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2622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保护一种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包括墙体框架、设置于所述墙体框架内的窗体框架,还包括加固梁,所述加固梁包括多根第一加固梁,所述第一加固梁一端与所述墙体框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窗体框架连接;所述窗体框架内的区域可以设置窗户,如玻璃窗等;所述窗体框架与墙体框架周围的部分可以挂设外墙板,由于所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一般纵向高度比较高,有时可达几层楼的高度,所以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加固梁将所述窗体框架与所述墙体框架连接,可以设置在位于窗体框架和墙体框架之间的区域内,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建筑领域中技术的发展,建筑结构的形式也在变化着,从最古老的木质结构到后来的砖混结构,再到后来的混凝土结构,每次结构形式的更新都在推动建筑领域整体的发展,钢结构的出现对于建筑领域来说又是一次技术上的革新,钢材的特点是强度高、自重轻、整体刚度好、抵抗变形能力强,所以被广泛的应用在公共、民用建筑上。一些钢结构建筑,比如厂房、别墅等,经常会用到高窗、高墙的钢结构形式,现有高窗高墙两侧只有几根竖向龙骨的墙体不稳定,结构比较单薄,容易发生晃动,会影响建筑的施工及后续的使用。有鉴于此,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稳定、使用安全的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本技术保护一种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包括墙体框架、设置于所述墙体框架内的窗体框架,还包括加固梁,所述加固梁包括第一加固梁,所述第一加固梁一端与所述墙体框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窗体框架连接。采用上述方案,所述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可以用于轻钢别墅的主体施工中,起到代替传统建筑钢筋、混凝土的作用,根据不同的施工设计要求,可以选用不同长度、形状、厚度的钢结构构件。所述窗体框架内的区域可以设置窗户,如玻璃窗等;所述窗体框架与墙体框架周围的部分可以挂设外墙板,由于所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一般纵向高度比较高,有时可达几层楼的高度,所以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加固梁将所述窗体框架与所述墙体框架连接,可以设置在位于窗体框架和墙体框架之间的区域内,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优选地,所述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加固梁,所述多个第一加固梁中相邻的第一加固梁设置方向相反。采用上述方案,所述设置相邻的第一加固梁设置方向相反可以将第一加固梁的排列形状设置为类似英文字母W、M、或者V的形状,可以提高结构整体刚度和强度。进一步地,所述墙体框架包括第一墙框柱、第二墙框柱、墙框上梁、墙框下梁,所述第一墙框柱上端与所述墙框上梁一端连接、下端与所述墙框下梁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墙框柱上端与所述墙框上梁另一端连接、下端与所述墙框下梁另一端连接;所述窗体框架包括窗框柱,所述窗框柱包括第一窗框柱和第二窗框柱,所述高墙高窗还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设置于所述第一墙框柱与所述第一窗框柱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墙框柱与第二窗框柱之间。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第一墙框柱、第二墙框柱、第一窗框柱、第二窗框柱、支撑柱可以设置为竖直方向,所述墙框上梁、墙框下梁可以设置呈水平方向,有时所述墙体框架和窗体框架的跨度会较大,此时设置支撑柱可以提高结构整体的刚度和承载力。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开设有第一孔,所述第一加固梁包括第一加固侧梁,所述第一加固侧梁能够穿过所述第一孔。采用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所述支撑柱与加固梁的设置方式,所述第一孔的设置大小与形状与第一加固梁的型材相适配,第一孔还可以减轻结构整体自重。优选地,所述加固梁还包括第二加固梁,所述第二加固梁一端与所述支撑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墙体框架连接;所述加固梁还包括第三加固梁,所述第三加固梁一端与所述支撑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窗体框架连接。采用上述方案,提供了另一种所述支撑柱与加固梁的设置方式,不在支撑柱上开孔,采用将第二加固梁设置在墙体框架和支撑柱的跨度区域内,将第三加固梁设置在窗体框架和支撑柱的跨度区域内,提高了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窗框柱和/或第二窗框柱的上端与所述墙框上梁连接、下端与所述墙框下梁连接。采用上述方案,将所述第一窗框柱和/或第二窗框柱直接与墙体框架连接,增强了结构刚度和强度。进一步地,所述窗体框架还包括窗框梁,所述窗框梁包括窗框上梁和窗框下梁,所述窗框上梁和窗框下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窗框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窗框柱连接,所述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还包括一端与所述窗框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窗框梁连接的加强肋。采用上述方案,当所述窗框上梁和窗框下梁的跨度较大时会造成承载能力有限,此时加强肋的设置可以增强结构的刚性和强度,从而在结构承受较大荷载时仍然可以保持稳定性。优选地,所述墙体框架和/或窗体框架的侧壁开设有用于连接的第一凹槽。采用上述方案,当所述加强肋或者加固梁与墙体框架或窗体框架连接时,所述加强肋或者加固梁的两端在进行连接时往往会突出所述墙体框架或窗体框架侧壁表面,这在施工中对于内外、墙安装的精度有影响,所以第一凹槽的设置可以使加强肋或者加固梁的侧壁外表面与所述墙体框架或窗体框架在同一平面上,从而较少施工过程中的不便。进一步地,在所述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还包括连接加强带。采用上述方案,所述连接加强带可以采用钢制连接加强带,设置在结构的连接点部位,比如所述加固梁与墙体框架或窗体框架的连接部位或者所述窗框上梁与所述窗框柱的连接部位等,当结构中各构件的连接方式仅采用铆钉或者螺钉等连接方式时,对侧向的剪力抵抗有限,所述连接加强带可以提高结构刚度、增强稳定性。所述连接加强带可以设置为板状,采用螺钉或者铆钉等连接方式固定在连接部位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加固梁,解决了墙体框架和窗体框架的连接问题及稳定性差的问题,提高了结构整体刚度和强度;通过所述支撑柱的设置,解决了窗体框架和墙体框架之间因跨度大产生的不稳定问题,提高了结构整体承载能力;所述第一孔的设置解决了第一加固梁的连接问题,还减轻了结构整体自重;所述第一凹槽的设置解决了结构连接部位处不平整的问题;所述加强带的设置解决了连接部位不稳定的问题,提高了结构的强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支撑柱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际安装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通过上述附图标记说明,结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更加清楚的理解和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11-第一墙框柱,12-第二墙框柱,13-墙框上梁,14-墙框下梁,21-第一窗框柱,22-第二窗框柱,23-窗框上梁,24-窗框下梁,31-第一加固梁,311-第一加固侧梁,312-第一加固顶梁,32-第二加固梁,33-第三加固梁,4-支撑柱,41-第一孔,5-加强肋,6-第一凹槽,7-连接加强带。具体实施方式: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包括墙体框架、设置于所述墙体框架内的窗体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固梁,所述加固梁包括多根第一加固梁(31),所述第一加固梁(31)一端与所述墙体框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窗体框架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包括墙体框架、设置于所述墙体框架内的窗体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固梁,所述加固梁包括多根第一加固梁(31),所述第一加固梁(31)一端与所述墙体框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窗体框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加固梁(31),所述多个第一加固梁(31)中相邻的第一加固梁(31)设置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框架包括第一墙框柱(11)、第二墙框柱(12)、墙框上梁(13)、墙框下梁(14),所述第一墙框柱(11)上端与所述墙框上梁(13)一端连接、下端与所述墙框下梁(14)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墙框柱(12)上端与所述墙框上梁(13)另一端连接、下端与所述墙框下梁(14)另一端连接;所述窗体框架包括窗框柱,所述窗框柱包括第一窗框柱(21)和第二窗框柱(22),所述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还包括支撑柱(4),所述支撑柱(4)设置于所述第一墙框柱(11)与所述第一窗框柱(21)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墙框柱(12)与第二窗框柱(2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4)开设有第一孔(41),所述第一加固梁(31)包括第一加固侧梁(311),所述第一加固侧梁(311)穿过所述第一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定荣邓露孙杨威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定荣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