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胶压合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2127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硅胶压合模具,包括支撑部和压合部,压合部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二端部到第一端部逐渐收紧并平滑过渡;第二端部连接于支撑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硅胶压合模能够有效地将背胶压合于载体上,排出背胶与载体之间的气泡,提升了背胶与载体的粘合效果和用户的体验感,并具有硬件成本低、工序的改进小以及生产效率高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硅胶压合模具
本技术涉及用于压合工艺的模具,尤其涉及一种硅胶压合模具。
技术介绍
在将背胶贴合于载体上时,容易出现贴合不到位,导致背胶与载体之间具有气泡,这种气泡很容易影响到背胶的粘合效果,造成后续测试的风险,同时影响到用户的体验感。尤其当背胶的厚度在0.5mm以上时,气泡现象尤其严重。目前通常采用增开排气孔和调整治具的方式解决气泡问题,但是效果均不佳,不良率依然需要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背胶与载体贴合后两者之间具有气泡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硅胶压合模具。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硅胶压合模具,其特点在于,用于将背胶压合于载体上,所述硅胶压合模具包括支撑部和压合部,所述压合部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到所述第一端部逐渐收紧并平滑过渡;所述第二端部连接于所述支撑部。本方案中,基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构造关系,使第一端部先接触背胶,逐渐增大硅胶压合模具对背胶的作用力,使得压合部与背胶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大,有效地将背胶压合于载体上,并排出了背胶与载体之间的气泡。优选地,所述压合部的中部向外凸出形成所述第一端部。本方案中,压合部的第一端部位于压合部的中部,有利于压合部均匀地向背胶施压;第一端部相对于压合部的其他部分向外凸出,从而有利于在下压背胶的过程中首先接触背胶。优选地,所述第一端部的表面为球面。本方案中,球面的第一端部能够均匀、稳定地增大与背胶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排出气泡的效率。优选地,所述第一端部为半球状,既便于平滑地过渡到第二端部,又便于提高排出气泡的效率。优选地,所述压合部的表面为球面,所述第一端部位于压合部的中部。本方案中,球面的压合部能够均匀、稳定地增大与背胶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排出气泡的效率。优选地,所述压合部为半球状。优选地,所述支撑部为柱状,所述第二端部的端面形状及尺寸与所述支撑部的端面形状及尺寸对应相同。本方案中,柱状的支撑部能有较为均匀地向压合部传递作用力;设置第二端部的端面与支撑部的端面的形状对应相同、尺寸对应相同,则第二端部和支撑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更为均匀,不会出现第二端部和支撑部的连接位置局部应力过大的问题。优选地,所述支撑部为圆柱状;或者,所述支撑部的侧面由两个第一柱面和两个第二柱面构成,其中,两个所述第一柱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柱面为平面,所述第二柱面为圆柱面。优选地,所述第一端部位于所述压合部件的中部;和/或,所述支撑部和所述压合部一体成型。优选地,所述硅胶压合模具还包括底座,所述支撑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中部,所述底座用于通过紧固件与外部的设备可拆卸连接,所述外部的设备用于为所述硅胶压合模具提供下压背胶的作用力。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中,硅胶压合模能够有效地将背胶压合于载体上,并排出了背胶与载体之间的气泡,从而提升了背胶与载体的粘合效果和用户的体验感。另外,基于硅胶压合模具压合背胶和载体的工艺具有硬件成本低、工序的改进小以及生产效率高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硅胶压合模具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硅胶压合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硅胶压合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硅胶压合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硅胶压合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硅胶压合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硅胶压合模具的分解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硅胶压合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硅胶压合模具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支撑部1第一柱面11第二柱面12压合部2第一端部21第二端部22第二端部的端面221球面部分23平面部分24底座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技术,但并不因此将本技术限制在下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硅胶压合模具,用于将背胶(图中未示意)压合于载体(图中未示意)上,其中载体可为汽车上的零部件,也可为其他需要粘贴背胶的构件。硅胶压合模具包括支撑部1和压合部2,压合部2包括第一端部21和第二端部22,第二端部22到第一端部21逐渐收紧并平滑过渡;第二端部22连接于支撑部1。其中,第一端部21与第二端部22之间间隔一定距离,第一端部21为较窄的一端,第二端部22为较宽的一端。基于第一端部21与第二端部22的构造关系,以及硅胶自身质软、易变形的特点,压合部2在承受外部作用的时候容易产生变形,从而根据外部作用的不同而与背胶产生不同大小的接触面积。第一端部21的外表面、第二端部22的外表面及第一端部21与第二端部22之间过渡部分的外表面均为平滑的,该处的平滑至少理解为相邻面之间不存在折角及尖锐的凸起。支撑部1用于支撑压合部2。压合部2变形后,支撑部1的变形量小,从而支撑起压合部2。使用过程中,将背胶初步贴置在载体上;硅胶压合模具的压合部2朝下、支撑部1朝上,优选第一端部21与背胶的中心位置相对应,硅胶压合模具逐渐下压背胶,下压过程中,第一端部21先接触背胶,压合部2在变形的过程中以第一端部21为中心逐渐增大与背胶的接触面积,背胶中的气泡从内到外被逐渐地挤压出去,并且排气效率非常高。当压合部2被压缩至一定程度后,支撑部1对压合部2进行支撑,从而硅胶压合模具不会变形过度。由上述可知,本技术实施例的硅胶压合模能够有效地将背胶压合于载体上,并排出了背胶与载体之间的气泡,从而提升了背胶与载体的粘合效果,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另外,基于硅胶压合模具进行压合背胶和载体的工艺具有硬件成本低、工序的改进小以及生产效率高的效果。进一步的,优选第一端部21位于压合部2件的中部,优选支撑部1和压合部2件一体成型。请参阅图2,在一个示例中,优选压合部2的中部向外凸出形成上述的第一端部21。压合部2的第一端部21位于压合部2的中部,有利于压合部2均匀地向背胶施压;第一端部21相对于压合部2的其他部分向外凸出,从而有利于在下压背胶的过程中首先接触背胶。请参阅图3,在一个示例中,第一端部21的表面为球面,图3中以虚线示意了第一端部21所在球面的截面轮廓以便进一步理解本示例,诚然,在产品实体中该虚线实际不存在。在下压背胶的过程中,球面的第一端部21能够均匀、稳定地增大与背胶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排出气泡的效率。诚然,在其他的示例中,作为可替换的手段,第一端部21的表面也可为非球面的曲面。请参阅图4,进一步优选第一端部21为半球状,既便于平滑地过渡到第二端部22,又便于提高排出气泡的效率。诚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作为可替换的手段,第一端部21的形状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硅胶压合模具,其特征在于,用于将背胶压合于载体上,所述硅胶压合模具包括支撑部和压合部,所述压合部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到所述第一端部逐渐收紧并平滑过渡;所述第二端部连接于所述支撑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硅胶压合模具,其特征在于,用于将背胶压合于载体上,所述硅胶压合模具包括支撑部和压合部,所述压合部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到所述第一端部逐渐收紧并平滑过渡;所述第二端部连接于所述支撑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胶压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合部的中部向外凸出形成所述第一端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胶压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的表面为球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胶压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为半球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胶压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合部的表面为球面,所述第一端部位于压合部的中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胶压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合部为半球状。


7.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行群樊景刘军周智勇刘益博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睿勤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