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持稳定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4285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3: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摄影辅助器材技术领域,提供提出一种手持稳定器,包括航向电机、俯仰电机以及横滚电机,航向电机通过第一轴臂与俯仰电机连接,俯仰电机通过第二轴臂与横滚电机连接;横滚电机上设有承载台,承载台上设有呈L形的快装调节机构,且快装调节机构包括的第一快装单元与承载台可滑动连接,快装调节机构包括的第二快装单元用于支撑相机和调节所述相机的位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摄像需求调整相机的位置,同时也实现了在不用拆卸相机的情况下,使得相机的底部悬空,可以更换相机的电池、以及通过数据线连接外部设备,其操作更加的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手持稳定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摄影辅助器材
,尤其涉及一种手持稳定器。
技术介绍
随着拍摄稳定器、拍摄云台的不断发展,用户对稳定器和云台的拍摄要求也逐渐提高,现有的稳定器,其拍摄设备直接安装于承载台上,由于拍摄设备的电池是安装于拍摄设备的底部、其数据线接口也是设有于拍摄设备的底部,当拍摄设备在承载台上安装好之后,电池仓盖和数据线接口会被承载台遮挡,当需要更换电池或者外接设备时,并不能直接打开电池盖更换电池以及直接通过数据线接口外接设备,而是需要将拍摄设备拆卸后才能进行相应的操作,导致拍摄设备更换电池和外接设备不方便,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手持稳定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拍摄设备安装于承载台上,导致拍摄设备更换电池和外接设备不方便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就上述技术问题而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手持稳定器,包括航向电机、俯仰电机以及横滚电机,所述航向电机通过第一轴臂与所述俯仰电机连接,所述俯仰电机通过第二轴臂与所述横滚电机连接;所述横滚电机上设有承载台,所述承载台上设有呈L形的快装调节机构,且所述快装调节机构包括的第一快装单元与所述承载台可滑动连接,所述快装调节机构包括的第二快装单元用于支撑相机和调节所述相机的位置。根据上述的手持稳定器,所述第二快装单元包括调节组件和用于支撑所述相机的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设于所述调节组件上,且所述第一支撑板可相对所述调节组件滑动,以实现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板带动所述相机产生位移。根据上述的手持稳定器,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调节旋钮和第一槽型限位部,所述第一快装单元与所述第一槽型限位部固定连接并构成L形,所述第一支撑板设于所述第一槽型限位部内,且所述第一槽型限位部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侧壁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调节旋钮设于所述第一槽型限位部的外侧壁,并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槽型限位部对所述第一支撑板产生挤压,以使得所述第一槽型限位部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侧壁配合连接。根据上述的手持稳定器,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侧壁均设有第一凹部,所述第一槽型限位部的两内侧壁均设有对应的第一凸部,通过所述第一调节旋钮的调节,以使得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一凹部配合,实现通过所述第一槽型限位部夹紧所述第一支撑板。根据上述的手持稳定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呈长条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穿设有用于与所述相机底部螺纹连接的螺钉,所述螺钉可在所述第一通孔内移动,以实现带动所述相机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移动;所述第一通孔的两侧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防滑条。根据上述的手持稳定器,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相机接触的平面高于所述横滚电机。根据上述的手持稳定器,所述第二快装单元包括第二支撑板和手轮螺杆,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快装单元固定连接并构成L形,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有呈长条形的第二通孔,所述手轮螺杆的螺纹端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底部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相机螺纹连接,所述手轮螺杆可带动所述相机在所述第二通孔内移动。根据上述的手持稳定器,所述承载台上设有第二槽型限位部,且所述第二槽型限位部的外侧壁设有第二调节旋钮,并用于调节所述第二槽型限位部,以使得所述第二槽型限位部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一快装单元的侧壁配合连接。根据上述的手持稳定器,所述第一快装单元的两侧壁设有第二凹部,所述第二槽型限位部的两内侧壁设有对应的第二凸部,通过所述第二调节旋钮的调节,以使得所述第二凸部和所述第二凹部挤压配合,实现通过所述第二槽型限位部夹紧所述第一快装单元。根据上述的手持稳定器,所述第一快装单元靠近所述第二槽型限位部的一侧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槽型限位部靠近所述第一快装单元的一侧设有凸块,所述第二凹槽的长度大于所述凸块的长度,且所述凸块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并可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滑动。根据上述方案的本专利技术,其有益效果至少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手持稳定器,其在承载台上设有呈L形的快装调节机构,且所述快装调节机构包括的第一快装单元与所述承载台可滑动连接,所述快装调节机构包括的第二快装单元用于支撑相机,且所述第二快装单元可带动所述相机移动,从而实现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摄像需求调整相机的位置,同时也实现了在不用拆卸相机的情况下,使得相机的底部悬空,可以更换相机的电池、以及通过数据线连接外部设备,其操作更加的方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手持稳定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手持稳定器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快装调节机构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快装调节机构的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拍摄设备安装于承载台上,导致拍摄设备更换电池和外接设备不方便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手持稳定器,其核心思想是:提出一种手持稳定器,包括航向电机、俯仰电机以及横滚电机,所述航向电机通过第一轴臂与所述俯仰电机连接,所述俯仰电机通过第二轴臂与所述横滚电机连接;所述横滚电机上设有承载台,所述承载台上设有呈L形的快装调节机构,且所述快装调节机构包括的第一快装单元与所述承载台可滑动连接,所述快装调节机构包括的第二快装单元用于支撑相机和调节所述相机的位置。本专利技术实现了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摄像需求调整相机的位置,同时也实现了在不用拆卸相机的情况下,使得相机的底部悬空,可以更换相机的电池、以及通过数据线连接外部设备,其操作更加的方便。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手持稳定器100,包括航向电机10、俯仰电机20以及横滚电机30,所述航向电机10通过第一轴臂40与所述俯仰电机20连接,所述俯仰电机20通过第二轴臂50与所述横滚电机30连接;所述横滚电机30上设有承载台60,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手持稳定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航向电机(10)、俯仰电机(20)以及横滚电机(30),所述航向电机(10)通过第一轴臂(40)与所述俯仰电机(20)连接,所述俯仰电机(20)通过第二轴臂(50)与所述横滚电机(30)连接;/n所述横滚电机(30)上设有承载台(60),所述承载台(60)上设有呈L形的快装调节机构(70),且所述快装调节机构(70)包括的第一快装单元(71)与所述承载台(60)可滑动连接,所述快装调节机构(70)包括的第二快装单元(72)用于支撑相机(200)和调节所述相机(200)的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持稳定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航向电机(10)、俯仰电机(20)以及横滚电机(30),所述航向电机(10)通过第一轴臂(40)与所述俯仰电机(20)连接,所述俯仰电机(20)通过第二轴臂(50)与所述横滚电机(30)连接;
所述横滚电机(30)上设有承载台(60),所述承载台(60)上设有呈L形的快装调节机构(70),且所述快装调节机构(70)包括的第一快装单元(71)与所述承载台(60)可滑动连接,所述快装调节机构(70)包括的第二快装单元(72)用于支撑相机(200)和调节所述相机(200)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稳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快装单元(72)包括调节组件(721)和用于支撑所述相机(200)的第一支撑板(722),所述第一支撑板(722)设于所述调节组件(721)上,且所述第一支撑板(722)可相对所述调节组件(721)滑动,以实现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板(722)带动所述相机(200)产生位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稳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721)包括第一调节旋钮(7211)和第一槽型限位部(7212),所述第一快装单元(71)与所述第一槽型限位部(7212)固定连接并构成L形,所述第一支撑板(722)设于所述第一槽型限位部(7212)内,且所述第一槽型限位部(7212)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一支撑板(722)的侧壁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调节旋钮(7211)设于所述第一槽型限位部(7212)的外侧壁,并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槽型限位部(7212)对所述第一支撑板(722)产生挤压,以使得所述第一槽型限位部(7212)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一支撑板(722)的侧壁配合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稳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722)的两侧壁均设有第一凹部(7221),所述第一槽型限位部(7212)的两内侧壁均设有对应的第一凸部(72121),通过所述第一调节旋钮(7211)的调节,以使得所述第一凸部(72121)和所述第一凹部(7221)配合,实现通过所述第一槽型限位部(7212)夹紧所述第一支撑板(722)。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稳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722)上设有呈长条形的第一通孔(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全元孙淼石熙恒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固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