ya),将测线方程与边界方程依次连立,判断测线是否与边界相交,原理如下:
5.1.5:求出测线与裂隙网络模型的边界方程交点(XZ,α,YZ,α);
5.1.6:确定测线所在区间,原理如下:
5.1.7:根据裂隙网络模型中每条节理的起点坐标(Xb,Yb)和终点坐标(Xc,Yc),建立相应的解析方程,定义节理方程如下:
5.1.8:求解第一条测线与各节理方程的交点,循环判断每个交点(Xj,Yj)范围,如果交点符合a<Xj<c且b<Yj<d,则记录该交点,遍历所有节理方程求出所有m个交点;
5.1.9:将记录的m个交点及测线起点坐标和终点坐标,按横坐标或纵坐标从小到大排序;
5.1.10:计算相邻交点的距离,公式如下:
x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