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在线检测的吸附分离评价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分离与提纯
,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在线检测的吸附分离评价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近些年来,工业色谱分离技术,逐渐发展为一种新型、高效、节能的分离技术,其中模拟移动床技术,因为具有周期短、成本低、风险小、分离效率高、固定相利用率高、流动相循环使用、自动化连续操作等优势,在拆分手性化合物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在分离性质差异很小、其他常规分离技术无法或很难分离领域应用甚广。模拟移动床技术是一种利用吸附原理,对流液进行分离操作,以逆流连续操作方式,通过变换固定床吸附模块的物料进出口位置,产生相当于吸附剂连续逆向移动,而物料连续正向移动的效果。模拟移动床的生产能力和分离效率比固定吸附床要高,可有效避免常规移动床中的吸附剂磨损、粉尘堵塞设备或管道等问题,因此,近几年来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拉曼光谱仪可以对所有工艺阶段中的液体、部分固体和气体化学组成进行在线分析,进而,可以在不需样品制备的情况下,对样品进行检测,拉曼散射的强度通常与散射物质的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在线检测的吸附分离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吸附柱体(8)以及在吸附柱体(8)两端设置的“凸”型柱塞(19),吸附柱体(8)外套有套管体(21),吸附柱体(8)与套管体(21)之间设有整体耐高温砖体(17),整体耐高温砖体(17)内均匀铺满电磁线圈,所述装置还包括与吸附柱体(8)连接的气体脱气管路(1)、解吸剂供给流体管路(2)、待分离样品进料流体管路(3)、检测管路(31)和回收管路(3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在线检测的吸附分离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吸附柱体(8)以及在吸附柱体(8)两端设置的“凸”型柱塞(19),吸附柱体(8)外套有套管体(21),吸附柱体(8)与套管体(21)之间设有整体耐高温砖体(17),整体耐高温砖体(17)内均匀铺满电磁线圈,所述装置还包括与吸附柱体(8)连接的气体脱气管路(1)、解吸剂供给流体管路(2)、待分离样品进料流体管路(3)、检测管路(31)和回收管路(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在线检测的吸附分离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型柱塞(19)包括凸出部(19-1)、平底部(19-2)和管路接头(19-3),凸出部(19-1)为前端切角处理的圆柱体结构,凸出部(19-1)后端与平底部(19-2)一端连接,平底部(19-2)另一端中心位置连接管路接头(19-3),凸出部(19-1)的直径小于平底部(19-2)的直径,管路接头(19-3)侧表面设有“凸”型柱塞外螺纹(25),凸出部(19-1)未切角处理处的侧面对称设有O型圈环切槽(2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在线检测的吸附分离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19-1)前端远离平底部(19-2)处设有过滤筛网(28);平底部(19-2)与凸出部(19-1)相连接的平底部(19-2)面的边缘上对称设有不少于两组装卸缺口(27),所述“凸”型柱塞(19)通过装卸缺口(27)与盖板(20)可装卸连接,管路接头(19-3)内部中心位置设计有管路(19-4),管路(19-4)从管路接头(19-3)顶端延伸至过滤筛网(28),所述过滤筛网(28)的厚度为凸出部(19-1)高度的0.1-5%,过滤筛网(28)的孔径不小于40目,过滤筛网(28)的直径为凸出部(19-1)前端直径的75%-9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在线检测的吸附分离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型柱塞(19)的凸出部(19-1)插入吸附柱体(8)内部,使吸附柱体(8)密闭;吸附柱体(8)两端的“凸”型柱塞(19)外侧还设有盖板(20),盖板(20)包括凹型内槽(22)、内六角螺栓(23)和内螺纹通口(24),凹型内槽(22)与“凸”型柱塞(19)的平底部(19-2)扣合,盖板(20)中心位置设有内螺纹通口(24),内螺纹通口(24)与“凸”型柱塞外螺纹(25)配合使用,锥形连接管(18)位于内螺纹通口(24)顶端,并与管路(19-4)连通,内六角螺栓(23)位于盖板(20)外侧,并可通过内六角螺栓(23)与套管体(21)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在线检测的吸附分离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20)上连通正负压力表(7),正负压力表(7)的精度不大于2.5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在线检测的吸附分离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耐高温砖体(17)内部填充氧化镁、石英粉、氧化硅或陶瓷粉,电磁线圈与电磁控制器(32)电连接,温度范围为25-35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在线检测的吸附分离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脱气管路(1)通过三联导向阀(6)和六联导向阀(11)与吸附柱体(8)顶端的锥形连接管(18)连接,气体脱气管路(1)从气体脱气口至三联导向阀(6)上依次设有电子流量调节阀(4)和单向阻尼膜(5);所述解吸剂供给流体管路(2)通过三联导向阀(6)和六联导向阀(11)与吸附柱体(8)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延鑫,王志光,李小龙,李进,王炳春,王贤彬,
申请(专利权)人:中触媒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