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木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2636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木瓦,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呈片状,包括上底面和下底面,其中,所述上底面的外轮廓均呈六边形,当下底面基面置于水平面时,所述上底面可形成由头端向尾端倾斜的斜面,且尾端的高度大于头端的高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木瓦,通过独特的结构设计,能够使木瓦铺设样式美观多样,并且减少木瓦消耗量,降低成本,从而减少木材使用量,保护木材资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木瓦
本技术属于木材制品的
,涉及一种木瓦。
技术介绍
木瓦,顾名思义就是采用木板铺设覆盖在屋脊上形成瓦片,用于遮风挡雨。木瓦相比陶瓦、沥青瓦等,其均安装在屋顶防止雨水渗漏至屋内,但是木瓦既可以体现淳朴自然的氛围,也可以起到装饰作用,更可以体现出现代的美又可以体现古建风格,能够带来独特的视觉享受。木瓦一般采用红雪松无节板材经过斜开和刨光加工而成木质小瓦片,不仅天然耐腐,而且稳定性好,产品导热系数低,无需任何防腐和压力处理,它在户外不受昆虫及真菌、白蚁的侵袭和腐蚀,因此可以装饰在与阳关紫外钱直射的屋顶也不会翘曲。目前,常规瓦片呈矩形,其铺设方式,是从檐口开始从下往上铺设至屋脊,每块木瓦的上端必需要支承在檩板上,在檐口处需设双层瓦并固定在檩板上,每层木瓦水平叠合搭接,起到防水防漏作用。上述木瓦在铺设时,为了能起到有效防水防漏效果,铺设遮挡面面积大于瓦片上表面面积的50%以上,瓦片消耗量大,且铺设样式呆板无新意。因此,有必要对木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及探讨。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木瓦,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消耗量少、铺设样式美观多样的木瓦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木瓦,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呈片状,包括上底面和下底面,其中,所述上底面的外轮廓均呈六边形,构成上底面外轮廓的六边形包括第一边、第二边、第三边、第四边、第五边及第六边,其中,第一边与第四边平行,第二边与第五边平行,第三边与第六边平行,所述下底面至少包括下底面基面,以第一边与第二边相交的一端为尾端,以第四边与第五边相交的一端为头端,所述下底面基面被设置为当下底面基面置于水平面时,所述上底面可形成由头端向尾端倾斜的斜面,且尾端的高度大于头端的高度。优选地,所述本体的各侧面均垂直于上底面及下底面。优选地,所述第一边、第二边、第四边及第五边长度相等。优选地,所述第三边与第六边长度相等。优选地,所述六边形内的各角均小于180°。优选地,所述上底面中,以第一边与第二边相交的顶点及第四边与第五边相交的顶点相连获得对角线为第一对角线,以所述第一对角线被相邻角对角线切成三段后的中间段为第一对角线中段,所述第一对角线的长度不小于第一对角线中段的长度的3倍。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对角线的长度是第一对角线中段的长度的3-30倍。最优选地,所述第一对角线的长度是第一对角线中段的长度的3-4倍、4-5倍、5-6倍、6-7倍、7-8倍、8-9倍、9-15倍、15-22倍或22-30倍。优选地,所述第三边与第六边的长度不少于1cm。优选地,所述下底面基面为六边形,所述本体从头端至尾端,厚度逐渐增加。优选地,所述木瓦尾端的高度为1-5cm。优选地,所述下底面近尾端还设有叠加槽,所述叠加槽的上表面平行于上底面。更优选地,所述叠加槽的深度设置为,当用后一层木瓦的尾部遮盖前一层木瓦第三边与第六边的拼缝时,能完全平整覆盖所述拼缝。更优选地,所述叠加槽还包括第一定位面与第二定位面,用于辅助定位木瓦叠加位置,所述第一定位面与所述第二边平行,所述第二定位面与所述第一边平行。最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面与所述第二定位面均垂直于所述上底面。最优选地,所述下底面基面为四边形,所述四边形的一个顶角位于头端,所述四边形的两条相邻边分别作为第一定位面与第二定位面的边缘线。优选地,所述上底面上设有纹路或图案。如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木瓦,通过独特的结构设计,能够使木瓦铺设样式美观多样,形成如龙鳞的装饰效果。同时,木瓦叠加后的上底面遮挡面面积不大于上底面面积的50%,从而可减少木瓦消耗量,降低成本,进而减少木材使用量,保护木材资源。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中下底面基面为六边形的木瓦的俯视图。图2显示为本技术中下底面基面为四边形的木瓦的俯视图。图3显示为本技术中下底面基面为四边形的木瓦的仰视图。图4显示为本技术中下底面基面为四边形的木瓦的x方向侧视图。图5显示为本技术的木瓦中叠加槽的示意图。图6显示为本技术中下底面基面为六边形的木瓦的侧视图。图7显示为本技术中下底面基面为四边形的木瓦的y方向侧视图。图8显示为本技术中下底面基面为四边形的木瓦的拼接侧视图。图9显示为本技术的木瓦拼接过程示意图。其中,图9a为首层木瓦并列拼合形成横列;图9b为第二层木瓦叠合覆盖第一层木瓦;图9c为第三层木瓦叠合覆盖第二层木瓦。图10显示为本技术的木瓦铺设后的木瓦屋顶的视觉效果示意图。图11显示为本技术的木瓦铺设后的木瓦屋顶的尖角视觉效果示意图。图12显示为本专利技术中下底面基面为六边形的木瓦的第一对角线中段形成的俯视图。附图标记1上底面11第一边12第二边13第三边14第四边15第五边16第六边2下底面21下底面基面22叠加槽221第一定位面222第二定位面223上表面3头端4尾端5第一对角线51第一对角线中段52、53相邻角对角线a头端的高度b尾端的高度c第一对角线的长度d第一对角线中段的长度f叠加槽的深度S1上底面遮挡面的面积S2上底面裸露面的面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至图12。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本技术提供一种木瓦,如图1、6所示,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呈片状,包括上底面1和下底面,其中,所述上底面1的外轮廓均呈六边形,构成上底面1外轮廓的六边形包括第一边11、第二边12、第三边13、第四边14、第五边15及第六边16,其中,第一边11与第四边14平行,第二边12与第五边15平行,第三边13与第六边16平行,所述下底面至少包括下底面基面21,以第一边11与第二边12相交的一端为尾端4,以第四边14与第五边15相交的一端为头端3。如图6所示,所述下底面基面21被设置为当下底面基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木瓦,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呈片状,包括上底面(1)和下底面(2),其中,所述上底面(1)的外轮廓均呈六边形,构成上底面(1)外轮廓的六边形包括第一边(11)、第二边(12)、第三边(13)、第四边(14)、第五边(15)及第六边(16),其中,第一边(11)与第四边(14)平行,第二边(12)与第五边(15)平行,第三边(13)与第六边(16)平行,所述下底面(2)至少包括下底面基面(21),以第一边(11)与第二边(12)相交的一端为尾端(4),以第四边(14)与第五边(15)相交的一端为头端(3),所述下底面基面(21)被设置为当下底面基面(21)置于水平面时,所述上底面(1)可形成由头端(3)向尾端(4)倾斜的斜面,且尾端的高度(b)大于头端的高度(a)。/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木瓦,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呈片状,包括上底面(1)和下底面(2),其中,所述上底面(1)的外轮廓均呈六边形,构成上底面(1)外轮廓的六边形包括第一边(11)、第二边(12)、第三边(13)、第四边(14)、第五边(15)及第六边(16),其中,第一边(11)与第四边(14)平行,第二边(12)与第五边(15)平行,第三边(13)与第六边(16)平行,所述下底面(2)至少包括下底面基面(21),以第一边(11)与第二边(12)相交的一端为尾端(4),以第四边(14)与第五边(15)相交的一端为头端(3),所述下底面基面(21)被设置为当下底面基面(21)置于水平面时,所述上底面(1)可形成由头端(3)向尾端(4)倾斜的斜面,且尾端的高度(b)大于头端的高度(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木瓦,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各侧面均垂直于上底面(1)及下底面(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木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11)、第二边(12)、第四边(14)及第五边(15)长度相等;所述六边形内的各角均小于18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木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面(1)中,以第一边(11)与第二边(12)相交的顶点及第四边(14)与第五边(15)相交的顶点相连获得对角线为第一对角线(5),以所述第一对角线(5)被相邻角对角线切成三段后的中间段为第一对角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寅
申请(专利权)人:格林百奥生态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