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苗床复式作业机提升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1380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稻苗床复式作业机提升机构,设置在旋耕机、复式作业机之间;旋耕机包括旋耕机机架;复式作业机包括复式作业机机架;旋耕机、复式作业机之间设有提升机构;提升机构中连杆Ⅰ、连杆Ⅱ、连杆Ⅲ、支承架形成由连杆Ⅰ、连杆Ⅲ两端铰连接点构成的平行四连杆机构;旋耕机、复式作业机之间设有提升液压驱动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液压驱动提升复式作业机,在提升过程中能保持复式作业机不发生角度翻转,保证复式作业机的复式作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稻苗床复式作业机提升机构
本技术涉及农用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稻苗床复式作业机提升机构。
技术介绍
水稻苗床旋耕后需进行开沟、起垄、整平、镇压作业,为提高作业效率,现在在旋耕机的后面设有复式作业机,由复式作业机完成开沟、起垄、整平、镇压作业。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提升复式作业机,一般是在旋耕机、复式作业机之间设置连杆机构来提升复式作业机。现有复式作业机提升机构的主要缺陷在于:提升到不同位置,复式作业机会前后方向翻转一定的角度,影响复式作业机的复式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本实用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在提升过程中能保持复式作业机不发生角度翻转的水稻苗床复式作业机提升机构。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技术目标。水稻苗床复式作业机提升机构,设置在旋耕机、复式作业机之间,所述复式作业机设置在旋耕机的后方;所述旋耕机包括旋耕机机架;所述旋耕机机架包括竖置在两侧的侧板Ⅰ、固定连接在两侧侧板Ⅰ之间上下布置的支承管Ⅰ、横板Ⅰ;所述支承管Ⅰ、横板Ⅰ均垂直于旋耕机前后运动方向、横向布置;所述复式作业机包括复式作业机机架;所述复式作业机机架包括竖置在两侧的侧板Ⅱ、固定连接在两侧侧板Ⅱ之间上下布置的支承管Ⅱ、横板Ⅱ;所述支承管Ⅱ、横板Ⅱ均垂直于旋耕机前后运动方向、横向布置;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旋耕机、复式作业机之间设有提升机构;所述提升机构包括连杆Ⅱ、连杆Ⅲ、支承架、两根连杆Ⅰ;两根所述连杆Ⅰ纵向布置、平行间隔相对,所述连杆Ⅰ的前后端分别铰连接在旋耕机的支承管Ⅰ、复式作业机的支承管Ⅱ上;所述支承架设置在横板Ⅰ的上方中部,下端固定连接在横板Ⅰ上;所述连杆Ⅱ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支承管Ⅱ中部;所述连杆Ⅲ纵向布置,前后两端分别铰连接在支承架、连杆Ⅱ的上端;所述连杆Ⅰ、连杆Ⅱ、连杆Ⅲ、支承架形成由连杆Ⅰ、连杆Ⅲ两端铰连接点构成的平行四连杆机构;所述旋耕机、复式作业机之间设有提升液压驱动机构,以提升复式作业机。上述结构中,所述提升液压驱动机构包括液压缸、两根连杆Ⅳ;所述液压缸纵向布置,前端铰连接在支承架上;所述液压缸的后端的活塞杆与两根连杆Ⅳ的前端连接;所述两根连杆Ⅳ的后端分开,分别与支承管Ⅱ连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积极效果:1、连杆Ⅰ、连杆Ⅱ、连杆Ⅲ、支承架形成由连杆Ⅰ、连杆Ⅲ两端铰连接点构成的平行四连杆机构,在提升过程中能保持复式作业机不发生角度翻转,保证复式作业机的复式作业。2、旋耕机、复式作业机之间设有提升液压驱动机构,可以液压驱动提升复式作业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从前向后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从后向前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附图所示水稻苗床复式作业机提升机构,设置在旋耕机1、复式作业机2之间,复式作业机2设置在旋耕机1的后方;旋耕机1包括旋耕机机架;旋耕机机架包括竖置在两侧的侧板Ⅰ1.2、固定连接在两侧侧板Ⅰ1.2之间上下布置的支承管Ⅰ1.2.2、横板Ⅰ1.1;支承管Ⅰ1.2.2、横板Ⅰ1.1均垂直于旋耕机1前后运动方向、横向布置。复式作业机2包括复式作业机机架;复式作业机机架包括竖置在两侧的侧板Ⅱ2.1.2、固定连接在两侧侧板Ⅱ2.1.2之间上下布置的支承管Ⅱ2.2.4、横板Ⅱ2.1.1;支承管Ⅱ2.2.4、横板Ⅱ2.1.1均垂直于旋耕机1前后运动方向、横向布置。旋耕机1、复式作业机2之间设有提升机构;提升机构包括连杆Ⅱ2.7.1.2、连杆Ⅲ2.7.1.3、支承架2.7.1.5、两根连杆Ⅰ2.7.1.1;两根连杆Ⅰ2.7.1.1纵向布置、平行间隔相对,连杆Ⅰ2.7.1.1的前后端分别铰连接在旋耕机1的支承管Ⅰ1.2.2、复式作业机2的支承管Ⅱ2.2.4上;支承架2.7.1.5设置在横板Ⅰ1.1的上方中部,下端固定连接在横板Ⅰ1.1上,本实施例中,支承架2.7.1.5由两张支承板构成,两张支承板上端固定连接在一起,下端张开,固定连接在横板Ⅰ1.1上;连杆Ⅱ2.7.1.2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支承管Ⅱ2.2.4中部;连杆Ⅲ2.7.1.3纵向布置,前后两端分别铰连接在支承架2.7.1.5、连杆Ⅱ2.7.1.2的上端;连杆Ⅰ2.7.1.1、连杆Ⅱ2.7.1.2、连杆Ⅲ2.7.1.3、支承架2.7.1.5形成由连杆Ⅰ2.7.1.1、连杆Ⅲ2.7.1.3两端铰连接点构成的平行四连杆机构。旋耕机1、复式作业机2之间设有提升液压驱动机构,提升液压驱动机构包括液压缸2.7.2.1、两根连杆Ⅳ2.7.2.2;液压缸2.7.2.1纵向布置,前端铰连接在支承架2.7.1.5上;液压缸2.7.2.1的后端的活塞杆与两根连杆Ⅳ2.7.2.2的前端连接;两根连杆Ⅳ2.7.2.2的后端分开,分别与支承管Ⅱ2.2.4连接。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以上公开的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技术仅为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
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技术。本技术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稻苗床复式作业机提升机构,设置在旋耕机(1)、复式作业机(2)之间,所述复式作业机(2)设置在旋耕机(1)的后方;所述旋耕机(1)包括旋耕机机架;所述旋耕机机架包括竖置在两侧的侧板Ⅰ(1.2)、固定连接在两侧侧板Ⅰ(1.2)之间上下布置的支承管Ⅰ(1.2.2)、横板Ⅰ(1.1);所述支承管Ⅰ(1.2.2)、横板Ⅰ(1.1)均垂直于旋耕机(1)前后运动方向、横向布置;/n所述复式作业机(2)包括复式作业机机架;所述复式作业机机架包括竖置在两侧的侧板Ⅱ(2.1.2)、固定连接在两侧侧板Ⅱ(2.1.2)之间上下布置的支承管Ⅱ(2.2.4)、横板Ⅱ(2.1.1);所述支承管Ⅱ(2.2.4)、横板Ⅱ(2.1.1)均垂直于旋耕机(1)前后运动方向、横向布置;/n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耕机(1)、复式作业机(2)之间设有提升机构;所述提升机构包括连杆Ⅱ(2.7.1.2)、连杆Ⅲ(2.7.1.3)、支承架(2.7.1.5)、两根连杆Ⅰ(2.7.1.1);两根所述连杆Ⅰ(2.7.1.1)纵向布置、平行间隔相对,所述连杆Ⅰ(2.7.1.1)的前后端分别铰连接在旋耕机(1)的支承管Ⅰ(1.2.2)、复式作业机(2)的支承管Ⅱ(2.2.4)上;所述支承架(2.7.1.5)设置在横板Ⅰ(1.1)的上方中部,下端固定连接在横板Ⅰ(1.1)上;所述连杆Ⅱ(2.7.1.2)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支承管Ⅱ(2.2.4)中部;所述连杆Ⅲ(2.7.1.3)纵向布置,前后两端分别铰连接在支承架(2.7.1.5)、连杆Ⅱ(2.7.1.2)的上端;所述连杆Ⅰ(2.7.1.1)、连杆Ⅱ(2.7.1.2)、连杆Ⅲ(2.7.1.3)、支承架(2.7.1.5)形成由连杆Ⅰ(2.7.1.1)、连杆Ⅲ(2.7.1.3)两端铰连接点构成的平行四连杆机构;/n所述旋耕机(1)、复式作业机(2)之间设有提升液压驱动机构,以提升复式作业机(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苗床复式作业机提升机构,设置在旋耕机(1)、复式作业机(2)之间,所述复式作业机(2)设置在旋耕机(1)的后方;所述旋耕机(1)包括旋耕机机架;所述旋耕机机架包括竖置在两侧的侧板Ⅰ(1.2)、固定连接在两侧侧板Ⅰ(1.2)之间上下布置的支承管Ⅰ(1.2.2)、横板Ⅰ(1.1);所述支承管Ⅰ(1.2.2)、横板Ⅰ(1.1)均垂直于旋耕机(1)前后运动方向、横向布置;
所述复式作业机(2)包括复式作业机机架;所述复式作业机机架包括竖置在两侧的侧板Ⅱ(2.1.2)、固定连接在两侧侧板Ⅱ(2.1.2)之间上下布置的支承管Ⅱ(2.2.4)、横板Ⅱ(2.1.1);所述支承管Ⅱ(2.2.4)、横板Ⅱ(2.1.1)均垂直于旋耕机(1)前后运动方向、横向布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耕机(1)、复式作业机(2)之间设有提升机构;所述提升机构包括连杆Ⅱ(2.7.1.2)、连杆Ⅲ(2.7.1.3)、支承架(2.7.1.5)、两根连杆Ⅰ(2.7.1.1);两根所述连杆Ⅰ(2.7.1.1)纵向布置、平行间隔相对,所述连杆Ⅰ(2.7.1.1)的前后端分别铰连接在旋耕机(1)的支承管Ⅰ(1.2.2)、复式作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恭武马立新唐晓燕周金俊
申请(专利权)人:泰州樱田农机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