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减震前叉的储油滑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2859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减震前叉的储油滑套,涉及减震前叉配件领域。其包括圆柱形的滑套本体,滑套本体的轴向上开设有上下两端呈开口状的内滑动腔,滑套本体的外圆周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等间距分布的,且延伸方向与滑套本体的轴向相同的外条形固定槽,滑套本体的圆周侧壁上开设有贯通该圆周侧壁的斜向上的储油槽,储油槽的内槽口与所述内滑动腔连通,储油槽的外槽口与储油槽的外圆周侧壁所在的空间连通,储油槽的槽口沿在其长度方向上的槽沿与水平方向成一角度,储油槽的槽内壁在沿着其槽口深度方向上的槽壁与水平方向成一角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使得润滑油被挤压于储油槽中,在重力作用下其又可回流至内滑动腔中,实现了润滑油的往复循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减震前叉的储油滑套
本技术涉及减震前叉配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减震前叉的储油滑套。
技术介绍
前叉在自行车结构中处于前方部位,它的上端与车把部件相连,车架部件与前管配合,下端与前轴部件配合,组成自行车的导向系统。转动车把和前叉,可以使前轮改变方向,起到了自行车的导向作用。现有普通滑套无储油槽,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导致滑套与电镀腿之间没有润滑油,致使前叉弹力不顺滑,工作时有异响与易因摩擦导致滑套磨损,致使连接部位不吻合,作业时出现前叉卡顿甚至前叉断裂,为骑行带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减震前叉的储油滑套。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减震前叉的储油滑套,包括圆柱形的滑套本体,所述滑套本体的轴向上开设有上下两端呈开口状的内滑动腔,其中,所述滑套本体的外圆周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等间距分布的,且延伸方向与所述滑套本体的轴向相同的外条形固定槽,所述滑套本体的圆周侧壁上开设有贯通该圆周侧壁的斜向上的储油槽,所述储油槽的内槽口与所述内滑动腔连通,所述储油槽的外槽口与所述储油槽的外圆周侧壁所在的空间连通,所述储油槽的槽口沿在其长度方向上的槽沿与水平方向成20°~90°角,所述储油槽的槽内壁在沿着其槽口深度方向上的槽壁与水平方向成20°~60°角。进一步地,所述滑套本体的上端在所述内滑动腔的上腔口的周口成型有向外延伸的环形台阶,所述内滑动腔的上腔口的周口在与所述环形台阶衔接的地方设有环形的内倒角过渡面,所述滑套本体的下端在所述内滑动腔的下腔口的周口外环侧成型有环形的外倒角过渡面。进一步地,所述外条形固定槽的上端槽口延伸至所述环形台阶的下台阶面,在该处形成限位卡口,所述外条形固定槽的下端槽口延伸至所述滑套本体的下端端沿,在所述外倒角过渡面上构成有插接滑入口。进一步地,所述环形台阶的外周沿为直角环形边沿。进一步地,所述外条形固定槽的个数为六个,在相邻的所述外条形固定槽之间,成型在所述滑套本体的圆周侧壁上的所述圆周侧壁的储油槽的个数为三个,呈上下分布。进一步地,所述滑套本体的材料为304不锈钢。进一步地,所述储油槽的槽口沿在其长度方向上的槽沿与水平方向成40°~70°角,所述储油槽的槽内壁在沿着其槽口深度方向上的槽壁与水平方向成40°~50°角。进一步地,所述储油槽的槽口沿在其长度方向上的槽沿与水平方向成45°角,所述储油槽的槽内壁在沿着其槽口深度方向上的槽壁与水平方向成45°角。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滑套上开设槽道方向为斜向上的储油槽,使电镀腿工作在滑套中时,润滑油可被挤压至储油槽中,电镀腿在复位时,储油槽中的润滑油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回流到滑套的内滑动腔的腔壁表面,实现对内滑动腔的润滑油自然泵入,对活动的机械件实现润滑,从而达到往复循环的作用,增加了滑套和前叉减震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骑行安全隐患。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下端仰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正视图;图4是本技术在对应外条形固定槽处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在对应储油槽处的剖视图。图中:1、滑套本体;11、内滑动腔;111、内倒角过渡面;112、外倒角过渡面;12、储油槽;13、外条形固定槽;131、限位卡口;132、插接滑入口;14、环形台阶;141、直角环形边。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请参见图1-图3,如图所示,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用于减震前叉的储油滑套,该储油滑套包括一圆柱形的滑套本体1,该滑套本体1的轴向上开设有上下两端呈开口状的内滑动腔11。其中,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该滑套本体1的外圆周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等间距分布的,且延伸方向与所述滑套本体1的轴向相同的外条形固定槽13。同时,该滑套本体1的圆周侧壁上开设有贯通该圆周侧壁的储油槽12,储油槽12的内槽口与内滑动腔11连通,储油槽12的外槽口与储油槽12的外圆周侧壁所在的空间连通。如图5所示,该储油槽12的槽道斜向上延伸,即该储油槽12的内槽口朝向下端,储油槽12的外槽口朝向上端。如图5所示,该储油槽12的槽口沿在其长度方向上的槽沿与水平方向成20°~90°的角度α,储油槽12的槽内壁在沿着其槽口深度方向上的槽壁与水平方向成20°~60°的角度β。工作时,润滑油被挤压至储油槽12中,由于润滑油的量不多,且储油槽12的槽道本身具有一定的容量,其外槽口斜向朝上进一步增加了储油槽12的容积,因此,被挤压至储油槽12中的润滑油不至于从该储油槽12的外槽口溢出,而是驻留在槽道斜向上的储油槽12中。在电镀腿在复位时,储油槽12中的润滑油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回流到滑套的内滑动腔11的腔壁表面,以此形成润滑油在储油滑套中的驻留和往复润滑作用。请参见图2,如图所示,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滑套本体1的上端在内滑动腔11的上腔口的周口成型有向外延伸的环形台阶14,内滑动腔11的上腔口的周口在与环形台阶14衔接的地方设有环形的内倒角过渡面111。滑套本体1的下端在内滑动腔11的下腔口的周口外环侧成型有环形的外倒角过渡面112。在配置使用时,内倒角过渡面111和外倒角过渡面112处均设有油封。请参见图4,如图所示,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外条形固定槽13的上端槽口延伸至环形台阶14的下台阶面,在该处形成限位卡口131。外条形固定槽13的下端槽口延伸至滑套本体1的下端端沿,在该外倒角过渡面112上构成有插接滑入口132。装配使用时,通过外条形固定槽13与前叉的叉管固定连接,防止发生相对转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减震前叉的储油滑套,包括圆柱形的滑套本体(1),所述滑套本体(1)的轴向上开设有上下两端呈开口状的内滑动腔(11),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套本体(1)的外圆周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等间距分布的,且延伸方向与所述滑套本体(1)的轴向相同的外条形固定槽(13),所述滑套本体(1)的圆周侧壁上开设有贯通该圆周侧壁的斜向上的储油槽(12),所述储油槽(12)的内槽口与所述内滑动腔(11)连通,所述储油槽(12)的外槽口与所述储油槽(12)的外圆周侧壁所在的空间连通,所述储油槽(12)的槽口沿在其长度方向上的槽沿与水平方向成20°~90°角,所述储油槽(12)的槽内壁在沿着其槽口深度方向上的槽壁与水平方向成20°~60°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减震前叉的储油滑套,包括圆柱形的滑套本体(1),所述滑套本体(1)的轴向上开设有上下两端呈开口状的内滑动腔(11),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套本体(1)的外圆周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等间距分布的,且延伸方向与所述滑套本体(1)的轴向相同的外条形固定槽(13),所述滑套本体(1)的圆周侧壁上开设有贯通该圆周侧壁的斜向上的储油槽(12),所述储油槽(12)的内槽口与所述内滑动腔(11)连通,所述储油槽(12)的外槽口与所述储油槽(12)的外圆周侧壁所在的空间连通,所述储油槽(12)的槽口沿在其长度方向上的槽沿与水平方向成20°~90°角,所述储油槽(12)的槽内壁在沿着其槽口深度方向上的槽壁与水平方向成20°~60°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减震前叉的储油滑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套本体(1)的上端在所述内滑动腔(11)的上腔口的周口成型有向外延伸的环形台阶(14),所述内滑动腔(11)的上腔口的周口在与所述环形台阶(14)衔接的地方设有环形的内倒角过渡面(111),所述滑套本体(1)的下端在所述内滑动腔(11)的下腔口的周口外环侧成型有环形的外倒角过渡面(1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减震前叉的储油滑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条形固定槽(13)的上端槽口延伸至所述环形台阶(14)的下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冉卫福吴倩刘亮亮陈杨王鑫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美尔雅自行车零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