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葛云霞专利>正文

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1619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1: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辅助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负压吸引器和与负压吸引器通过负压管道相连通的储液瓶,所述储液瓶上还连通有渗液导流管,所述渗液导流管远离储液瓶的一端连通有用于吸引渗液的吸引管,所述吸引管侧壁设有贯通吸引管侧壁的吸引层,所述吸引层沿吸引管的轴心线方向设置有若干个。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渗液吸引装置可适用于小而深的伤口,例如窦道伤口的渗液吸引,并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吸引管外侧设有海绵垫层,海绵垫层可对渗液初步吸收汇集,还可起到缓冲作用,防止负压过大导致对伤口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
本技术属于辅助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
技术介绍
伤口负压引流治疗是慢性伤口治疗中很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之一,他通过持续对伤口进行负压吸引,促进伤口血液循环,有效控制伤口大量渗液,减少伤口局部的细菌负荷量,从而有效控制伤口感染,促进伤口的愈合,因此在临床伤口治疗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被使用,现有技术中的伤口负压引流装置对一些小而深的伤口,特别是窦道伤口无法适用。针对这一问题,在临床上,有使用较小的玻璃瓶接注射器自制负压应用在小而深的伤口上,但负压无法持久,所接的注射器难以达到临床需要的压力指数,而且需要对病人不停抽吸针管,费时费力。临床上也有使用拔罐治疗的,原理也是负压治疗,一方面可以吸出伤口脓液,也可以促进伤口愈合,但伤口大小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目前最小的罐口对小而深的伤口也都不合适使用,均达不到临床要求,而且伤口拔罐治疗的玻璃罐,对一些特殊部位的伤口,无法定罐,且容易掉落摔碎,增加临床风险。伤口拔罐治疗的玻璃罐并非一次性使用,需要反复消毒灭菌,增加工作量,且延误渗液处理时间,使患者康复拖延。基于以上临床困境,故亟需提供一种能适用于小而深的伤口,特别是窦道伤口的渗液吸引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窦道伤口的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包括负压吸引器和与负压吸引器通过负压管道相连通的储液瓶,所述储液瓶上还连通有渗液导流管,所述渗液导流管远离储液瓶的一端连通有用于吸引渗液的吸引管,所述吸引管侧壁设有贯通吸引管侧壁的吸引层,所述吸引层沿吸引管的轴心线方向设置有若干个。在上述的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中,所述吸引层包括若干个贯通吸引管侧壁的吸引孔,所述吸引孔沿吸引管轴心线周向均匀分布。在上述的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中,相邻两个吸引层之间的距离相等。在上述的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中,所述吸引管包括设有吸引层的管主体和与管主体一体成型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一端管主体相连通,另一端与渗液导流管相连通,所述插接部通过凸出插接部侧面的卡齿与渗液导流管可拆卸连接。在上述的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中,所述卡齿包括远离管主体一侧的导向面和靠近管主体一侧的压止面,所述压止面的延伸方向与插接部的轴心线方向相垂直,所述导向面与压止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在上述的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中,还包括可吸收渗液的海绵垫层,所述吸引管远离渗液导流管的一端延伸至海绵垫层内。在上述的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中,所述海绵垫层外表面包覆有一层油纱层。在上述的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中,所述吸引管与海绵垫层之间还设有形状保持圈,所述形状保持圈首尾相连呈环形,所述吸引管通过形状保持圈与海绵垫层相连通。在上述的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中,所述吸引管的横截面呈椭圆形。在上述的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中,所述渗液导流管上设有T型管,所述T型管的一端与内部储存有消毒液的注射器相连通,T型管的剩余两端分别与渗液导流管和吸引管相连通或T型管的剩余两端均与渗液导流管相连通。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技术提供的渗液吸引装置可适用于小而深的伤口,例如窦道伤口的渗液吸引。2、本技术在吸引管外侧设有海绵垫层,海绵垫层可对渗液初步吸收汇集,还可起到缓冲作用,防止负压过大导致对伤口造成二次伤害。3、本技术在吸引管与海绵垫层之间还设有形状保持圈,可防止吸引管受压被压扁,从而保证渗液吸引管路的畅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吸引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部分结构的剖视图;图中:负压吸引器1、负压管道2、储液瓶3、渗液导流管4、吸引管5、吸引层6、海绵垫层7、油纱层8、形状保持圈9、T型管10、注射器11、管主体51、插接部52、卡齿53、导向面54、压止面55、吸引孔6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结合图1-3所示,一种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包括负压吸引器1和与负压吸引器1通过负压管道2相连通的储液瓶3,负压吸引器1优选现有技术中带有自动控制装置的吸引器,这样可根据伤口的部位及大小,通过触摸屏设定和选择合适的吸引压力,所述储液瓶3上还连通有渗液导流管4,所述渗液导流管4远离储液瓶3的一端连通有用于吸引渗液的吸引管5,所述吸引管5侧壁设有贯通吸引管5侧壁的吸引层6,所述吸引层6沿吸引管5的轴心线方向设置有若干个,这样在不同深度位置均设有吸引层6的吸引管5,较为适用在小而深的伤口渗液吸引的场合。本技术,使用时,启动负压吸引器1抽取装置内的气体,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渗液通过沿吸引管5轴心线方向延伸的吸引层6吸引至储液瓶3内,故本技术提供的渗液吸引装置可适用于小而深的伤口,例如窦道伤口的渗液吸引。优选地,所述吸引管5的横截面呈椭圆形,进一步保证吸引管5适用于开度较小的伤口。优选地,相邻两个吸引层6之间的距离相等,这样使得在使用过程中,吸引力在伤口不同深度位置均匀分布。如图2所示,所述吸引层6包括若干个贯通吸引管5侧壁的吸引孔61,所述吸引孔61沿吸引管5轴心线周向均匀分布,这样使得在使用过程中,吸引力在伤口同一深度位置均匀分布。结合图1和图2所示,所述吸引管5包括设有吸引层6的管主体51和与管主体51一体成型的插接部52,所述插接部52一端管主体51相连通,另一端与渗液导流管4相连通,所述插接部52通过凸出插接部52侧面的卡齿53与渗液导流管4可拆卸连接,吸引管5与渗液导流管4的可拆卸连接便于使用后对部分零部件进行替换。具体的说,所述卡齿53包括远离管主体51一侧的导向面54和靠近管主体51一侧的压止面55,所述压止面55的延伸方向与插接部52的轴心线方向相垂直,所述导向面54与压止面55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渗液导流管4的内表面也设有与卡齿53结构相同但延伸方向相反的卡齿(图中未画出),使用时,吸引管5插入渗液导流管4内,两个卡齿53的导向面54相互接触,起到导向作用,便于吸引管5的插入,插入后,两个卡齿53的压止面55相互贴合,以防止吸引管5脱出。结合图1和图3所示,还包括可吸收渗液的海绵垫层7,所述吸引管5远离渗液导流管4的一端延伸至海绵垫层7内,本技术在吸引管5外侧设有海绵垫层7,海绵垫层7可对渗液初步吸收汇集,还可起到缓冲作用,防止负压过大导致对伤口造成二次伤害。如图3所示,所述海绵垫层7外表面包覆有一层油纱层8,油纱层8包覆在海绵垫层7外便于海绵垫层7插入伤口中。如图3所示,所述吸引管5与海绵垫层7之间还设有形状保持圈9,所述形状保持圈9首尾相连呈环形,所述吸引管5通过形状保持圈9与海绵垫层7相连通,本技术在吸引管5与海绵垫层7之间还设有形状保持圈9,可防止吸引管5受压被压扁,从而保证渗液吸引管路的畅通,形状保持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包括负压吸引器(1)和与负压吸引器(1)通过负压管道(2)相连通的储液瓶(3),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瓶(3)上还连通有渗液导流管(4),所述渗液导流管(4)远离储液瓶(3)的一端连通有用于吸引渗液的吸引管(5),所述吸引管(5)侧壁设有贯通吸引管(5)侧壁的吸引层(6),所述吸引层(6)沿吸引管(5)的轴心线方向设置有若干个。/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包括负压吸引器(1)和与负压吸引器(1)通过负压管道(2)相连通的储液瓶(3),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瓶(3)上还连通有渗液导流管(4),所述渗液导流管(4)远离储液瓶(3)的一端连通有用于吸引渗液的吸引管(5),所述吸引管(5)侧壁设有贯通吸引管(5)侧壁的吸引层(6),所述吸引层(6)沿吸引管(5)的轴心线方向设置有若干个。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层(6)包括若干个贯通吸引管(5)侧壁的吸引孔(61),所述吸引孔(61)沿吸引管(5)轴心线周向均匀分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吸引层(6)之间的距离相等。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管(5)包括设有吸引层(6)的管主体(51)和与管主体(51)一体成型的插接部(52),所述插接部(52)一端管主体(51)相连通,另一端与渗液导流管(4)相连通,所述插接部(52)通过凸出插接部(52)侧面的卡齿(53)与渗液导流管(4)可拆卸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渗液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齿(53)包括远离管主体(51)一侧的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云霞焦亚桂成晶晶朱玉华童佳佳焦大勇
申请(专利权)人:葛云霞焦亚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