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隔油污水处理装置及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2455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沉淀隔油污水处理装置及系统,包括:壳体;环流反应筒,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空腔,所述环流反应筒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环流反应筒内部空腔内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环流反应筒的内表面形成升流区与降流区;反应槽,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空腔,所述反应槽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反应槽与所述环流反应筒连通;隔油板,所述隔油板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空腔,与所述壳体连接,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腔分隔为清水区与排油区;沉淀污泥斗,所述沉淀污泥斗设置于所述壳体底部。利用环流反应沉淀隔油一体化的方式,有效减少占地面积,实现含油、含固废水中油、固、水的有效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沉淀隔油污水处理装置及系统
本技术涉及环保设备
,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沉淀隔油污水处理装置及系统。
技术介绍
当需要处理的污水中含有较多的悬浮物或者通过加药能够沉淀去除的重金属离子时,往往需要物理化学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常规的物理化学方法之一就是混凝沉淀,先调节污水的pH值,然后依次投加絮凝剂和助凝剂,通过化学药剂的电中和、吸附、架桥和网捕等作用,从而达到去除污水中悬浮物或者重金属离子的目的。传统工艺中,混凝沉淀过程的加药单元、反应单元、沉淀单元和油水分离单元是分开的,占地面积较大,油水分离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提供一种应用于环保处理的能够减少占地面积,提高油水分离效果的沉淀隔油污水处理装置及系统。一种沉淀隔油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环流反应筒,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空腔,所述环流反应筒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环流反应筒内部空腔内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环流反应筒的内表面形成升流区与降流区;反应槽,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空腔,所述反应槽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反应槽与所述环流反应筒连通;隔油板,所述隔油板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空腔,与所述壳体连接,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腔分隔为清水区与排油区;沉淀污泥斗,所述沉淀污泥斗设置于所述壳体底部。可选地,所述沉淀隔油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排出机构,所述排出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空腔。可选地,所述排出机构包括排油槽和溢水槽,所述排油槽设置在所述排油区,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溢水槽设置在所述清水区,与所述壳体连接。可选地,所述反应槽包括第一反应槽和第二反应槽,所述所述第一反应槽和第二反应槽相对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表面。可选地,所述第一反应槽与所述第二反应槽通过管道连接。可选地,所述反应槽和环流反应筒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中心线上。可选地,所述反应槽内部空腔设置有第二隔板。可选地,所述沉淀污泥斗底部设置有排泥口。可选地,所述沉淀污泥斗的水平面的截面面积沿排泥口方向递减。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搅拌装置以及上述任一项沉淀隔油污水处理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动力机构、与所述动力机构连接的连接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组件上的搅拌组件,所述搅拌组件设置于所述升流区内。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环流反应沉淀一体化的方式,取代传统分离式结构,有效减少占地面积,通过环流反应的方式充分利用投加的药剂,使药物与污水充分接触,提高药剂利用效率,同时减少系统加药量,节省运行成本,实现含油、含固废水中油、固、水的有效分离。本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沉淀隔油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沉淀隔油污水处理装置的局部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壳体;11、第一隔板;12、隔油板;20、反应槽;21、第一反应槽;22、第二反应槽;23、第三反应槽;24、第四反应槽;30、环流反应筒;31、降流区;32、升流区;41、沉淀污泥斗;42、排泥口;51、排油区;52、清水区;53、排油槽;54、溢水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
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连通”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或连通,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本
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请一并参阅图1以及图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沉淀隔油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沉淀隔油污水处理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如图1所示,所述沉淀隔油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壳体10、环流反应筒30、反应槽20、隔油板12隔油板12和沉淀污泥斗41,环流反应筒30和反应槽20分别与壳体10连接,连接的方式可以通过拉筋、支撑杆或者支撑板等方式间接连接,也可以是直接与壳体10的内表面进行焊接,或者通过环流反应筒30和反应槽20上方分别设置横粱架设连接在壳体10上,在此不作限定。环流反应筒30和反应槽20设置在壳体10的内部空腔的中心线上,中心线即壳体10水平截面的对称线,环流反应筒30和反应槽20连通,隔油板12设置在壳体10的内部空腔中,与壳体10的内表面连接,使壳体10的内部空间分为清水区52和排油区51,反应槽20和环流反应筒30所在的区域为排油区51,隔油板12的下表面与环流反应筒30的下表面平齐,或低于环流反应筒30的下表面,使排油区51与清水区52的底部连通,排油区51与清水区52内分别设置有排油槽53和溢水槽54,用于排出清水和油污。沉淀污泥斗41设置在壳体10下方。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反应槽20有且只有一个时,环流反应筒30与反应槽20通过管道连通;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环流反应筒30与反应槽20连接,中间隔板开设有通孔,通过通孔连通环流反应筒30与反应槽20,或中间隔板的上表面低于环流反应筒30和反应槽20的上表面形成缺口,通过缺口连通环流反应筒30与反应槽20。图示以设置4个反应槽20为例,包括第一反应槽21、第二反应槽22、第三反应槽23和第四反应槽24。具体地,壳体10为筒形,壳体10内表面相对设置有第一反应槽21与第二反应槽22,第三反应槽23与第一反应槽21连接,第四反应槽24与第二反应槽22连接,所有反应槽20上表面平齐,第一反应槽21与第二反应槽22的底部通过管道连接,第一反应槽21与第三反应槽23之间通过第一过水孔(图中未示出)连通,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沉淀隔油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n环流反应筒,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空腔,所述环流反应筒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环流反应筒内部空腔内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环流反应筒的内表面形成升流区与降流区;/n反应槽,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空腔,所述反应槽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反应槽与所述环流反应筒连通;/n隔油板,所述隔油板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空腔,与所述壳体连接,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腔分隔为清水区与排油区;/n沉淀污泥斗,所述沉淀污泥斗设置于所述壳体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淀隔油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环流反应筒,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空腔,所述环流反应筒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环流反应筒内部空腔内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环流反应筒的内表面形成升流区与降流区;
反应槽,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空腔,所述反应槽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反应槽与所述环流反应筒连通;
隔油板,所述隔油板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空腔,与所述壳体连接,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腔分隔为清水区与排油区;
沉淀污泥斗,所述沉淀污泥斗设置于所述壳体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隔油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隔油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排出机构,所述排出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空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淀隔油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机构包括排油槽和溢水槽,所述排油槽设置在所述排油区,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溢水槽设置在所述清水区,与所述壳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隔油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福明刘淑杰但锦锋
申请(专利权)人:清研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